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4 00:05

三国不是演义 161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三公山文远降贼寇   五米教张鲁奉鬼神】

    刘璋多次派中郎将庞羲讨伐张鲁,不但攻不下来,反而多次被张鲁所击破。

    由于张鲁的部曲有很多人在巴西,这是个不安定的因素,再加上庞羲与刘璋有旧,又曾使刘璋等众兄弟幸免于难,所以刘璋深深地感激庞羲,于是他就让庞羲担任巴郡太守,屯兵阆中以抵御张鲁。

    庞羲任巴郡太守期间,有个叫邓芝的人来投奔他。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他是西汉司徒邓禹的后人。邓芝在汉末时来到蜀郡,一直没被重视和优待,当时益州从事张裕善于看相,邓芝前往跟随他时,张裕对邓芝说:“您年过七十岁时,官会做到大将军,封侯。”这次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人才,所以又前去依附那里。

    庞羲做了巴西太守后,就独揽了大权,并在汉昌扩招军队。汉昌县有賨人,这个民族刚强勇猛,昔日汉高祖就靠他们平定了关中。巴西太守庞羲认为天下动荡不安,郡里应该拥有军队,便多多招集賨人为自己的部曲。有人在刘璋面前讲庞羲的坏话说庞羲要反叛,于是刘璋也暗暗怀疑庞羲。赵韪认为庞羲与刘家非同一般,要充分信任,不应该怀疑他。可是刘璋不听从,赵韪由此心生怨恨,而被怀疑的庞羲也索性和张鲁和睦相处。

    一开始,有数万户南阳和关中三辅等地的流民,因避乱而入蜀,结果被刘焉收编,被称为东州军。东州军经常侵扰百姓,为非做歹,而刘璋为人生性宽缓和柔,也没有无声威谋略,面对东州人的所作所为,刘璋也没能力禁止,而且他颁布的政令有不少缺失,弄得益州民怨很大。东州军本是外来人口,本地人却受到欺负,因此大家无不对东州军深恶痛绝,都有摆脱刘璋统治的想法。

    这时在巴中的赵韪平时深得人心,他和庞羲一样,也受到刘璋的委任,另外当初赵韪推立刘璋的本意就是看刘璋庸弱好对付,因此赵韪趁着百姓怨恨并图谋反叛刘璋的机会,就重重地贿赂荆州求和,同时暗地里勾结州中的大姓望族,培植自己的势力。

    终于,在建安五年,赵韪和那些大姓一起起兵反叛,回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都相继响应。刘璋火速进入成都城坚守,东州军自知罪孽深重,害怕刘璋被攻破后,自己也难逃报复和杀戮,就同心协力拥护刘璋,都拼命和赵韪的叛军死战,结果击败了叛军,接着又进攻在江州的赵韪,赵韪的手下将领庞乐和李异又在内部反攻,斩了赵韪。

    庞羲听说赵韪被杀,心里特别害怕,打算谋求自保,就派遣程郁到他父亲程畿那里下达命令,索求军兵相助自己。

    程畿,字季然,巴西阆中人。此时任汉昌长。这次庞羲要求程畿发兵,程畿不听,反劝庞羲要忠义守节,他回答说:“郡里招集部曲,本不是为了反叛,虽然有人离间,但重要的是在于竭尽忠诚;如果一定要因恐惧而怀有叛离之心,这种做法我没听说过。”并且告诫儿子程郁说:“我身受州里的恩典,就该为州牧舍生赴义。你作为郡中的官吏,则该为太守效力,不得因我的缘故而怀有二心。”

    庞羲见状又派人告诉程畿说:“你的儿子在郡里,不听从太守,你家将遭祸事!”

    程畿又回答说:“昔日乐羊担任将领,喝了自己儿子的肉羹(敌人把他儿子杀了做成肉羹),这不是因为父子之间无情,而是大义使他如此。如今虽然再次出现儿子被做成肉羹的事情,我必定会喝下它。”

    庞羲反复劝说催要都没效果,他知道程畿肯定不会帮自己了,就深刻地向刘璋表示道歉,才没有遭受灾祸。刘璋听说程畿对自己的忠心,就提拔他为江阳太守。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4 00:05

三国不是演义 162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刘璋主持益州后,先后张鲁割据分裂了汉中,赵韪反叛被杀,庞羲求兵自保未果,最终向刘璋低头。】

    这时,朝廷见益州起乱子,就任命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召刘璋回京为卿。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朝廷的意思就是曹操的意思,曹操此举可能是想不废吹灰之力就解决益州问题,刘璋当然不会就范,所以他就是不去。


    庞羲与刘璋本来交情不错而最后破裂;赵韪举兵反攻刘璋,最后部众败散而被杀,这些都是因为刘璋正确的决断少和轻易听信别人话的缘故。


    而此时的张鲁占据着巴郡,朝廷没有能力征伐,只好让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前提条件是重新开通益州向朝廷进贡的道路。


    汉中百姓里有人耕田时,捡到一方玉印呈交给张鲁,大家都认为是个好兆头,于是张鲁的臣属就打算尊奉张鲁为汉宁王。


    就在众人纷纷提议张鲁称王的时候,功曹巴西的阎圃劝谏说:“汉川的人民,人口超出十万户,财物丰富,土地肥沃,四面险要坚固。因此您上可以匡助天子,则成为齐桓公、晋文公一类的人物,次也可以比得上窦融,不会失去富贵。如今您秉承天子的旨意而自己能任意设置官员,这种权势足以独霸一方,不需要为称王而烦心。希望您暂且不称王,不要先取其祸。”


    阎圃的实际意思是他认为张鲁险据汉中,进可建王霸之业,退可保富贵之身,盲目称王反而先自取其祸,于是张鲁就听从了阎圃的话。


    此刻的曹操自从攻破袁绍之后,军威日渐强盛,而且他当年对孙权攻李术时有所表示,就是为了能有所回报。建安七年,曹操下书给孙权,责令他送质子来许。



    面对曹操的要求,孙权召来文武来商议,张昭、秦松等人都犹豫不决,孙权自己的意思是不想把儿子送去质押,于是就单独把周瑜带到母亲吴夫人面前做最后的决断。


    周瑜说:“昔日楚国一开始被封到荆山边上,封地不满百里,后来的楚国国君有贤德有才能,大面积地开拓疆土,在郢开基立业,占据了荆、扬,疆域直达南面的大海,传承家业、延续福禄长达九百多年。如今将军您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兼统六个郡的人众,军队精锐,粮食丰足,将士们一心效命。而且在山中开采就能得到铜,可以铸造钱币;煮干海水就可以得到食盐。您的辖境里既富饶,人民又不担心祸乱而安心生产。另外交通也很便利,驾起船拉起帆,早上出发傍晚就能到达。再加上军人的作风顽强勇敢,所向无敌,有什么理由能被逼得要到打算送人质的地步?质子一送进许,您则不得不和曹操勾搭,既然勾搭了,他召您去,您就不得不去,这样就受制于人了。到了那个时候,您最好的结局也只不过是封个侯、几十个随从、几辆车、几匹马而已,怎能和面向南方而称孤道寡一样呢?不如不派质子,慢慢观察时局的变化。如果曹操能行大义来匡正天下,到时候将军您再事奉他也不迟;如果曹操图谋行凶作乱,兵祸就如同大火,他要是停止不了将自取灭亡。将军您掩藏起自己的勇猛,抵挡住对方的威势,来等待上天的旨意,有什么要送人质的必要呢?”


    吴夫人听完后对孙权说:“公瑾(周瑜的字)的意见对。公瑾和伯符(孙策的字)同年,只小一个月而已,我拿他当自己的儿子,你对待他要像对待哥哥一样。”


    就这样,孙权没有送质子去许。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4 00:06

三国不是演义 162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张鲁听从阎圃的话不称王,稳当地割据了汉中;孙权也拒绝了曹操命他送质子去许的要求。】

    建安七年春正月,曹操军屯在谯,他示令说:
“我起义兵,是为天下除暴平乱。故乡的人民,死亡殆尽,我整天在境内行走,却看不见所认识的人,使我感到凄凉悲伤。自举义兵以来,战死的将士没有后人的,就求取他的亲戚来作为他的后人,分给他们田地,官方再供给耕牛,设置学校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替活着的人立祠堂,让他们祭祀自己的先人,如果鬼魂有灵可知,我死后有什么遗憾的呢!”
   
    于是曹操到了浚仪,修治睢阳渠。

    另外,曹操还派使者用太牢来祭祀当年赏识他的桥玄。所谓太牢,就是以牛、羊、猪三牲各一来作为祭品的祭祀礼仪。同时曹操亲自写下祭祀桥玄的祭文说:
“前太尉桥公,遍布美德,博爱而度量大。国家常常想起他那明确的训诫,士人则思念他当年的良策。如今他的神灵隐身,远去啦!消失啦!我在幼年时,上到厅堂和内室,只是以愚钝鄙陋的姿质,被大君子您所接纳。我声誉的增高,见识的增长,都是由于您的勉励和帮助,就如同孔子自称不如颜渊,李生高度赞扬贾复一样。一个人的知己死去,怀念这些而永远不会忘记。又想起您当年不紧不慢地和我约定的誓言:‘我去世之后,你要是走路经过我的墓地,不拿个一斗酒一只鸡到我墓前以酒浇地而祭奠,车子驶过三步,让你肚子疼你可不要怪我啊!’虽然这是当时开玩笑的话,但若不是最为亲密、极为亲善的朋友,怎么肯说出这样的话呢?我不认为神灵生气,就能给我得病,可怀念回顾往事,想起来便觉得凄惨悲凉。我奉命东征,屯驻在乡里,向北眺望您的家乡,心里就想着您的陵墓。备送微薄的祭品,桥公您来享用吧!”

    同月,曹操又进军官渡。

    而袁绍自从大败后,惭愧羞愤,发病吐血,竟于建安七年夏五月含恨病死了。


    袁绍一死,他的妻子刘氏生性妒忌心极强,袁绍僵躺的尸身还没下葬,袁绍生前特别宠爱的五个姬妾就被她全杀了。刘氏还认为死者在地下有知,这五人将会又见到袁绍,因此就剃去她们的头发,刺完她们的脸再涂上黑墨,来毁坏她们的容貌。

    这还不算,小儿子袁尚又帮母亲刘氏把这五个宠妾的家人全杀了。

    袁绍死后不仅家里大开杀界,更要命地是在继承的问题上也发生了大波折,但这个得从头开始说起······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奕。三子袁尚,字显甫。

    袁谭年岁最大,也很聪明,本来袁绍是想培养袁谭接班的,可是后妻刘氏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袁尚,袁尚虽然年少,但长得特别漂亮,袁绍认为他不一般,十分喜欢他。

    刘氏自然也喜欢自己的亲生儿子,就老在袁绍面前称赞袁尚有才能,袁绍于是就改主意想把位置传给袁尚,只是没有明说,于是袁绍就把长子袁谭派出去主持青州。

    当时沮授就劝谏袁绍说:“世上说:‘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万人去追,其中一个人捉住了兔子,其它贪图兔子的人都会停下来。’这是物已有所属的缘故。而且儿子们如果年龄一样,就让贤良的做继承人;如果德行一样,就遵从天意,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希望您上揣度前世成败的教训,下考虑追兔子的含义以及确立继承人的道理。”

    袁绍不肯听从,回答说:“我打算让四个儿子各自主持一个州,来看看他们的能力。”

    沮授出门后说:“这必然是大祸的开端。”

    于是,袁绍又让袁熙主持幽州,让外甥高幹主持并州。袁绍这样一安排,袁谭只好和其他人一样,各赴本州上任。

一刀刀 发表于 2013-12-24 09:02

我一直觉得这篇帖子比看三国演义白话文版更有价值点。{:gj3:}

囧虎之懿 发表于 2013-12-24 23:18

感谢刀刀和温县司马懿的热心!有了你们这篇文章才得以一直延续更新着:)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4 23:57

囧虎之懿 发表于 2013-12-24 2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刀刀和温县司马懿的热心!有了你们这篇文章才得以一直延续更新着

我才发现你的名字原来是“囧”虎之懿,一直看成冢虎了==

囧虎之懿 发表于 2013-12-25 00:03

本帖最后由 囧虎之懿 于 2013-12-25 00:05 编辑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4 23: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才发现你的名字原来是“囧”虎之懿,一直看成冢虎了==
还有要谢谢“张狂的害虫”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5 00:05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3-12-25 00:08 编辑

继续,到官渡之战了
另外这个编号好像有点问题,中间没有漏更

三国不是演义 164 -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七年春正月,曹操又进军官渡。而袁绍自从大败后,惭愧羞愤,发病吐血,也于同年夏五月病死,袁家在继承的问题上发生了很大的波折。袁绍生前有废长立幼之心,就把自己所控制的青、幽、并分别分给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外甥高幹,借此把长子袁谭支走。其实青州当时并不全在袁氏的掌控之下,因此袁谭只是控制青州的一小部分而已。】
   高幹主持并州后,表奏常林为骑都尉。这个常林就是当年在上党,从王匡手里救叔父的那位,这次高幹任用他,常林推辞不接受。


   而袁谭一开始到青州,担任的不是刺史,而是都督,因为其控制的疆域只是自黄河向西,大约不超过平原的地段而已。

   于是,袁谭向北驱赶田楷,又向东进攻孔融(前面都已经介绍过),大军一直打到海边,这时百姓也正好没有君主,就高兴地拥戴袁谭。

   可袁谭却信任一帮小人,容易听信身边亲近人的话,而且他还随心所欲,奢侈淫逸,根本不知道百姓生存的艰难。华彦、孔顺都是奸滑谄媚的小人,袁谭还信任他们,并拿他们当成心腹之人;王修等有才德的人,也只是做个官罢了。然而袁谭却能因接纳宾客、仰慕士人的名声而尊敬他们。

   袁谭让自己妻子的弟弟统领军队,结果致使军队在城内掠夺街巿,在城外又掳掠乡村农家;另外袁谭还分派两个将领下到县里去募兵,有钱贿赂他们的人就免兵役,而没钱的人就被弄去当兵。穷苦弱小的人多,他们又不想当兵,又交不起钱,以至于大家都逃躲到山丘野外之中,然后官府又放出军队搜捕,如同捕猎鸟兽一般。

   在青州,有一万户人口的城县,真正登记在户籍上的不满数百户,收取的赋税,也参差纷乱,没个统一的规定。袁谭征召和任命有才能的士人,人家也不愿来就任;军人不按军令规定的限期赶来报到,仍心安理得地赖在家里,和同族一大家子在一起,军队上也不能对他们的罪责进行处理。

   由此可见,袁谭治理的青州就是那么混乱!


   袁谭平时很讨厌审配、逢纪,审配、逢纪二人又和辛评、郭图二人争权夺利,他们两伙人有很大的矛盾。审配、逢纪与袁尚关系密切,而辛评、郭图则与袁谭关系密切。

   现在袁绍死后,大家都认为袁谭是长子,想拥立他。可审配、逢纪二人害怕立了袁谭后,自己会被郭图、辛评等人谋害,就根据袁绍平素的意愿,伪造了袁绍的遗命,先尊奉袁尚接替了袁绍的位置。

    袁谭赶回来后,没被立上,一气之下就沿用了袁绍以前称用过的官职,也自称车骑将军,屯在黎阳。从此袁谭和袁尚的兄弟感情就有了裂痕······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5 00:09

三国不是演义 165-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通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一开始,袁谭凭借自己的开拓,掌控了大部分的青州,但他不会治理,弄得军政混乱。袁谭平时很讨厌审配、逢纪,审配、逢纪二人又和辛评、郭图二人争权夺利,他们两伙人有很大的矛盾。审配、逢纪与袁尚关系密切,而辛评、郭图则与袁谭关系密切。如今袁绍死去,小儿子袁尚却在审配、逢纪的谋划下接替了袁绍的位置,作为长子的袁谭想继承袁绍,但未成功。从此袁谭和袁尚的兄弟感情就有了裂痕。】

    袁尚接替了袁绍的位置后,又去征召田畴。自从当年刘虞被杀后,田畴隐入徐无山而居,百姓都来归顺,几年之间已达到五千多家。

    田畴对这些父老们说:“各位不因为我没本事,而大老远地前来投奔。聚集的人数一多就成了城市,但是不能相互统一成一个整体,恐怕这样下去不是能长久安定的途径,希望推选其中贤能而年长的人做为这里的首领。”

    众人都说:“好。”就这样,大家都一同推举田畴。

    田畴说:“现在来在这个地方,不是苟且偷安而已,而是准备图谋大事,复仇雪耻。我暗暗担心还没达到这个志向,而有些轻浮放荡的家伙就先自己相互侵害欺侮,暂且求取一时的痛快,没有深谋远虑。我有些不高明的计划,希望与各位共同施行,可以吗?”

    大家都说:“可以。”

    于是,田畴就制定了约束人们互相杀人、伤人、侵犯、偷盗、打官司的法规,犯法严重的人可致死罪,死罪以下的就接受惩处来抵偿罪责,一共二十几条法规。不仅如此,田畴又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事业。

    田畴的法规在众人间颁布施行,众人都感到深得其中的好处,以致当地路人都不会捡别人丢失的东西。

    北部的边境都一致敬服田畴的威信,乌丸、鲜卑一起各派翻译使者献送东西来,田畴也对他们都安抚接纳,让他们不要做进犯的事。

    以前袁绍曾多次派使者来招请任命田畴,又当场授予他将军的印信,想借此安抚他所统领的众人,但田畴都拒绝不接受。袁绍死后,这次袁尚又来征召他去,田畴始终没有前去。

    转眼到了建安七年秋九月,曹操向北征伐袁氏兄弟。程昱也收纳了逃亡在山野里的人,得到数千精兵,然后带军与曹操在黎阳会合,一起征讨袁谭、袁尚。

    曹操接连和二袁交战,袁谭、袁尚多次败退,于是就转为坚守。

    曹操命令李典与程昱等人用船运送军粮,却正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率兵屯驻在黄河边,切断了水路。

    曹操告诫李典、程昱说:“如果船不能通过,就下船改走陆路。”

    李典与众将商议说:“高蕃军队装备的盔甲并不多,只是依仗河水为屏障,他们存在有懈怠之心,因此攻击高蕃军必能打败他们。军队在外,可以不受朝廷控制;如果有利于国家,自己拿主意也是可以的,应该立即攻击高蕃军。”程昱也认为这话说得很对。

    于是,李典、程昱率军就向北渡过黄河,攻击高蕃,结果攻破了他,使水路得以畅通。

    此时袁谭军屯驻在黎阳,袁尚只给了哥哥袁谭少量的军队,不仅如此,还加派逢纪跟去监督他。袁谭请求增兵,但审配等人商议的结果是不准许,袁谭大怒,竟杀了逢纪。

    当曹操渡河进攻袁谭时,袁谭急忙向袁尚告急,袁尚想分兵增援给袁谭,又怕袁谭趁势夺了自己的军队,于是就命令审配留下守鄴,自己领兵相助袁谭,和曹操在黎阳相对抗。

    袁尚除了正面对垒曹操之外,还在其他战线牵制威胁对方,他先设立郭援为河东太守,然后命令郭援、并州刺史高幹领兵数万人,和匈奴南單于共同攻打河东。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26 09:21

三国不是演义 166- 和您一起逐字逐句通读《三国志》

【前篇提要:建安七年秋九月,曹操向北征伐袁氏兄弟。曹操接连和二袁交战,袁谭、袁尚多次败退,于是就转为坚守。此时袁谭军屯驻在黎阳,他因兵少请求增兵遭拒,而杀了奉命监督他的逢纪。曹操渡河进攻袁谭,袁谭告急,袁尚亲自领兵对抗曹操。袁尚设立郭援为河东太守,然后命其与高幹、匈奴南單于共同攻打河东,在其他战线牵制威胁曹操。】


    郭援的大军所过之处,城县没有不被攻克的,一直打到河东郡的绛邑,当时守绛的是贾逵。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他本名贾衢,后来才改为贾逵。贾逵自打小时候起,做游戏时就常常假设部队打仗,他祖父贾习认为这个孙子挺不一般,就说:“你长大一定能做将帅。”为此贾习便向贾逵口授了几万字的兵法。

    贾逵家世代都是大姓,可是他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又穷,本来天气暖和时还可以将就着不穿裤子,可到了冬天贾逵也常常没裤子穿。有次贾逵在他妻子的哥哥柳孚家里过夜,天刚亮不久,贾逵就把柳孚的裤子给穿走了,因此当时的人就说贾逵“通健”,也就是做事豁达,会有出息的意思,估计有点调侃的意味。

    后来贾逵做了郡里的官吏,就是担任现在的绛邑长。

    这次郭援大军来攻绛邑,由于贾逵坚守,郭援攻不下来,便召来单于,然后两军合力猛攻。

    以前贾逵路过皮氏时,曾说过:“争夺本地区先占据皮氏的人就会获胜。”现在贾逵被围,情况紧急,他知道自己不能幸免,就派人抄小路把印绶送归郡府,并带口信说“赶快去占据皮氏。”

    面对郭援强大的攻势,绛邑快要被攻破的时候,城中百姓的代表和郭援谈判,说只要答应不杀贾逵就开城投降,郭援就答应了。

    城里投降后,郭援想让贾逵归顺,成为自己的将领,于是就带兵劫持贾逵离开,可贾逵就是不走。

    郭援的手下强迫贾逵给郭援叩头,贾逵叱骂说:“哪有国家的长官向反贼叩头的?”他还对郭援说:“王府君(指正牌的河东太守王邑)来河东郡任职多年,却不知足下您是来干什么的?”

    郭援听后大怒,说:“快斩了他。”

    众将见要斩贾逵,就有人就挡在贾逵身上护着不让杀。绛邑的官吏和百姓听说郭援要杀贾逵,纷纷登上城头大喊:“要是背弃约定杀了我们贤良的君长,我们宁愿和他一起死!”结果连郭援周围的人都认为贾逵有气节,很多人替他求情,郭援也自知理亏,只好作罢,贾逵才得以幸免。

    郭援兼并了绛邑的部众后,就准备继续进兵。贾逵怕郭援先占有皮氏,便用其他的计策疑惑郭援的谋士祝奥,因此使郭援军停留了七天。也就是说,贾逵为郡里赢取了七天的时间,不管有没有用,反正郡里听从了贾逵的建议,因此得以没有失败。

    郭援将贾逵送到壶关,囚禁在地窖里,用大车轮盖住地窖口,派人严加看守。郭援正打算杀贾逵前,贾逵在地窖中对看守说:“这里就没有勇士么?而让忠义之士死在这里么?”

   当时有个叫祝公道的人,他和贾逵本不是什么旧相识,此刻正好听到他的话,心里怜惜贾逵因恪守正道而身陷危难,于是就夜里跑来,偷偷地把贾逵救了出来,并打坏他的枷锁,让他逃跑,也不说自己的姓名。
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 三国不是演义——和您一起逐字逐句读《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