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28 13:51

三国不是演义282-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鲁肃接替周瑜,过访吕蒙和他议论时,被动而处于下风,对此鲁肃十分感叹。其间吕蒙向鲁肃分析了关羽的长处和短处,进献了数条对付关羽的计策。同时,孙权也很看重吕蒙和蒋钦。】



      益州牧刘璋纲纪废弛,周瑜生前,还有甘宁都一起劝过孙权攻取蜀地。可若要攻蜀,则必须通过荆州,要是刘备不答应怎么办?因此孙权就打算拉上刘备一起出兵,这样做的话,一来可以促使刘备同意借路,二来也可以免去刘备抄袭吴军后方的大患,可谓一石二鸟。



      于是,孙权就派遣使者去见刘备,拿攻蜀的事来询问他道:“米贼张鲁在巴、汉之地以王自居,充当曹操的耳目,图谋求取益州。可刘璋没有将帅之才,不能自保。如果曹操得了蜀,那么荆州就危险了。如今准备先攻取刘璋,再进兵讨伐张鲁,到时候首尾相连,一统吴、楚之地,就算有十个曹操,我们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刘备一方一听吴要和自己共同占取蜀地,有人认为应该答应孙权,因为吴终究不能越过荆占有蜀,那么蜀地可以据为己有。



      可这时荆州主簿殷观却进言说:“如果我们作为吴的先驱部队,进兵不能攻克蜀,撤退就会被吴趁虚发难,到那时就大事已去了。现在只可嘴上赞同其伐蜀,而说自己才占据了各郡,还不能兴师动众,吴必定不敢越过我而独自去攻取蜀。采用如此既可进又可退的计策,可以获得吴、蜀两头的好处。”



      刘备听从了殷观的建议,但他因准备自己图谋攻蜀,就拒绝答应孙权的要求,他说:“益州百姓富强,地形险要,刘璋虽然庸弱,但他足以自保。张鲁这个人虚伪,未必对曹操竭尽忠心。如今拉出军队跑到蜀、汉之地,在万里长途上转调运输,还想使战必胜、攻必克,发动战争而不失利,这就算是吴起也不能制定出作战计划,孙武也不能进行好这场战事。曹操虽然有无视君主之心,但却有尊奉君主之名,参与商议的人见曹操在赤壁失利,认为他力竭,不再有远大的志向了。现在曹操已经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他还准备要打到海边,占领吴、会稽地区,怎么肯守在那里坐等衰老呢?如今同盟国无故自相攻伐,把全局的关键交给曹操去掌握,使敌人乘我们的空子,不是长远的策略啊!”



      而《三国志》的说法是,刘备假意回复孙权说:“我与刘璋名义上都为皇室宗亲,希望凭借先帝的英灵,来匡扶汉朝。现在刘璋得罪了阁下您,我特别地恐惧,但不敢听从您的计划,希望您能对他加以宽恕。如果请求不能获得您的同意,我就会披散头发,进山林归隐。”



      孙权当然不会听信刘备的鬼话,他派遣孙瑜率水军屯驻夏口。而刘备则不给吴军通过,他对孙瑜说:“你要是攻取蜀,我就会披散头发,进山林归隐,不对天下人失信。”



      中国人,特别是政客,他们说话有两个特点:一、含蓄或谦虚。二、拐弯抹角。因此,刘备是不会真的归隐山林的,他说这话其实是警告对方自己不惜发动战争来阻止对方的行动。



      于是,刘备派关羽屯驻江陵,张飞屯驻秭归,诸葛亮据守南郡,刘备自己驻扎在孱陵,拉开动武的架势。孙权知道刘备的意思,便把孙瑜召了回来。



      总的来说,刘备也算是采纳了殷观先前提出的建议,孙权果然中止了攻蜀的计划,因此殷观被升为别驾从事,这是当时在州郡长官自主征任的僚属中首屈一指的职位!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28 13:51

三国不是演义283-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东吴早就垂涎益州的土地,如今孙权想出兵,却又怕刘备作梗,于是便拉刘备一起动手。可刘备暗自打算独自攻取益州,就假托大义阻止了吴军的行动。】
  

  一开始,正值曹军在赤壁失利,再加上军队染有疫病,导致不少军人死亡。当时的张松在荆州受到冷遇,他回去后,就在刘璋面前非议诋毁曹操,劝刘璋自行断绝跟曹操之间的关系,主动结交刘备。
  
  张松劝说刘璋道:“刘豫州(指刘备),是使君您的皇室宗亲,可以和他结交往来。”
  
  刘璋认为张松说得全都对,于是就问:“谁可以做出使的人呢?”张松便举荐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他祖父叫法真,字高卿。法真有高洁的节操和很大的名望。他年轻时通晓《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同时也深勘谶书和纬书。凡是有点长处、学问的人,法真都把人家当做老师,而且他还身负才智过人之名。
  
  法真还不到二十岁时,他的父亲法雄在南郡任太守,法真步行前往看望父亲,当他看望完要离开的时候,法雄又留下儿子,让儿子等到正月初一,去观看官吏们的例行聚会。当时来的人有数百人,法真则在窗户里窥看并和他父亲说话。
  
  会见完毕,法雄问法真说:“里面谁贤良啊?”
  
  法真回答:“曹掾胡广有公卿的气度。”后来胡广果然历任九卿三公的职位,世人都佩服法真识人。
  
  法真常常戴着细绢头巾来见扶风守,扶风守说:“鲁哀公虽然不像鲁定公那么贤明,但仲尼(指孔子)还是称臣事奉他,柳下惠也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我打算委屈你担任功曹,怎么样?”
  
  法真说:“因明府您待人有礼,所以我时时都来拜谒,如果您要我为官吏而受驱使,那么我就将在北山的北边,南山的南边了。”于是扶风守便不敢让他做官吏了。
  
  法真先后被公府征召,他都不去,友人郭正等也称赞他,称他为“玄德先生”。法真在中平五年死去,享年八十九岁。
  
  法正的父亲名叫法衍,字季谋。他做过司徒掾、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全国大面积地闹饥荒,那段时期我们前面也详细介绍过。当时,法正就与孟达一起入蜀依附了刘璋。这个孟达,字子敬,也是扶风人(后来孟达改了字,到时候自会介绍)。
  
  再说法正在刘璋这里,过了好久才担任新都令,后来又被召任为军议校尉。此时的法正很吃瘪,他既不受重用,又被一同侨居在益州的同乡们所诽谤为品行不端,因此法正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关系很好,他揣摸着和刘璋这种人在一起,不足以有所作为,所以常常私下里为此叹息。这次机会终于来了,法正受到张松的推荐,于是刘璋派遣法正去交好刘备。可法正推让不去,弄到最后不得已才奉命前往。
  
  法正出使回来后,向张松称赞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于是他俩一起秘密谋划,想共同拥戴尊奉刘备,可是一直没有什么机会。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28 13:52

三国不是演义284-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张松受到曹操冷遇,再加上曹操赤壁惨败,于是张松说服了刘璋去结交刘备,并举荐了不得志的好友法正为使者。法正见过刘备后,就与张松有了尊奉刘备的心思,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趁着此刻二刘暂时相安无事,我们来再来看看江东。孙权在事业方面的具体表现我们说了不少,下面也来说说他的家务事。
  
  建安十五年,此时的孙权正是国家注册的讨虏将军,屯驻在吴。这期间,他又聘娶了一个徐夫人。
  
  这个徐夫人的祖父叫徐真,他与孙权的父亲孙坚两人关系很亲近,孙坚把妹妹嫁给了徐真为妻,生下的儿子就是徐琨。
  
  前面介绍过,徐琨从一开始就一直追随孙坚父子南征北战,而他的女儿就是这个徐夫人,说起来徐夫人还得叫孙权表叔。
  
  徐夫人一开始是嫁给同郡的陆尚,可后来陆尚去世,孙权就聘娶了她,并让徐夫人抚养儿子孙登。
  
  孙登,字子高。他是孙权的长子,此时才一岁。孙登的生母地位低下,估计是个婢妾。
  
  孙权本来已有妻子谢夫人。而这个谢夫人,是会稽山阴人。她的父亲叫谢煚,做过汉朝的尚书郎、徐令。谢夫人的弟弟谢承在十几年后被授任为五官郎中,又逐渐升任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谢承撰写了《后汉书》一百多卷,在《后汉书》中,谢承称自己的父亲谢煚年幼时行事就遵循仁孝,而且他还明白事理,有出众的才华。谢煚的弟弟谢贞则做事规矩,专心好学,崇尚大义,被推举为孝廉,任建昌长,死在任上。
  
  由此可见谢家是个正统正派的人家,后来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为孙权娶了这个谢氏,孙权也对这个谢夫人宠爱有加。
  
  现在孙权纳了自己姑妈的孙女徐氏,就想让谢夫人地位在徐夫人之下,可谢夫人不肯,从此谢氏心中失意,结果早早就死了。
  
  这一年,步骘出京兼领鄱阳太守,同年里又升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当时他接到任命后率领武射官兵一千人,立即取道南行,直接赴任。所谓武射,就是弓箭手的一种职名。
  
  本来,交州刺史是南阳的张津,这段时期我们在前面也花了些篇幅介绍过,由于史书记载地不详细,因此只能肯定张津至少在建安六年还做着交州牧。
  
  到了后来,张津又被他的手下将领区景所杀,荆州牧刘表就派遣零陵的赖恭替代了张津的位置。当时正好苍梧太守史璜也死了,刘表又派吴巨去替代史璜,于是史璜和赖恭一起到了交州。
  
  汉朝闻知张津死了,便颁赐士燮玺书说:
  
  “交州地处遥远,南连江海,皇上的恩惠不能宣达,臣下的忠义也受到阻隔,得知逆贼刘表又派遣赖恭窥伺南方的疆土,现在就以士燮为绥南中郎将,统率监督七郡,兼领交阯太守如前。”
  
  后士燮派遣官吏张旻奉献贡物到京都,当时天下动乱,道路断绝,而士燮始终不停止进贡,天子特地又下诏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以上张津、士燮这些事最迟是建安十三年之前发生过的。
  
  如今步骘到任交州后,可是刘表当年所任命的苍梧太守吴巨暗怀异心,表面上归附,实际上却不服从。步骘屈意招引吴巨,请他来与自己相见,然后借这个机会将其斩杀示众,因此步骘威名大振。
  
  士燮率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尊奉他为刺史,并接受步骘的统管,孙权又加授士燮为左将军。士燮兄弟相继听从了步骘的调遣,标志着南方地区臣服孙氏就从此时开始!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3-1 16:45

三国不是演义285-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十五年,步骘奉孙权之命出外兼领鄱阳太守,同年里又升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他诱斩了刘表以前所置的苍梧太守吴巨,就连朝廷指命统领交州七郡的士燮也服从了步骘的调遣。】   



    建安十五年春二月初一,那天正好是日食,似乎上天也在预示着什么。

      这一年春天,曹操下令曰:
“自古以来接受天命开国以及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求得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同治天下的呢?!等到他们得到贤人的时候,自己却不曾走出过小街里巷,难道是侥幸遇到的么?这只是在上面的人没有去亲自寻求,而是派人去寻求的原因罢了。
    现在天下尚未平定,这正是格外要寻求贤人的迫切时刻。‘孟公绰做做赵国、魏国的家臣还是出众的,却不能胜任滕国、薛国的大夫’。如果一定先要求一个人廉洁,而后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还凭借什么来称霸于世呢!
    如今天下就没有怀有才德而深藏不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也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私通嫂子、接受贿赂的毁谤,而还没遇到像魏无知那样赏识他的人吗?你们各位要帮助我明察荐举出身低微的人,只要有才能就举荐出来,我得到他们就会加以任用。”

      到了冬天,曹操又下令修筑铜雀台。铜雀台,一名铜爵台,地址在邺。当这个铜爵台新建成的时候,曹操就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全都登台。

    作为曹操的儿子跟着父亲出去玩,身心不一定会很放松,因为父亲会考儿子。果然,曹操率儿子们登台后,就命他们各自为此作赋。结果其中一个儿子曹植表现十分出众,他拿起笔一挥而就,而且写得很好,曹操认为非同凡响。

    曹植的这篇赋是这样写的: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原得而获逞。
    扬仁化於宇内兮,尽肃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於东王。”等等。

    这篇赋要是用现代的语言直白地说出来,将失去它应有的美感,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且用七律来说一下它的大意:

                  登榭乐游观盛景,
                  奂楼重沓锁台亭。
                  漳河流远千实茂,
                  春韵调和百鸟鸣。
   
                  愿效桓文扬圣治,
                  得宣教化报神京,
                  丰功辅弼同天地,
                  尊贵高年日月平!

      曹操看后,深感这个儿子很不一般。这个曹植确实很不一般,他在文坛上可是大大的有名!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3-1 16:45

三国不是演义286-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十五年冬,曹操位处于邺的铜爵台落成,曹操带儿子们登台游玩并命他们作赋,结果曹植脱颖而出。】
  
  曹植,字子建。他十几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辞赋数十万字,而且善于写文章。
  
  曹操曾经看了曹植的文章,对他说:“你请人写的吧?”
  
  曹植跪下说:“我出口就是论议,下笔就成文章,只管当面考我,怎么会请人?”
  
  曹植这个人生性随便,不拘礼节,也不讲究仪容举止,因此他的车马服饰,不崇尚华丽。但曹植每次进见,曹操提问作难,他都能应声对答,所以特别受到曹操的宠爱。
  
  建安十五年这一年,曹纯去世,有关部门启禀曹操选派人代替他,曹操说:“能够与曹纯相匹的人,哪能再找到呢!难道是我不愿选合适的督官么?”于是,就没选人接替曹纯的位置。
  
  其实和曹纯一样统领过虎豹骑的曹氏子弟还有两个,他们就是曹休和曹真。
  
  曹休,字文烈,他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孩子。当时天下大乱,宗族的人都各自散去逃离了乡里。曹休十几岁时,父亲死了,他就独自和一个门客扛着父亲的尸身,将其暂时浅埋以待改葬,然后又携带老母亲渡江到了吴。
  
  曹休的爷爷曾经担任过吴郡太守,有次曹休在太守的官舍,看到墙壁上有自己爷爷的画像,就下了坐榻对着画像下拜流泪,同坐的人都赞叹曹休。
  
  后来因曹操兴举义兵,曹休就改姓换名辗转到荆州,再从小路回北方,来见曹操。曹操对左右人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马啊!”
  
  而另一个曹真,字子丹,他也是曹操族里的侄子。
  
  曹真的父亲叫曹邵,因其为人忠厚笃实,而且有才能和智谋,所以受到曹操的亲近和信任。初平年间,曹操兴举义兵,曹邵也招募兵众跟随曹操辗转奔波。当时豫州刺史黄琬要加害曹操,曹操避开了危险,只有曹邵被州郡所杀害。
  
  还有种说法是:曹真本姓秦,是由曹氏抚养的。有人说他的父亲秦伯南平素与曹操关系很好。兴平末年,袁术的朋党与曹操挟私攻击,曹操出逃,被贼寇所追,结果曹操逃入秦氏,秦伯南开门收留了他。贼寇问曹操在哪里,秦伯南回答说:“我就是。”于是被害。从此曹操念他的功劳,所以就把曹真改成了自己的姓。
  
  不管怎么说,反正是曹真的父亲是为了曹操而死的,曹操哀怜曹真从小就失去父亲,便收养了他,并与自己的各个儿子一个待遇。
  
  曹操还让曹真和曹休两人都跟曹丕居住在一起,对待他俩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3-1 16:45

三国不是演义287-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介绍曹植、曹休、曹真。建安十五年,曹纯去世。】
  
  这一年,不光是曹纯死了,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卧了两年,也于今年死去。正好邴原的女儿也早死,这时曹操就想请邴原同意让曹冲和邴女合葬。
  
  邴原推辞说:“合葬,不合礼仪制度。我之所以在明公您这儿得以容身,您之所以接待我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能够毫不改变地遵守前人训教的法则。如果听从了明公您的命令,那么这就平庸了,明公您对此怎么认为呢?”
  
  这下子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并把邴原调任丞相徵事。这个丞相徵事也就是建安十五年的时候才开始设置的,名额只有两人,邴原和王烈一起选补。
  
  崔琰任东曹掾时,曾上奏记推让说:
  
 “徵事邴原、议郎张范,都能保持自己的品德高尚美好,志向和操行忠诚方正。他们心性纯静足以激励世俗,坚守正道足以主管事务,正是所说的龙的毛麟和凤的羽翼,是国家贵重的宝器。推举并任用他们,不仁的人就会远离。”
  
  崔琰所上的这种奏记,是当时下级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书。
  
  再接着说曹冲死去,曹操哀伤得不像个样子,于是曹丕便安慰曹操,结果曹操撂给他一句话:“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不管这是不是曹操心情极坏时的气话,其义不言而喻。曹操说完眼泪就流了下来,他又为曹冲聘娶了甄氏的亡女并与其合葬,还赠授他骑都尉的印绶,命令自己另一个儿子曹据之子曹琮作为曹冲的后嗣。
  
  曹冲的死也使曹操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华佗。等到曹冲病故时,曹操叹气说:“我后悔杀了华佗,让这个儿子活活病死了啊!”
  
  华佗的死后来据说还延误了另一个病人。
  
  一开始,军吏李成被咳嗽所困扰,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咳得睡不着觉,时常还会吐出脓血,于是李成把病情告诉华佗,问他该怎么办。
  
  华佗说:“您得的病是肠痈,咳嗽所吐出来的东西,不是从肺里出来的。给您两钱药散,服用后会吐二升多脓血就吐完了,好好地自己调养,一个月病就可以稍有起色,再好好地自己保养,一年便能恢复健康。但十八年后会有一次小小地发作,您服用这种药散,也会再次痊愈。但如果得不到这药,仍会死。”
  
  然后华佗又给了李成两钱药散,李成拿到药后就走了。不用说,李成回去后肯定是谨遵医嘱。
  
  再过了五、六年,李成的亲戚中有人得了病,症状像李成当年一个样,于是他就对李成说:“您现在身体正强健,但我却要死了,您怎么忍心没有急病而收着药,来等待日后病情发作呢?先拿出药借给我,我病好了,再替您改向华佗要。”
  
  大家都是亲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李成便把药给了亲戚。后来就因为这个事李氏到了谯,不料正赶上华佗被捕,他仓卒间就没忍心向华佗求药。
  
  果然过了十八年后,李成旧病终于复发,却无药可服,以至于死去。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下面继续说正事。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3-3 12:30

三国不是演义288-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卧了两年,也于今年死去,邴原拒绝了曹操想让曹冲与其女合葬的要求。】
  
  以前我们详细介绍过,早在建安十一年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就反叛了,现在到了建安十五年,韩遂留阎行守旧营,自己北上向西讨伐张猛,张猛也派遣军队往东拒守。武威郡的官吏百姓害怕韩遂,就共同叛攻张猛。
  
  一开始,张猛的父亲张奂做武威太守时,张猛正怀在母亲的肚子里。张猛母亲梦见自己带着张奂的印绶,登上楼唱歌,到了早晨她便把梦告诉了张奂。张奂又拿这个梦去询问占梦者,也就是以圆梦为职的人。占梦者说:“夫人将生男孩,以后会再到此郡,他必死在任上啊!”
  
  等到张猛如今遭受韩遂攻打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必死,就说:“倘若死者没有知觉就算了,若是有知觉,我怎能让我的人头向东经过华阴,路过先父的墓呢?”言下之意就是不能辱没死去的父亲。于是张猛便登楼自焚而死。
  
  就在韩遂率军攻打张猛的时候,马超等人结谋反叛,他们推举韩遂为都督。等到韩遂征讨完张猛回来,马超对韩遂说:“先前钟司隶(指司隶校尉钟繇)委派我,让我锄掉将军您,关东的人不可再相信啦。如今马超我抛弃了父亲,拿将军您当作父亲,将军您也应该抛弃儿子,把我当成儿子。”
  
  不光是关西酝酿反叛,太原那里也是如此。同样在建安十五年这一年,太原商曜等人在大陵反叛,曹操让夏侯渊暂代征西护军,督徐晃攻打太原叛军。
  
  夏侯渊、徐晃军接连攻下二十几座敌营,围困了大陵。战事持续到建安十六年正月,徐晃攻下大陵,斩杀叛军首领商曜,并屠城,平定了太原。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已亥(没这天,十一月二十九倒是),曹操发令说:
  
  “我一开始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年轻,自认为本不是有名的隐士,怕被天下人看到自己的平庸愚味,所以想当一个郡守,好生施政和宣教,来树立名望和声誉,使当世之士清清楚楚地了解我。因此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扫除残馀,荡涤污秽,态度公正地选拔举用官吏,结果违背触犯了各个常侍。我因被那些有权势而强横的人所怨恨,怕给自己的家庭招致灾祸,所以就以病为由回去了。我辞官离职以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和我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的人当中,他们有的人年纪都有五十岁了,还没被称作年老。我心里自己寻思:‘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了,我才和同年中那些刚被举荐的人年龄一样大罢了。’所以我长年归隐家乡,在谯东面的五十里处建了个书斋,打算在秋、夏季读书,冬、春季打猎,再找块低洼的地方,想建个小屋来掩蔽自己,断绝和宾客来往的念头,然而却不能得以如愿。
  
  后来我被征召为都尉,升任典军校尉,于是我的想法就改变成要为国家讨贼立功,盼望能封侯做征西将军,然后死后能在墓前题刻道:‘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的志向。不料却遭遇董卓之难而兴举义兵,当时招集军队是能多招得兵丁的,然而我却常常自己减少士卒,不想让人数变多。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军兵一多,意气就会太盛,容易与强敌争强斗胜,或许反而变为灾祸的开端。因此我在汴水之战时只有数千人,后回到扬州继续招募,也还是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后我兼领兖州,击破收降了众达三十万的黄巾军。
  
  又有袁术在九江冒用帝王的称号,他手下都向他称臣,还把城门取名叫建号门,衣服全是天子的制式,他的两个夫人也在事先争着当皇后。袁术的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让他进登帝位,通告天下,袁术回答说:‘曹公还在,不可以啊!’后来我讨伐并擒获了袁术的四名将领,还俘虏了他的人众,于是使袁术身处绝境,逃窜瓦解,最后发病而死。
  
  等到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他的兵力强盛,我自己衡量形势,实在不能抵敌他,因此我只打算为国赴死,丧身取义,这样做足以传留名声于后世。幸而最后击败袁绍,把他两个儿子斩首示众。
  
  还有刘表自认为是皇室宗亲,包藏作恶之心,忽进忽退,来观望局势,占据有该州,我又去平定了那里,于是安定了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的尊贵已经达到顶点,已经超过了自己原来的愿望。今天我说这些,好像是挺自负,我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没有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呢!或者会有人看到我强大起来,又生性不相信由上天主宰命运的事,怕他们会私下心里对我议论,说我有大逆的野心,面对这种胡乱地推测,我常常因此而烦躁不安。
  
  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到今天还著称于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兵力盛大,仍能够尊奉周室。论语说:‘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还是对殷尽臣道,周的道德可以说是最崇高的了。’能够以强大来事奉弱小啊!昔日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准备与他图谋燕国,乐毅伏身而掉泪,他回答说:‘臣事奉燕昭王,如同事奉周天子。臣如果获罪,流放在他国,一直到死了为止,都不忍心让赵国的狱吏费心,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胡亥杀蒙恬时,蒙恬说:‘从我的先人直到子孙,对秦向来忠诚已经三代人了,如今臣领兵三十几万,这种权势足以背叛,然而我自知必死却坚守道义的原因,就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而忘却了先王啊。’我每次读关于这二人的书,没有不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直到我,都担当着天子所亲近器重的职任,可以说是被信任的了。到了子桓(指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啦!
  
  我不只是对各位说这些,还常常把这些告诉妻妾,让她们都深知此意。我对她们说:‘看到我死了以后,你们全该出嫁,打算让你们转述我的心志,使他人都知道我真正的想法。’我的这些言语全是我内心中重要的话。我之所以诚恳地叙说出自己肺腑之言,就是见到周公有收藏在金縢柜里的书来自我表白,怕别人不相信的原因。然而要叫我简简单单地这样放弃所掌管的军队而归还职位,回到武平侯的封国(今河南鹿邑县西),这实在是不可能的。什么原因呢?实在是怕自己失去了军队会被人所危害啊!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又是考虑到自己垮台,那么国家就会倾侧危险,所以我不能向慕虚名,而使自己身处实际的祸害,这是不可以做的事。
  
  先前朝廷施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耀,而是想把他们作为外援,为万无一失而考虑。
  
  每当我看到介之推逃避晋的封官,申包胥逃避楚的赏赐,没有不放下书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持奉着国家的威势,统帅军队征伐,驱动弱旅来击败强敌,身处弱小而战胜强大,希望达到目的所做的打算,实施起来没有不如愿的,心中所考虑的事情,怎么会不成功呢?于是我扫平了天下,没有辱没征战前向祖庙的请命,可以说是上天佐助汉室,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然而我的封地却合共四个县,食邑三万户,我有什么德行能够勉强担受呢!四方各地没有安定,不可以让位;至于封地,能够辞让。现在我向上交还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食邑,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且以此来减少对我的非议,稍稍削减些我的权责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3-3 12:30

三国不是演义2⑧9-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十五年,反叛了四、五年之久的武威太守张猛被韩遂攻死。而在韩遂率军攻打张猛的时候,马超等人结谋反叛,他们又推举韩遂为都督。不光是关西酝酿反叛,太原商曜等人同年在大陵反叛,夏侯渊、徐晃奉命攻打太原叛军,战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正月才结束。】

  
  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做丞相的副手,也就是副丞相。
  
  建安十六年正月十一,天子回复说:
  
  “减曹操五千户食邑,把他所上交的三县共一万五千户分封给他三个儿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另外在这一年,曹操的另两个儿子也被封侯,曹林为饶阳侯,曹玹为西乡侯。
  
  这段时间,曹操的各个儿子都按很高的标准选任自己的官属,于是曹操下令说:
  
  “侯家的官吏,应该得到像邢颙那样深明法度的人。”
  
  而此时的邢颙先前进圌京任丞相门下督,升为左冯翊,后因病辞官。这次,邢颙因曹操的这条教令又成了平原侯曹植的家丞。邢颙用礼法来约束曹植,自己从不屈服于他,因此弄得与曹植关系不合。
  
  此时的刘桢已是庶子,他写信劝谏曹植说:
  
  “家丞邢颙,是北地才德出众的贤士,他年轻时就保持高尚的节操,有着清静无为的思想境界,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言辞少而包含的道理多,是真正的才情富赡、品格高尚的人。刘桢我实在不能同这个人排列在一起,同在你的左右。而我得到的礼遇特别优厚,邢颙反受到疏远简慢,我私下害怕旁观者会说君侯您亲近不贤的人,而礼遇贤人不够,采摘了庶子的春花,却忘掉了家丞的秋实。为您招致了诽谤,这个罪过不小,因此我惶恐不安。”
  
  后来邢颙参丞相军事,调任东曹掾。而写这封信的刘桢,字公干,东平人。他言辞表达极其灵巧高妙。
  
  曹丕曾赏赐给刘桢一条廓落带(一种衣饰,廓落的意思就是宽广豁达,特意起的这个名字,再比如所谓的逍遥巾),可后来制作这条廓落带的师傅死了,曹丕就想借取刘桢的廓落带作为样子,照着制作,于是他就写信和刘桢开玩笑说:
  
  “物品是否变得贵重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因此在卑贱者手里的东西,不会拿到天子的身边使用。现在我虽然借取了这条带,您不要怀疑它不会返还到您手上。”
  
  刘桢则回答说:
  
  “我听说荆山的璞石(即后来的和氏璧)明亮显耀,成为了天子的宝玺;随侯的宝珠精光夺目,成为了诸侯的珍爱;南方的金,装饰在美人的头上;鼲和貂的尾,缝缀在侍臣的头巾。这四件宝物,盖在腐石的下面,埋在烂泥的里头,却不止千年地发出光辉,从古至今地放出光彩,它们也都没能一开始就自己接触到极其尊贵的人。而是遵循尊贵的人所佩带,卑微的人所贡献;尊贵的人所使用,低贱的人所先得到的这一规律。因此,大房子才建好,是技艺高超的木工先站在屋下;茁壮的禾稻才成熟,是农夫先尝它的颗粒。只恨我所佩带的,没有什么别的精美饰物,如果实在是有啥不寻常的,还是可以贡献给您的。”
  
  刘桢言辞就巧妙得都像这个样子,因此他特别被曹操的各个儿子所亲近喜爱。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3-3 12:30

三国不是演义290-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任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丞相的副手,又按照曹操的令书减曹操五千户食邑,把他所上交的三县共一万五千户分封给他三个儿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同年,曹操的另两个儿子也被封侯,曹林为饶阳侯,曹玹为西乡侯。这段时间,曹操的各个儿子都按很高的标准选任自己的官属,邢颙、刘桢等人都在之列。】
  
  刘桢和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颇有文采,他们一起被曹丕、曹植兄弟俩亲密友好地对待,因为曹丕、曹植也都喜好文学。
  
  这几个人中的徐干担任过五官将文学。徐干,字伟长,北海人。他为人清静,躬行正道,孝、友、睦、婣、任、恤六种善行完备。徐干聪明而记忆力强,而且多闻博识,提笔成文,他既不看重官爵利禄,也不迷恋世俗的荣华富贵。建安年间,曹操特别发布了给予徐干表彰的命令。徐干因病离职,后改任上艾长,又因病没去赴任。
  
  徐干提笔成文,而那个阮瑀更是不得了。阮瑀,字元瑜,陈留人。有一次,曹操曾让阮瑀写一封给韩遂的信,当时曹操正好出行在路上,阮瑀随从在他身边,于是阮瑀就在马背上起草,书信写成后呈给曹操看,曹操拿过笔准备有所改动,然而最后竟不能在信里增减修改什么字句。
  
  还有应瑒,字德琏,汝南人。他先是被转任为平原侯庶子,后又担任五官将文学。应瑒的弟弟应璩,字休琏。他学识渊博,好撰写文章,并善于从事公文、书信工作。应璩和他的儿子应贞,都文章写得好而扬名。
  
  曹丕还器重过一个五官将文学,他的名字叫刘廙。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他十岁时在讲学的堂舍上嬉戏,颍川的司马德操(就是司马徽)就抚着他的头说:“小孩子,小孩子,‘心里通晓事理’,难道你自己知道吗?”司马徽的这句话取自于《易·坤》,原文是“君子黄中通理。”
  
  刘廙的哥哥刘望之,也在当世有名,被荆州牧刘表征召位从事。后来他的两个朋友都因被他人进谗言毁谤,让刘表给杀了。刘望之也因直言劝谏得罪了刘表,弃印告辞回家。
  
  当时,刘廙对刘望之说:“昔日赵简子杀了铎鸣、犊犨,仲尼(指孔子)得知后就调转车轮回去了。如今哥哥您既不能效仿柳下惠在内随俗而处、不露锋芒,那么就应该学范蠡随机应变跑到外面去。您坐在家里自己把自己和时势隔绝开来,恐怕不行吧!”
  
  刘廙这段话里所说的典故就是:昔年赵简子准备专权天下,就对他的相说:“赵国有犊犨,晋国有铎鸣,鲁国有孔丘,我杀了这三人,就可以在天下为王了。”于是赵简子就以咨询为政之道为名,召来犊犨、铎鸣,结果二人到了后立即被杀。
  
  赵简子还派使者到鲁国去聘请孔子,并用半边牛的肉(一种作为祭礼的半体牲)在黄河上迎接孔子。使者对船上的人说:“孔子一上船,到了河中央就一定要抓住并杀了他。”
  
  孔子到了后,使者传达了赵简子的命令,同时进献上整整半爿牛的肉。
  
  孔子仰天而叹说:“壮美啊黄河水呀!水势盛大啊!让孔丘我不渡过这条河水的原因,是命运啊!”
  
  子路快步上前进言说:“敢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犊犨、铎鸣,晋国贤良的大夫啊,赵简子不得志的时候,后来就需要让他们参与处理政事,等到赵简子得志了,就杀了他们。黄龙不会返回干枯的湖泊;凤凰难逃捕捉它的鸟网。因此,剖挖母体内的幼胎,焚烧山林,那么麒麟就不会来到;倾覆树上的巢窝,打碎鸟蛋,那么凤凰就不再回顾;抽干池水捕鱼,那么龟和龙就不现身了。鸟兽对于不仁的举动,还知道躲避,何况孔丘我呢?所以虎啸而使山谷中的风刮起,龙飞腾上天而使祥云显见,敲响设立在庭外的钟,那么黄钟(多为庙堂所用)就会在内部回应。同类事物之间的互相感应,以及人与人之间思维意识的互相感应,就如同响声的回音和影子的像形,因此君子与自己一类的人别离就会伤感。如今赵简子他已经杀了我这一类的人,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指应邀去赵简子那里)呢?”
  
  于是,孔子就调转车头不渡河而返回。

一刀刀 发表于 2014-3-4 09:22

我阅读的速度基本与君更新保持持平{:gj13:}
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 三国不是演义——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