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9 00:04

三国不是演义 177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八年冬十月,曹操率大军到了黎阳。袁尚得知曹操渡黄河向北,就舍弃平原回到邺。平原解围后,袁谭不仅没有履行夹击袁尚的诺言,而且还偷偷拿将军的印绶送给降曹的吕旷,结果吕旷接到印信后就上交了。曹操知道袁谭不是真降,怕自己真中了袁谭的计策,就为儿子曹整和袁谭的女儿结下婚约稳住袁谭,然后自己领兵回去静待良机。】


    而在同年,也就是建安八年,孙权的舅舅吴景死在任上,他儿子吴奋被授予军队担任将领,封新亭侯。

    这一年,东边的孙权也打算趁曹操对付袁氏兄弟而无暇东顾之机,西攻江夏黄祖。到了即将征讨江夏的时候,孙权认为东部平安少事,就命令张纮前去镇守,并兼任原来所担任的职务,无须亲往任职。

    期间,孔融给张纮写信说:
“听说大军西征,足下您留守。没有居后的人,谁来守保社稷呢?能够牢牢固守而克敌制胜,也是大功啊。岂不是李广的勇气,仓猝间迸发会更加盛大,乐于与单于对阵,来发尽未消褪完的愤激么?南北方一起平定了,天下将会无事,叔孙通扔下长戈,周勃、灌英捧起礼器,也可以在今天。但主张分裂,将无缘见面,只能作忧愁叹息罢了。如今大道笔直通畅,相见难道还难吗?”
    结果张纮没予理睬。

    再说孙权率程普、凌操等西征黄祖,先是孙权军进入夏口,以破贼校尉凌操为先锋,击破了黄祖军的前锋,于是孙权军大破黄祖的水军,黄祖兵败而逃,凌操带兵紧紧追赶。

    凌操,吴郡余杭人。他舍生行侠,颇有胆识勇气,孙策才起兵时,凌操就常常随从他征战,经常排列于各军之前冲锋。他代理永平长,平定管理山区各部族,致使那些奸恶狡猾的人都收敛自己的行为,后升任破贼校尉。

    这次凌操破敌后驾轻舟独自冲锋在前,而黄祖军最后面的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甘宁!

    当年甘宁反叛刘璋失败,就带着奴仆八百人投归了刘表,刘表本是个文人,不懂得军事,当时众英雄豪杰又纷纷起兵,甘宁观察刘表的发展趋势,认为这种人在如此纷乱的时代终究必定不会成就大事,只怕有朝一日荆州土崩瓦解、离散倒台,自己也跟着一起大祸临头,于是甘宁就有了投奔东吴的打算。当时黄祖在夏口,甘宁带着军队过不去,只好留下来依附黄祖,黄祖对甘宁也不礼遇,只拿他当个一般的人使唤,如今甘宁已经在黄祖这待了三年之久。

    这次孙权来攻,黄祖军败奔走,追兵追得很紧,甘宁很善于射箭,此刻他正带着部队处于黄祖军的最后面,他见孙权军追上来,就张弓射杀了对方领兵的将官,而被射死的正是凌操!

    黄祖因此得以逃脱,入城坚守。当孙权只剩下城还没攻下时,不料后方山贼又起,孙权只好带程普等回军。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9 23:45

三国不是演义 178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江东的孙权趁曹操无暇东顾的机会,统兵西攻江夏黄祖,结果大破黄祖军,不料在追击途中,黄祖一方的甘宁隔船射死了孙权的校尉凌操。正当吴军准备攻打龟缩在城中的黄祖时,后方却大起叛乱,孙权只好放弃未攻下的城池,回军镇压。】

       当吴军回来经过豫章时,孙权分派各将领分头去平乱。征虏中郎将吕范被派去平定鄱阳、会稽。

       当年孙权让朱桓在吴、会稽二郡部署军队,聚集走丢散落的士卒,到现在差不多有一年了,这时朱桓已经收得一万多人。

       由于此刻丹杨、鄱阳的山贼蜂拥而起,攻陷城池,劫杀长官,在各处啸聚屯扎,于是孙权又命令朱桓督统众将,辗转赶赴征讨。

       其中,鄱阳贼彭虎等人的部众达数万人,董袭与淩统、步骘、蒋钦各自分头攻打,只要是董袭所进攻的贼军没有不被击破的,以致于彭虎等人一望见他的旌旗,就四散奔逃,结果十天左右便把他们全部平定了,董袭因此被拜威越校尉,升任偏将军。

       朱桓所督管攻击的各处叛贼全被平定后,自己也渐渐升至裨将军,封为新城亭侯。

       另外,还有荡寇中郎将程普则被派去征讨平定了乐安。同时,孙权让别部司马韩当、周泰、黄盖、吕蒙等到各个政务繁重的县去担任长官,稳定各地区。

       此外,孙权还让建昌都尉太史慈兼领了海昏。原来,自从孙权统领江东后,因太史慈能压制刘磐,索性就把南方的事务委托给了他。

       先前南部都尉贺齐已经平定了候官的的叛乱,现在建安、汉兴、南平等地的民变又纷纷而起,各地聚众都达万余人,孙权派贺齐去讨伐。

       贺齐进军建安,设立了都尉府,郡里调发下属县邑的五千人马,各派本县长官带领,都受贺齐的统领节制。

       贼人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领各自的万户人口,连营屯驻在汉兴,另外还有吴五的六千户另屯在大潭,邹临的六千户另屯在盖竹,并一起从余汗出兵。

       贺齐军征讨汉兴,途经余汗,贺齐认为贼军人多而自己兵少,如果深入的话,则没有后续部队,怕后路被敌人截断,就命令松阳长丁蕃留下守备余汗。

       这个丁蕃本来和贺齐是同级别的官员,就在他相邻城县任职,因此认为被贺齐调派是羞耻的事情,便推辞不肯留守。结果贺齐就斩了丁蕃,于是军中惊惧,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然后,贺齐分兵留守余汗,自己进军攻讨洪明等人,接连大破他们,并当场在阵前斩了洪明,其同伙洪进、苑御、吴免、华当全部投降。

       贺齐又转攻盖竹,大军直指大潭,吴五、邹临二将也投降了。此战共惩治、斩首六千颗首级,有名的贼酋全被擒获,于是又重新设立起县邑,并挑选出一万军兵,贺齐也被拜为平东校尉。

       最终,江东众将成功地平定了所控郡县的全部叛乱,不过这些还都是民间的叛乱,另外在孙权的丹杨郡却发生了一起官方的叛乱,不过这件事得从头说起······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9 23:46

三国不是演义 179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正当吴军准备攻打龟缩在城中的黄祖时,后方却大起叛乱,孙权只好放弃未攻下的城池,回军镇压。当吴军回来经过豫章时,孙权分派各将领分头去平乱,最终,江东众将成功地平定了所控郡县的全部叛乱,不过这些还都是民间的叛乱,另外在孙权的丹杨郡却发生了一起官方的叛乱······】



    先是前吴郡太守盛宪因病离职,居住在当地,后来孙策平定吴郡和会稽后,为了巩固统治,就大杀当地的有实力或有影响的豪强,而盛宪平时有很大的好名声,因此深深地引起了孙策的忌恨,孙策对他很不放心。

    盛宪和孔融以前关系就很好,孔融知道盛宪处境很危险,担心他难逃杀身之祸,就写信给曹操求助。孔融写给曹操的这封信叫《论盛孝章书》,信中说:
“岁月不停留,季节如流水,五十岁转眼就已经到了。您是刚满五十,我又超过二岁,天下相识的友人,几乎快死完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指盛宪)还活着。他人困在孙氏那里,妻子和孩子也没了,独身一人,孤立危急,忧愁苦恼。假使忧愁能伤人,这个人再也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上说:‘诸侯有自相攻灭的,齐桓公不能救助,那么齐桓公就会以此为耻。’如今孝章确实是大丈夫中杰出的人物,天下的辩士都依附他,以此来传播名声,然而他自身却免不了被囚禁,命在旦夕。这是我的祖先孔子不该再论说朋友有益无损和有损无益之友,而朱穆之所以写《绝交论》的原因。您真能快派一个使者,再加一封尺把长的书信,那么孝章就可以到来,朋友交往的准则和道义就可以弘扬。

    现在的年轻人,爱在背后议论和批评前辈,有时会讥讽批评孝章,而孝章却让天下知道了他的大名气,被九州的百姓所一起赞叹。昔日有位燕国国君买了骏马的骨头,不是想用它在路途上驰骋,而是用它来招致活的千里马啊。思量着您挽救复兴汉室,国家将要灭亡了,您又能整治好,而整治国家的方法,实在是必须得到贤良的人才。珠宝没有腿而自己到身边来,是人们喜好它的原因,何况贤良的人是有脚的呢?当年燕昭王修筑观台来尊重郭隗,郭隗虽然是才能比较低的人,但是却能受到殊遇,最终会传扬贤明君主最诚挚的心,因此乐毅从魏国前往,剧辛从赵国前往,邹衍从齐国前往。假使郭隗身处困境时而燕昭王不去解脱,面临溺水而燕昭王不去拯救,那么人才也将高飞远走,就没有向北去走通往燕国之路的人了!凡是我所援引的例证,自是您所知道的,而我又说出来的原因,是想请您崇尚笃信这个交友招贤的道理,但我在信中无法说得详尽。”

    于是曹操就授意朝廷征盛宪进京任骑都尉,好让盛宪逃生。不料,天子颁布命令的诏书还没到,盛宪果然被孙权所杀害了,盛宪以前举荐的孝廉妫览和戴员就逃到山中躲起来。

    建安八年,孙权的弟弟孙翊以偏将军的身份兼领了丹杨太守,这时他才二十岁。孙翊这个人性格严厉急躁,是喜是怒全任由自己的心情,吴郡太守朱治多次责备数说孙翊,并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道理告诉他。

    这次孙翊做了丹杨太守后,就对妫览和戴员都施以礼遇,把他们请出来,并让妫览做了丹杨大都督监管军队,又让戴员做了郡丞,一起辅佐自己。

    妫览和戴员亲近信任边鸿等人,但由于孙翊老是和边鸿过不去,多次为难他,因此这个边鸿一直准备反叛。当时孙权出征黄祖在外,边鸿就准备开始对孙翊实施暗算,可怜孙翊还不知道······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9 23:46

三国不是演义 180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前吴郡太守盛宪被孙权所杀,其故吏妫览、戴员逃入山中,后又被新丹杨太守孙翊请出来辅佐自己,妫览和戴员亲近信任边鸿等人,但由于孙翊老是和边鸿过不去,于是边鸿一直准备反叛,妫览和戴员也参与此事。】


    建安九年,正好有一次孙翊要集中接见本郡的各县长官,孙翊知道妻子徐氏会占卜,回到家里就对徐氏说:“我明天要作东宴请各县长官,你占卜下试试吉凶。”

    据说徐氏算出今天不吉,她劝丈夫说:“不能占出好卦,应当改天。”


    可孙翊认为各县长官来了很长时间,应该尽快办完事让他们回到任上,于是就没听徐氏的话,而大请宾客举行宴会。

    孙翊平时出入常常都拿着刀,但因为当时带着酒意,就没按平常的习惯,空着手送客。边鸿见机会来到,就从孙翊身后猛砍他,郡中惊扰慌乱,没人来救护孙翊,最终孙翊被杀。

    边鸿杀了孙翊后,就奔逃入山中。徐氏悬赏捉拿边鸿,终于在半夜抓到了他,妫览和戴员把罪名全推给边鸿,并处斩了他。

    众将知道妫览和戴员也是刺杀孙翊的谋划者,只是无力征讨。而此时的孙河担任将军屯守在京城,他闻知孙翊遇害,跑到宛陵,愤怒地责备妫览和戴员二人失职,却导致反叛事件得以发生。

    当时,妫、戴二人一商议:“伯海(指孙河)与将军(指孙翊)关系较疏远,都指责我们成这个样子,要是讨虏(指孙权)来了,我们都活不了。”

    于是妫、戴二人索性杀了孙河,派人向北去接扬州刺史刘馥,让他领军进驻历阳,自己则带领丹杨全郡起兵响应。

    孙河被杀后,他侄子孙韶把孙河留下的部众收集了起来。孙韶,字公礼。他当时才十七岁。孙韶收纳了伯父的部队后,修固京城,建起守城用的高台,整治器具装备来防御敌人。

    此刻孙权正在豫章,当时天上星象有异变,孙权就拿这件事来问孙辅的军师——占星家刘惇,刘惇回答说:“灾祸出在丹杨。”

    孙权又问:“怎么回事?”

    刘惇说:“客人克胜主人,到某日会得到讯息。”

    最后,边鸿作乱的消息传来,果然如同刘惇所说的那样。

    估计这段记载是后人加的吧,要是真事的话,实在是太神奇了。记载还说刘惇对各种占术都通晓,尤其精通太乙星相,都能推演出所想知道的事情,极尽其中的精深微妙,并著书一百多篇,受到名儒刁玄的称赞,刁玄认为这很神奇。刘惇本人也珍爱自己的占术,不肯把这些本事告诉别人,因此世人没有能知道的。

    再回头说孙权闻知丹杨发生变乱,就从椒丘回军,去平定丹杨。

朱然 发表于 2013-12-30 10:40

到了即将征讨江夏的时候,孙权认为东部平安少事,就命令张纮前去镇守,并兼任原来所担任的职务,无须亲往任职。
这句话缺乏逻辑,而且原话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会稽东部校尉没什么事干,所以孙权让张紘来镇守吴县,会稽东部的事务主要由朱然负责。
朱桓所督管攻击的各处叛贼全被平定后,自己也渐渐升至裨将军,封为新城亭侯。
余姚长吕岱、朱桓的顺序比较难确定,其中一个是朱然的继任。但朱桓被封为新城亭侯肯定没这么早,当时东吴的侯爵没有几个,还没轮到朱桓。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4:34

朱然 发表于 2013-12-30 10: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句话缺乏逻辑,而且原话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会稽东部校尉没什么事干,所以孙权让张紘来镇守吴县,会稽东 ...

感觉作者写这文章也就是给不愿意看古文的人普及下三国而已,算是入门读物?所以很多地方如果仔细推敲起来还是有争议的吧。
这连载差不多就是翻译三国志,只不过加上很多作者自己的主观理解和解释,更生动和方便理解。
一般愿意也有时间看看三国历史的都直接去看《三国志》去了,了解历史还是文言有味道一些。

朱然 发表于 2013-12-30 14:50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4: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作者写这文章也就是给不愿意看古文的人普及下三国而已,算是入门读物?所以很多地方如果仔细推敲起来 ...

我之前给他提过很多修改意见,他还是会力求按照正确的顺序呈现给读者的。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4:53

朱然 发表于 2013-12-30 14: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之前给他提过很多修改意见,他还是会力求按照正确的顺序呈现给读者的。

哦,不过你在这里回他应该是看不到的

朱然 发表于 2013-12-30 15:11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4: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哦,不过你在这里回他应该是看不到的

有人会跟他提问题的了。
仲达也可以给文章挑挑错,可以增强对史料的记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7:32

朱然 发表于 2013-12-30 15: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人会跟他提问题的了。
仲达也可以给文章挑挑错,可以增强对史料的记忆。

嗯,看看这文章梳理一下自己的三国知识,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 三国不是演义——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