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9 00:09
三国不是演义 239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孙权第三次攻伐黄祖,终于将其斩杀,兼并了他的部众。】
孙权击破黄祖,做了两个盒子,准备一个盛黄祖的头,一个盛苏飞的头。苏飞派人向甘宁告急求救,甘宁说:“就算苏飞不说,我也怎么能忘记救他呢?”
就在孙权宴会众将时,甘宁离开座位给孙权磕响头,头都磕破了。就这样,他一面头破血流,一面流着眼泪对孙权说:“苏飞以前对我有旧恩,要不是有苏飞,我本就早已死在沟壑里了,也就不能到您的麾下效命。如今苏飞罪该处死,因此我特地向将军您请求把苏飞的人头留在他的脖子上不要杀他。”
孙权被甘宁的话所感动,就对甘宁说:“现在就按您的意思办,但要是他逃归别处怎么办?”
甘宁则回答道:“苏飞免去这种被车裂诛杀的大祸,受到您的再生之恩,赶他走他都肯定不会走,怎么会想着逃亡呢?如果他真的逃亡,就用我的人头代替苏飞的人头放到盒子里。”于是孙权就赦免了苏飞。
建安十三年这一年,贺齐升为威武中郎将,孙权让贺齐去征讨黟、歙,同时蒋钦也督领军兵万人,与贺齐合力讨伐。
此前,蒋钦曾被孙策调任葛阳尉,历任三县长官,攻讨平定了盗贼,又升为西部都尉。会稽东冶五县的贼人吕合、秦狼等作乱(具体时间不详,应在建安五年后,建安十三年以前),孙权就以吕岱为督军校尉,让他与将军蒋钦等领兵进讨。
蒋钦领兵讨伐攻击,最后擒获了吕合、秦狼,五县全部平定,于是蒋钦又调任讨越中郎将,孙权以经拘、昭阳作为蒋钦的奉邑。和蒋钦一同征讨的吕岱则被拜为昭信中郎将。
再说现在贺齐领军攻讨丹阳黟、歙。当时武强、叶乡、东阳、丰浦四乡先投降,贺齐上书说把叶乡改为始新县。
而歙贼首领金奇领着万户人口屯驻在安勒山,毛甘领着万户人口屯驻在乌聊山,黟贼首领帅陈仆、祖山等人也领着二万户人口屯扎在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峭壁耸立,有几十丈高,道路险峻狭窄,甚至容不下士兵持刀带盾,贼军居高临下地扔投石块,根本没法进攻。
贺齐军驻扎了几天,将官们都为目前的态势担忧。贺齐亲自出去巡行,观察到有利的地形后,就暗暗地招募手脚轻快的士兵,给他们制作铁弋,然后让他们秘密地隐藏在贼军所不防备的地方,用铁弋挖出沟作为攀缘的道路,最后在夜里命令他们偷偷爬上去,再垂下很多布绳来牵拉下面的人,就这样爬上去一百多人。
这一百多人上去后分头流散在贼军的四面,一起击战鼓、吹号角,此时贺齐在下面领兵等待时机。
贼军在夜里闻听鼓声四面都响起,以为贺齐大军全都已经登了上来,因此惊恐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守备道路和险要的人都跑回去依托主力。
这下子,贺齐大军得以上山,大破陈仆等人,其余都投降了,此战共斩首七千颗。
贺齐又上书把歙分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再加上黟、歙,一共六个县为新都郡,于是孙权便划割出新都郡,让贺齐为太守,在始新县设立郡府,并进封他为偏将军。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4 13:17
三国不是演义 240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孙权攻破黄祖,除了杀黄祖外,还点名要杀苏飞。苏飞向甘宁求救,甘宁感念苏飞对自己的旧恩,苦求孙权赦免了苏飞。同年贺齐又平定了黟、歙的贼乱。】
而与此同时曹操正在干什么呢?
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曹操回到邺,修建了玄武池来操习水军。不久,赵温又征召曹操的儿子曹丕为官。
曹丕,字子桓。在书的前部分我们曾及时介绍过,他于中平四年冬,出生在谯。据说曹丕出生时,有圆形的青色云气像车盖一样遮在他出生地点的上空,并持续了一整天,观测云气的人认为这是极其尊贵的征兆,不是人臣的气相。其实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来看,这都是胡扯淡。曹丕才八岁时,就能撰写文章。史称他有出众的才能,而且广通古今经传以及诸子百家之书。曹丕善于骑马射箭,喜好击剑。后来他被推举为茂才,但没去就任。
这次,曹丕又被司徒赵温所征召,可曹操上表说:
“赵温征召臣的家中子弟,选举本不是依据事实的情况的。”
结果,赵温不仅没征召成曹丕,反被曹操让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书免了官职。
司徒赵温被罢免,这时候三公只剩下了曹操还在司空的位置上,曹操究竟想干什么呢?
到了夏六月,多半是在曹操的安排下,国家取消了三公的职位,重又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的位置。丞相是当时官僚机构的最高官职,综理全国政务。
同月初九,曹操毫无悬念地被任为丞相,朝廷命太常徐璆立即授予曹操印绶。这个徐璆就是当年把袁术的玺送交朝廷的那位。
另外,还规定御史大夫不得兼领中丞,可设置长史一人。
曹操做了丞相后,就把司空的位置让给了徐璆,不过此刻的司空已改为御史大夫。早在秦朝时,当时的御史大夫就是汉朝的司空,可以受理百官奏事,处置被举报弹劾或有罪的官员,是专门管官的官。现在恢复了丞相的职位,这样一来,国家所有的权力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法律上全都归了曹操一人掌握。
曹操接着又任命丞相府的各级官员,比如让崔琰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曹操开始授任崔琰东曹时,教令说:
“您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刚直,贪婪的人仰慕您的名声而变的清廉,壮士崇尚您的名号而加倍振奋,您这种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表率。因此授任您为东曹,去履行您的职责吧。”
曹操为司空丞相期间,毛玠也曾任东曹掾,与崔琰一起主管人事选拔。他所推举任用的人,全是清廉正直的人,虽然当时有的人名声很大,但行为不守本分,最终都得不到仕进。
毛玠则务求以节俭作为大家的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无不以廉洁的节操来勉励自己,就算是尊贵得宠的大臣,车马服饰也不敢逾过制度。曹操感叹道:“用人能像这个样子,使天下人自己管理自己,我还能再做什么呢!”
当时毛玠、崔琰一起以忠诚廉正而负责事务,由于他们选用人才首先崇尚节俭的品德,因此和洽进言说:“天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在于把职位授予合适的人,不可以一概用节俭来衡量。俭朴过份,自己以此处身立世是可以的,若是拿这个节俭来推究事物,那么所失误的或许就多了。现在朝廷的论议,官员有穿新衣、乘好车的,就说他不清廉;而长官过军营,不修饰仪表,衣服破烂的人,就说他廉洁。致使士大夫故意玷污自己的衣服,藏起自己的车舆服饰;堂堂朝廷官府的大员,有的自己还提着壶盛的饭食来进入官署。树立教化,观察风俗,贵在适中,这样做才可以延续下去。如今一概推崇难以忍受的行为来检验衡量不同的人,勉强去做的话,必会有弊病。古人最重要的教导和训戒,就是在于务必要通达人情罢了。凡是矫情立异的行为,则会容纳隐藏一些不为人知的奸伪之事啊!”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4 13:17
三国不是演义 241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十三年,曹操借司徒赵温征召曹丕的事,将赵温免职,空出三公之位,然后恢复以前的丞相和御史大夫,进一步在名义和法律上独揽了大权,】
此时,当年的那个袁涣已经因病离职,百姓都思念他,后又被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袁涣前前后后得到的赏赐特别多,但他全都散发完了,因此他家就没有什么储蓄,他终年也不治家产,有缺乏就从接受过他馈赠的人那里取用,但不做刻意地苛求,然而当时的人都佩服他记得清清楚楚。
另外,曹操又把何夔征召回来,进京担任丞相东曹掾,参丞相军事。何夔对曹操说:“自采取军事行动以来,制度才开始建立,用人也没有详细了解他原本实际的情况,所以大家各自引荐自己人,常常不管被引荐者的道德如何。我听说依据贤良来制定官爵职位,那么人民就会注重道德修养;根据功劳来制定俸禄赏赐,那么人民就会建立功勋。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用人,一定要先到被举用者的家乡核查,使长幼排好顺序,不要相互超越。显扬对忠诚正直者的赏赐,明示公正朴实者的酬报,那么贤与不贤的区分,就显然可以辨别了。另外,还可以制定出有关法令,用来针对保举时故意不依据实际情况的行为,使主管的官吏各自承担责任。在朝的大臣,当时接受教令与各部一起选任的人,各自承任其责任。上用来观察朝中臣子的节操,下用来堵塞争权夺力的根源,以此来监督群臣,以此来统御万民,像这样做,那么天下就非常幸运了。”曹操听后称赞说好。
后海盗郭祖侵掠乐安、济南境界,州郡里深受其苦。曹操以何夔之前在长广有威信,就拜他为乐安太守,何夔到任几个月后,各城全都被平定了。
曹操当然也忘不了身在辽东的王烈,他任命王烈为丞相掾、征事。这个征事是丞相的属官,相当于六百石的官员。面对曹操的多次征召,辽东的公孙康总是替王烈找理由推搪而不放他来。直到十年后,时年七十八岁的王烈死在辽东这个僻远之地,一直也没回中原。
王烈是没来,另外还有个应征来了又离开的,他就是胡昭。胡昭,字孔明,颍川人。他本来一直隐居不做官,来培养和保持自己不慕荣华利禄的志向。胡昭一开始在冀州避世隐居,也是因为推辞袁绍的征命,而逃回到乡里。曹操任司空丞相,又频频施用礼仪征召,胡昭只好前往应命。
胡昭到了曹操那里,自己说自己只是一介乡野的儒生,对于治军治国都没有什么用,诚心诚意地请求归去。曹操说:“人各自有自己的志向,出仕和隐居是两种不同的志趣,鼓励您实现这项高雅的志向,因此我从道义上不会逼您屈就。”
于是,胡昭就迁居到陆浑山中,他亲自耕种田地,喜好圣贤之道,把研究经书典籍当作乐趣,从中得到消遣,受到邻里间的尊敬和爱戴。
曹操任丞相后,郑泰的弟弟郑浑也被曹操征召。本来郑浑在豫章太守华歆那里,曹操听说他品行纯厚,就召他为掾,又升调下蔡长、邵陵令。当时天下尚未安定,百姓都剽悍轻佻,不思生产,指望靠打猎捕鱼过活,他们生下的孩子没法养活,就一起遗弃不养。郑浑在任职的地方将当地百姓的渔猎用具没收掉,督促他们耕种田地、植桑养蚕,同时又开垦稻田,加重对遗弃子女的惩罚。百姓们一开始只是怕获罪而去照做,后来渐渐丰衣足食,就没有不遗弃子女而不养育的了,因此他们所养育的儿女,多以郑浑的“郑”作为字。这次曹操又征召郑浑任丞相掾属,后升任左冯翊。
此外,还有和陈琳、阮瑀关系很好的应瑒、刘桢也各被曹操征召,做了丞相掾属,他俩的文采十分出众。
在这些众多的人中,有一对兄弟一起被任用,而且对这兄弟俩还不得不详细介绍,他们一个是被任为主簿的司马朗,另一个则被任命为文学掾,这个人就是日后终结三国时代的奠基者——司马懿!下面就先介绍司马朗。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4 13:17
三国不是演义 242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曹操任丞相后,召任、升迁了一系列他所认为的人才为官属,其中包括司马氏兄弟。】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司马朗的祖父叫司马俊。司马俊,字元异。他为人博学洒脱,崇尚古代,气量宽宏。司马俊身高八尺三寸,相当于现在的1米95,腰围有十个人的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那么大,仪容形状魁梧高大,与众不同,同乡宗族都紧紧依附于他。司马俊官职一直做到颍川太守。
司马朗的父亲就是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公。他生性朴实正直,公允品端,虽然他安然闲居,但庄重的举止丝毫不改。司马防平素爱好《汉书》中的名臣列传,能背诵其中的几十万字。司马防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后因年老转拜为骑都尉。他隐居在民间里巷,关起门来自己坚持操守。
司马防的各个儿子虽然加冠成人,但他不下命令说“进”,儿子们都不敢进;他不下命令说“坐”,儿子们都不敢坐;要是他没对什么有所询问,儿子们也不敢说话。他们父子之间就是这么恭敬有序。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司马朗最大,其次就是司马懿,他俩的弟弟中有一个叫司马孚。
司马朗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对别人的父母亲轻慢的人,他也是不尊敬自己父母亲的人。”那个客人听后就向他道歉。
司马朗十二岁时,通过解释经义的考试成为童子郎,可监考的人看他身体强壮高大,就怀疑司马朗隐瞒了自己的年龄,于是便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父亲家族和母亲家族,历代人都长得身材高大,我虽然年幼,但是没有高攀的习气,需要少报年龄来求得年少就功成名就,这种事不是我立志想要做的。”监考的人听完司马朗的话认为他很不一般。
后来关东起兵讨董,前冀州刺史李邵的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阻之处,于是李邵就打算迁居到温,司马朗对李邵说:“脣齿相依的比喻,难得只是比喻虞、虢两国吗?温与野王也正是这样的。如今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能是为了避免早灭亡而已。况且您,是国人的期望,现在贼寇未到而您就先迁走了,那么靠着山一带的各县必定会害怕,这是摇动民心而形成违法作乱的开端,我暗暗替郡里担忧。”可李邵不听从。后来沿山的百姓果然叛乱,他们也向内迁徙,其中有人就干些抢劫的勾当。
再后来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并改以那里为都,董卓自己则留在洛阳。而当时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任治书御史,也该西迁到长安,司马防认为天下动荡不安,便派司马朗带着家属回本县。
不料有人告发司马朗要逃跑,就把他抓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您和我那个死去的儿子同岁,为何如此辜负我!”
于是司马朗就说:“明公您凭借超绝世俗的仁德,遭遇灾难的厄运,您清除了众恶人,大量推举贤能的人,这实在是又谦虚又为国事多加操劳,国家将要兴盛直到大治啊!您的声威和德行已经盛大,功勋和事业已经卓著,然而战乱日渐而起,州郡里如同开了锅似的纷扰不安,国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都抛弃家产,流亡躲逃,虽然四面关口设令禁止,对逃亡者重重施加刑罚,但还是不能禁绝,这就是我之所以忧郁烦闷的原因。希望明公您能观察往事,稍加考虑,那么您的美名就会与日月一起并存,即使伊尹、周公也不能与您相比。”
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些,您说的是真心话!”
司马朗骗过了董卓后,知道董卓必会灭亡,怕自己被他留下来,就把财物分送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来贿赂他们,谋求能回归故乡,最终他如愿以偿。
司马朗回到家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大逆作乱,被天下所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奋起振作的时候。我们郡和京都的境界接壤,洛阳东面有成皋,北面以黄河为界,天下兴举义军的如果不能得以进兵,他们势必停留在此地。这里是个四分五裂的交战争夺之地,难以使自己安定,不如趁着道路还能通行,带着整个宗族向东到黎阳。黎阳那里有军队,赵威孙也和我们家乡里的人过去有婚姻关系,他在那里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兵马,足可以作为我们的首领。如果日后有变,慢慢再观望也不晚。”
可是父老们依恋故土,没有跟从司马朗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领着家属一起与司马朗前往黎阳。
再往后几个月,关东各州郡起兵,众达几十万人,果然都集结在荥阳以及河内。各将领不能彼此一致,放纵士兵抢掠,将近一半的百姓因此而丧生。
时间一久,关东各军散去,后来曹操又与吕布在濮阳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当时那一年闹大饥荒,都饿得人吃人,司马朗收容救济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各个弟弟,不因为处于衰乱的时期就放松学业。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属,拜授成皋令,他却因病离职,后又任堂阳长。
司马朗在政务上宽厚慈惠,不使用鞭子刑杖等刑罚,而百姓也不违禁。先前,有百姓被迁走充实都城内部,后来县里被征调承担造船任务,已经迁走的百姓怕司马朗完不成任务,就私下相继回来帮助他,司马朗就被百姓爱戴成这个样子。
后司马朗升任元城令,这次又入丞相府任丞相主簿。他认为:天下形成土崩瓦解的局势,是由于秦朝取消了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的制度,而使郡国没有狩猎和练习作战的战备等缘故。现在虽然五等爵位的制度不可以再施行,但可以命令州郡一起设置军队,对外防备四方外夷的进犯,对内威摄违法叛乱的人,他认为这个政策是最好的了。司马朗又认为:应该恢复井田制。以前因为百姓各有世代传承的产业,难以横加夺走,这才延续到现在。现今借着大乱之后,百姓流亡分散,田产都没了主人,都成为了公田,应该趁此时恢复。虽然他的建议未被施行,然而州郡里统领军队,正是司马朗的本意。
然后再介绍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5 16:33
三国不是演义 243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介绍司马朗。】
司马懿,字仲达。他年轻时聪明博学,目光长远,崇尚儒教。司马懿十六、七岁时,与河内的杨俊相遇,杨俊说:“这不是个平常的人啊!”
司马懿目睹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深深地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建安六年,郡里推举他做上计掾(郡里的属官)。出身宦门的司马懿被推举后,曹操知道他的名气,想把他拉归自己的阵营,有心要提拔他。
当时官拜司空的曹操在近一年前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囊括北方几成定局,而且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有的人逐渐能看出曹操的实际行为和他扛的兴汉大旗不是完全合拍的。而以前挟持天子的人如董卓、李傕、郭汜全都没好下场,现在刚愎强势的曹操就基本处于这种状态,且以前如徐他、董承等不止一人,都试过谋刺诛杀曹操,没准儿曹氏是逃不出这历史的诅咒的。因此,无论是从“义”的角度,还是从“智”的角度,轻率地与曹氏搀和,不能肯定是件好事。也许是基于这些原因,司马懿假托中风瘫痪,辞官不做,这也能看出他谨慎的一面,不过此举也给他赢得了有气节的好名声。
曹操也是个城府极深的人,司马懿的想法怕他也能料个八九分,他怎容有人可他玩心计?于是他就秘密派人晚上去司马懿家暗中观察真实的情况,大概想抓个现行。两个脑子够用的人碰在一起斗智,自然精彩得很,相信处于被动地位的司马懿早也料定曹操的为人,于是为了保命就躺着一动也不动。
过了这一关,司马懿也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曹操,这一装就得永远装下去,一天也不敢马虎,但是就算再能飞的鸟也有落枝的时候,终于司马懿漏了马脚。
司马懿有晒书的习惯,不料有次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来,眼见书要被淋湿,爱学习的司马懿自然视书为宝,一时情急,起身把书收了,不想被一奴婢撞见,这下天机泄露,传出去岂不是杀身之祸!
司马懿的妻子叫张春华,平素也是个聪明过人的主儿,还外加心狠手辣,就亲手杀了那个奴婢来灭口。杀了奴婢没人做饭了,就自己亲自做,司马懿也因为这件事很敬重他的这个夫人。
不过这是暂时的,后来司马懿宠爱了柏夫人,张春华便很少有机会能见到司马懿。有回司马懿病了,张春华前去探望,估计司马懿嫌人家人老珠黄不耐看,就说:“老东西可恶,老出来讨人厌!”张春华又羞又忿,想绝食自杀,儿子们孝顺母亲,都跟着绝食。
司马懿得知后赶快去道歉,这事才平息下来。司马懿向妻子跌完软,出来后对人说了实话:“老东西没啥稀罕的,只是怕害了我的好儿子。”这就是司马懿的一家子。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司马懿的病一直辛苦地装了七年,虽然他很努力,但是面对的是曹操,他的那套士人不满现实而称病不出仕的做法,曹操不仅见得多了,而且看得也很透彻,因此司马懿的努力基本白费。
如今,升任丞相的曹操派人叫司马懿出来做文学掾(丞相的编制属官),并对前去司马懿家传达命令的人说:“如果他再找借口推辞,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后很害怕,只好乖乖出来就职。
曹丞相征用人,大家都不敢不从命,有个人就例外,他就是马超。曹公做丞相后,也征召马腾的长子马超,马家自己有独立的军政大权,应征到曹操身边肯定会受制于人,因此马超就是不来!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5 16:34
三国不是演义 244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介绍司马懿及其如何进入丞相府。】
就在建安十三年这一年,曹操除了在玄武池训练水军,还命令张辽去长社屯驻,临出发的当晚,军营中有谋反的人放火引起惊乱,全军都受到扰动。
张辽对左右人说:“不要动!这不是整个兵营全部反叛,肯定有图谋搅乱军队的人,企图引起大家惊慌。”
于是张辽下令军中:“不想反叛的人坐下来不要动!”然后他亲自率几十个亲兵在军营中央站立。
不一会儿,军营里都安定下来了,张辽查出首谋并杀了他。
这段时期,张辽屯驻在长社,于禁屯驻在颍阴,乐进屯驻在阳翟,三个人谁也不服谁,各位将领意气用事,在一起多有不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派司空主簿赵俨同时去参谋这三军,每次遇到事情都训诫开导他们,这三人才相互亲近和睦起来。
此时,天下间真正意义上的的割据势力如今主要还剩八家: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康、关西的以马、韩为首的众军阀和交州的士燮,刘备这时候什么也不是,根本排不上号。
在这些人中,除了张鲁只拥有区区一郡之地,靠险要的地势自保外,其他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实力的,无疑曹操最为强大。前七个割据势力前面都详细介绍过,只是最后那个交州的士燮没怎么提到,下面就来说说他!不过要和许靖糅在一起说。
当年王朗被孙策击败,许靖就逃到了交阯,当时任交阯太守的正是士燮。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他的先人本是鲁国汶阳人,到了王莽之乱时,他们家就躲避到交州。然后士家一直往下传了六代人,传到了士燮的父亲士赐,士赐在汉桓帝时任日南太守。
士燮年轻时在京师洛阳游学,他事奉颍川的刘子奇,研习《左氏春秋》。后来士燮被举察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却因公事被免职。就这样,一直到士燮的父亲士赐丧期满了以后,士燮才被推举为茂才,改授巫令,又升任交阯太守。
这次,许靖也逃来交州,士燮对许靖十分厚待,倍加尊敬。
此时的袁徽也寄居在交州,他给尚书令荀彧写信说:
“许文休(指许靖)是才能卓绝的人,他的才智谋略足以策划大事。自从漂泊以来,他与众士人相伴,每次有急难,他常常先人后己,与亲友同受饥寒。他领导同行的人,仁爱宽容,富有同情心,都有具体的事例可以效验,只是不能再一一陈述罢了。”
后来,交州刺史朱符被蛮夷的贼军所杀,州郡里一片混乱。这时士燮就趁机表奏大弟弟士壹兼领合浦太守,二弟弟徐闻令士【黄有,音伟】兼领九真太守。士【黄有】下面还有个弟弟叫士武,兼领南海太守。本书的开头部分也介绍过,其中这个士壹就是当年董卓下令永远不许提拔的司徒掾,他是在董卓入关时逃回家乡的。
可是朝廷得知朱符死了,并没有顺水推舟地让士燮任刺史来主持交州,而是派张津来任交州刺史,并遣张翔携带皇命来到交州。
张翔,字元凤,钜鹿人。他这次来交州还有个任务,就是乘机招纳许靖,打算说服许靖与曹氏订立盟誓,可许靖拒绝了他。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5 16:34
三国不是演义 245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介绍士燮和许靖。】
许靖给曹操写信说:
“世道艰险不宁,祸害和变乱就集聚而生。我驽下怯懦地苟且偷生,自己窜逃到南方的落后部族里,阔别十年,就连吉事和丧事那么重要的礼节都废除了。
昔年我在会稽得到您给我的书信,文辞和话语里所表达的含义以及亲密的态度,还有我们之间的旧交都不曾忘怀。迫于袁术违命败坏家族,煽动起众多的大逆之人,以致道路到处堵塞,我虽然挂念北方,想回去却没有路。正礼(指刘繇)军队后退,而袁术的军队前进,于是会稽郡陷落,景兴(指王朗)失去了凭依,南部江湖各地,都成了敌人的地盘(原文的本意是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的地区,这里引申为袁术控制的区域,孙策也被看成是袁术的人)。
当时我处境困苦危难,没有地方去申述,便与袁沛、邓子孝等人乘舟渡东海,向南到了交州。历经东瓯、闽、越的境内,走过万里,也看不见汉朝的疆土,我们漂泊在风浪中,断粮了就吃草充饥,极其饥饿的感觉接连降临,一大半人都死了。
渡过了南海后,我与兼领南海太守的兒孝德相见,得知足下您奋扬忠心和义气,整治军队,向西迎接天子大驾,巡行视察中原地区(若此时曹操已破冀州,则此词最好翻成冀州)。得到这个好消息,我又悲又喜,马上就与袁沛以及徐元贤又一起整理行装,打算向北去荆州。正赶上苍梧郡各县的南方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州府被颠覆,道路阻塞断绝,元贤(指徐元贤)被害,一家老弱全部被杀。我沿着水岸走了五千多里路,又遇上瘟疫,我的伯母染病死去,又传染到其他的随从以及各人的妻小身上,一时间死得都差不多了。大家又互相搀扶照顾,前行到这个郡,算起来除去死于兵祸和疾病的人,十个人中只剩下一、二个还活着。人民的艰难,困厄辛酸的严重程度,怎么可能一一说得完呢!
我害怕最后客死异乡,永远成为亡魂野鬼,因此忧伤困顿,发愁烦闷,都忘了睡觉和吃饭。我想跟随向朝廷进贡的使者,这样自然就能获得通行而回归朝廷,死时也能叶落归根,但是荆州水、陆都没有路,交州部的信使根本过不去。我又想上益州绕行,可是又有严密的关防,以前的官员,一律不得进入。先前我让交阯太守士威彦(指士燮)将过境的事郑重地托付给他在益州的兄弟,而且我自己也写信给人家,言辞辛酸悲苦,态度诚恳痛切,但却又石沉大海,没有回应。虽然我仰慕您的恩泽,伸着脖子、踮起脚后跟盼着回来,从什么途径能借一双翅膀自己飞到您这儿呢?
我知道圣明的天子诚信睿智,显耀地授予足下您自主征伐的重任,所有的各个叛逆者,大多被您所征伐,想必是为您竞相出力的人都同心,顺从您的人都步调统一了吧。
另外,张子云(指继任交州刺史张津)以前在京师,有匡扶王室的志向,如今他虽然身临荒远的地区,不能参与朝政,但也是国家的籓镇,足下您的外援啊。如果荆、楚地区和平安定,天子的德泽降临到南方,足下您随便下个命令给子云(指张津),表现出您保护部属的恳切之情,让我得以借路从荆州而出。不然的话,就该再将我介绍给益州的兄弟,使他们能接纳我。
倘若上天能多赐给我一些岁月,他人能延缓些给我的灾祸,使我能得以归国而死,解除逃亡的罪负,那么我身葬九泉之下,又会有什么遗憾呢!如果时势有险阻与平坦,事情有成功和失败,人的寿命变幻无常,我死去而没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我将永怀罪责,客葬在荒瘠边远的土地里了。
昔日营邱(指姜子牙,营邱是其封地)辅助周,身受周王赐予的杖钺,受命自主征伐;博陆(指霍光,博陆侯是其爵位)辅佐汉,天子赐予他虎贲卫士,以及出入时所经路途由侍卫警戒、清道止行的待遇。今天足下您扶持殆将倾覆的皇室,是担当重任的人,犹如国家的顶梁柱和础石一般。您身受师望(指姜子牙)的重任,兼有霍光的权势,五等的诸侯和九州的方伯,全都控制在您的手中。从古到今,作为臣子的人,尊贵没有能赶得上足下您的。爵位高的人忧虑就深重;俸禄多的人责任就重大。足下您身处高爵位、担当重任的地位,话从口中讲出,就是赏赐与责罚;心里面有想法,便是他人的灾祸和福气。如果施行得符合正道,国家社稷就能安宁;如果施行得背弃正道,四方就会纷乱。国家的平安与危险,在于足下您;百姓的命运,系连在您的身上。从华夏到蛮夷,都仰慕注视着您。足下您担当此任,难道能不深远地考虑史籍上所记载的盛衰兴亡的原由,以及地位高低、名誉好坏的关键,抛开并忘掉过去的仇恨,宽厚谦和地对待众位官员,考察衡量勇、智、仁、信、忠,为国家选择人才吗?如果得到适合的人才,就算是仇人也一定要提拔;如果不是适合的人才,就算是亲人也不任用。由此安定社稷,拯救百姓,功业建成,那么对您歌颂的乐曲就会在乐器里奏响,您的功勋也会铭刻在钟鼎碑碣之上,希望您努力啊!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请您自珍自爱。”
张翔怨恨许靖不接纳自己,就搜寻出许靖所寄送的书信,全都投入水中,估计唯独这封给曹大人的信他是万万不敢丢弃的,于是就留传了下来。许靖在信中所说的“子云”就是新任的交州刺史张津。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6 12:31
三国不是演义 246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继续介绍士燮和许靖。】
张津,字子云,南阳人,具体情况不详,但至少在建安六年他还做着交州刺史,后来张津又被他手下的将领区景所杀,估计荆州牧刘表想趁此良机轻松地揽取该地区,因此就派遣零陵的赖恭来代替张津做了交州刺史。
当时正好苍梧太守史璜也死去,刘表又派吴巨去代替他,于是吴巨与赖恭一起到任。
朝廷闻知张津也死了,刘表又来插手,因此就赐给士燮诏书说:
“交州地域偏远,南连着江海,皇上的恩典不能传达下来,臣下的忠义也受到阻塞,得知逆贼刘表又派遣赖恭来窥视南方的疆土,现在就任士燮为绥南中郎将,统管七郡,兼领交阯太守如前。”
后士燮派遣官吏张旻奉献贡物到京都,当时天下动乱,道路断绝,而士燮始终不停止进贡,天子特地又下诏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士燮的禀性厚道和器度宽容,为人谦虚,礼贤下士,中原的士人跑去依附他避难的数以百计。同时士燮还专心研习《春秋》,并为书注解。
陈国的袁徽给尚书令荀彧写信说:
“交阯郡的士太守(士燮)既学问渊博,又精通政事,他在身处大乱之中,保全了一个郡,二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战事,百姓没有丧失产业,客居异乡的人,都蒙受他的福,就算是窦融保全河西,又如何能超过他呢?他公事稍有空闲,就研习书经,尤其是对《春秋左氏传》研究细致,我多次拿传中的各种疑问来咨询请教他,他都有老师传授的说法,思想十分严密。士燮又兼通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他对其中的精要之处掌握得周详完备。听说京师里对于古文今文的学问,对错争论得很激烈,士燮现在打算列出《左氏》、《尚书》的要义上呈。”
士燮就是被人称赞成这样。
士氏兄弟同时位列各郡的太守,雄霸一州,身在偏远的万里之外,拥有无上的威严。他们出入时要鸣响钟磬,仪仗完备,笳、箫以及鼓乐吹奏,车马充满道路,胡人夹在车辆两边烧香的常有几十个人。他们的妻妾乘坐的车辆,无论是有帷盖的卧车,还是设有帷帐的坐车,都有他们的子弟带着骑兵跟从,当时士家的位高权重,慑服了众多的蛮族部落,就连当年的南越王尉他也不能超过他们。后士武先病死了。
不知道是不是许靖先前给曹操写的信起了效果,后来刘璋派使者来招许靖入蜀。许靖来益州后,刘璋任许靖为巴郡、广汉太守。
南阳的宋仲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
“文休(指许靖)才干卓异,有治世的才能,足下您应该以他为榜样。”
这个王商,字文表,广汉人。他以才学见称,在州里声名卓著。刘璋征召他任治中从事。当时王道隔绝,政令不能传达到地方上,各个州的州牧长官犹如昔日战国时代七国的诸侯一般,但刘璋为人懦弱多疑,不能亲近信任自己的大臣。王商写文书上奏给刘璋进行劝谏,刘璋颇有感悟。
一开始,韩遂与马腾在关中作乱,多次与刘璋的父亲刘焉写信交往通气,到了几年后,马腾的儿子马超又与刘璋互通信息,有与蜀地联盟的意向。
王商对刘璋说:“马超勇猛而不仁,见到能得到的好处就不想着大义,不可以和他成为唇齿关系。老子说:‘国家的利器,不可以显示给别人看。’现在的益州地域,士人杰出,百姓丰足,是宝物出产的地方,这就是那些狡诈的人所以想灭亡益州,马超等人所以向西窥视的原因。如果和他们拉近关系,那么就如同养大老虎,将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患。”于是刘璋就听从了王商的话,拒绝了马超。
荆州牧刘表以及儒者宋忠都听到了王商的名声,写信给王商,反复地给他做思想工作,目的只有一个——请王商来。
许靖这个人和他堂弟许子将一样,喜欢品评别人,他来到蜀地,见到王商称赞说:“假设让王商生在中原地区,就算是王景兴(指王朗)也不能超过他。”
建安六年左右,刘璋任王商为蜀郡太守。成都的禽坚有大孝的行为,王商给他的墓立碑,追赠禽坚为孝廉。另外王商还与严君平、李弘建祠庙、作铭文,以表彰以前的贤人。王商在任期间,又是治学,又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
而此后,刘表所置的苍梧太守吴巨后来与赖恭失和,领兵驱赶赖恭,赖恭只好跑回了零陵。这就是交州自始至今的情况。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6 12:31
三国不是演义 247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介绍完士燮和许靖。最终士燮得以合法地主持了交州,许靖也被刘璋入益州。】
许靖和交州的士燮介绍完了,再回到当前来说说此时关西军阀的状态!
关西军阀中最强大的两个势力是征西将军马腾与镇西将军韩遂。本来,马腾、韩遂当年被樊稠击败退走后,赶上三辅之地大乱,就不再领兵向东了。
此后,马腾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刚开始两人还对对方十分亲近,不知怎么搞的后来这对昔日的兄弟如今却反目成仇,转变为双方各领自己的部曲互相侵攻。
马腾进攻韩遂,韩遂逃走,然后又纠集军众回攻马腾,杀了马腾的妻子孩子,两人交战打得不可开交。
韩遂手下有名骁将叫阎行。阎行,字彦明,后名阎艳,金城人。估计这个阎行十分强健,因此他年纪很轻时就负盛名,他一开始跟随韩遂,担任低级武官。当时马腾的儿子马超也号称为勇猛强健,阎行曾经和马超交手时,用矛刺马超,结果矛被折断,阎行便就手直接用折断的矛挥击马超的脖项,几乎将马超打死。
建安初年,国家法度废弛,马、韩二人更谈不上遵守了,于是朝廷就派司隶校尉钟繇、凉州刺史韦端劝他们和解,并征召马腾进入关中屯在槐里,转拜他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
马腾入屯后,既防备北面的胡人贼寇,又防备东面死灰复燃的张白骑,他优待士人,举荐贤才,怜悯和救助百姓的性命,三辅地区十分爱戴马腾。
如今,曹操准备去征荆州,却担心分别盘踞在关中的马腾等人,为了保证后方的关中局势稳定,曹操就又遣张既去说服马腾,让他离开自己的部下,应征到朝廷里来,马腾自知年岁已老,也想回到京城地区,因此一时被张既说动,就答应入朝到天子身边。
事后马腾又犹豫,曹操怕马腾后悔而生变,就命令各县沿途优待,再让二千石的高官到城郊外去迎接他,马腾给搞得不得已,就东归了朝廷。
曹操一见马腾在握,就上表让马腾做了卫尉,又让皇帝下诏正式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继续统领马腾的部曲,又拜马超的弟弟马休为奉车都尉,马休的弟弟马铁为骑都尉,并把马氏全家老小全都迁到鄴,只有马超独自留在关中,而那个骁勇的庞德也留下来跟随马超。
安顿好关西后,目前主要能直接对抗曹操的势力只剩下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权、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和辽东的公孙康。
其中,刘表和孙权最有实力,而公孙康、张鲁和刘璋相对比较温和。此时曹操如果西征张鲁再取刘璋的话,刘表和孙权对曹操是个很大的威胁,但如果南征刘、孙的话,张鲁、刘璋只会站在一边观望,没胆量动;而公孙康才帮曹操杀过袁氏兄弟,曹操给他又是封侯,又是拜左将军,现在正处于相安无事期间,另外这个公孙康估计也是个观望的主儿。因此,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的曹操打算趁热打铁,挥得胜之师南征刘表。
曹操询问荀彧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好,荀彧说:“如今中原已经平定,南方的割据势力已经知道自己的困境了。可以大张旗鼓地在宛、叶出兵,而偷偷地从小路轻装进军,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袭击。”于是曹操就决定进军南方。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2-16 12:31
三国不是演义 248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关西的马腾、韩遂相互攻击,曹操借此派张既说服了马腾进京。这下子,趁着自己与关中和辽东相安无事的机会,曹操挥大军南下进攻荆州。】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刘表,他让赵俨兼领章陵太守,调任都督护军,总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另外随从征伐的还有乐进、徐晃、曹仁、曹纯、娄圭、满宠、田畴等人,有点倾巢而出的味道。
建安十三年这一年,孔融在对答孙权使者时,有讥讪毁谤的言语。不用说,肯定是针对曹操的,再加上曹操早就对孔融有嫌怨,结果孔融被判处死刑。
此前,孔融就搞得曹操很不舒服。孔融这个人生性不拘谨,老是借着和曹操有老交情这一点,轻慢戏弄曹操。曹操制定禁酒令,而孔融却写信调侃他说:
“天上有酒旗的星座;地下也立着酒泉的郡;人间也有美酒之德(意为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无异心)。因此尧不喝千杯酒,就无法成为圣人。夏桀、商纣因女色而亡国,但现在还是命令不禁止婚姻的。”
曹操外面上虽然宽容,但内心却很不能容忍,于是就叫郗虑网罗孔融的罪错。郗虑,字鸿豫,山阳高平人。他年轻时跟随老师郑玄学习,建安初年任侍中。
这个郗虑本来和孔融关系还不错,但有一次汉献帝单独接见郗虑和少府孔融,天子问孔融说:“鸿豫(指郗虑)有什么长处啊?”
孔融当着郗虑的面,竟不客气地回答道:“郗虑能够归从道统,却不能权衡轻重来作出相应的变化。”
郗虑听后很不高兴,他举起笏板说道:“孔融昔日主持北海,政治散乱,百姓流离,他那根据时势而应变的智计又在哪里呢!”
从此郗虑和孔融二人互相攻讦,以至于关系变得很不和睦。曹操也写书信为他们和解,后来郗虑从光禄勋升为御史大夫。
此刻,御史大夫郗虑接到曹操的命令,知道曹操的意图,正好就着这个机会顺着曹操的意思,借法规以小罪奏请罢免了孔融的官职。
孔融虽闲居在家,失去了权势,可他家每天总是宾客盈门。孔融喜爱有才华的人,还好饮酒,他常叹道:“如果宾客常常满座,樽中酒水不空,那么我就没什么忧愁了。”
有个虎贲武士的相貌长得像蔡邕,孔融每次喝到酒酣,总是把人家拉过来和自己同坐,他还说:“虽然没有老实规矩的人,但尚且有典刑。”孔融喜爱士人就喜爱得像这个样子。一直过了一年多,朝廷才又拜孔融为太中大夫。
等如今孔融有了罪错后,曹操就让路粹写奏章,路粹按照曹操的意思写下诬告的状文,历数孔融的罪责,章表的大概内容说:
“孔融昔日在北海,见王室不安定,就招集徒众,打算图谋不轨,还说什么‘我是大圣人的后人,只是先祖孔父嘉被宋华督所灭。拥有天下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是卯金刀呢?’”这个“卯金刀”指的就是繁体字的“劉”,汉帝就是姓刘。
路粹的章表里又说:
“孔融身为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他光着头不包头巾,隐匿身份,易服出行,亵渎了皇宫。孔融又与平民祢衡言论放荡不羁,说什么‘父对子会有什么亲情呢?论其本意,其实就是情欲发动后的结果而已。母与子又是什么关系呢?就比如把物品寄放在瓶子里,拿出来也就脱离关系了。’祢衡与孔融还互相赞扬,祢衡对孔融说:‘您是仲尼(指孔子)不死。’孔融回答说:‘您是颜渊(孔子的高足)复活。’”
奏章里全都是诸如此类说孔融的话,说得很多很多。奏章呈上后,结果孔融被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