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img title="刘玄德携民渡江辨析:为什么“很有一些人跟着他走了”?" alt="刘玄德携民渡江辨析:为什么“很有一些人跟着他走了”?" onload=imgresize(this)>
曹操进攻荆州,刘备率军向南撤走时,有很多人跟着刘备一同走。
《三国志·先主传》说:“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易中天觉得很困惑,说是“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很有一些人跟着刘备走了”。(《品三国》186页)
那么,都是一些什么人呢?易中天先是说:“当地许多士人、百姓,包括刘琮的部下都跟着南撤。”(《品三国》185页)后来又说:“此时古风尚存,士人和官员迁移必是拖家带口举族而行的,因此人数极多。”(《品三国》186页) 前面还谈到百姓,后面只强调士人和官员“拖家带口举族而行”,又把百姓淡化了。
其实这十多万人中,大部分是携家带口的老百姓——战争难民。上引之《先主传》明明说“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琮左右”就是易中天所说的“士人和官员”及其家属;那么,“荆州人”呢?应该大部分是老百姓了。
易中天为什么不愿意承认多数是老百姓呢?那是因为:在易书中,曹操被定位为“可爱的奸雄”,如果说老百姓并不“爱”他,一听说他来了,就舍家抛业、扶老携幼地跟随刘备去逃难,似乎有损曹操那“可爱”的形象。因而他不愿意对此事深究,用“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就把事情掩盖过去了。但他还是不放心,又站在曹操的立场上做了欲盖弥彰的解释说:
“襄阳地方有那么多人跟着刘备走,也未必是因为在他们眼里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更未必是要跟着刘备打江山,不让曹操得手。吕思勉先生说得好,‘老百姓只要饱食暖衣、安居乐业,谁来管你们争天夺地的事情?’”(《品三国》186页)
他引吕思勉的话,是否断章取义?他自己心里明白。
易中天虽然淡化了老百姓的存在,但他知道这事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于是又说:
“有人说襄阳士民追随刘备,是害怕曹操屠城,这也是不确的。没错,曹操是干过屠城的事。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徐州,‘所过多所残戮’。这事影响极其恶劣,荀彧就批评了曹操,曹操后来也接受了教训,我们以后还要再说。
反正,自徐州事件后,曹操已经明白屠城这种野蛮行径并不利于自己一统天下的事业,何况刘琮已经不战而降,有什么必要滥杀无辜呢?曹操还没有蠢到这个地步。”(《品三国》186页)
看,易中天以曹操的辩护律师的身份出庭了。但他的辩护词,“本院”经过研究之后,还是未予采信。为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