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28 23:20

王安石如何被民众视为猪狗?

文.世外老人

    王安石,公元102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县,世称王临川。22岁进士及第,授准南通判,因政声颇著,1047年,王安石二十六岁时,升任鄞县县令。

    这时的王安石把鄞县当做自已牛刀小试的实验场,他在当地兴修水利,创办学校,还搞了一项创新工程——粮贷。

    当县令的王安石发现,农家每到春夏之交接之际,会青黄不接,春荒难渡。他下令把官仓里的存粮,以“贷”的方式,发给缺粮的农家,渡过春荒。秋粮上市后,再还新粮给官仓,同时付出一点粮食利息,利息为15-20%。

    此法一出,官民两利,所以王安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王安石又调任常州,舒州等地任职,政声播于野,天下倾慕之,宋朝人以王临川,不作国相为慨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当时宋朝,国库空虚,境有强敌,每年还得向辽、金、西夏“赐予”(实质是贡)大量金银绸缎,换取屈辱的和平。所以年轻的神宗强烈希望:国富民强。他看中了王安石,公元1068年,拜王安石为相。

    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对北宋王朝的民生、军事、教育、财政等,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对于北宋王朝来说,绝对必须。当时的宋朝,已经穷到连秋祭,都拿不出钱来的地步,很显然,这样一个国家,如果君臣还不思改革,已经相当危险。

    王安石是他诗文里先知的鸭子,当他提出这个国家,需要全面地深化改革时,既得利益者不以为然,有些人还变成了他的反对派,认为他的改革,是与民争利;而有些人则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比如苏老夫子写的《辩奸论》,矛头直指王安石。

    但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改革?

    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怎么样才能保证改革成功?

    国家需要改革,不进行改革,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我们现代人再反视这些话题时,我们会发现,不只是宋朝人需要面对这类问题,今天的中国人,同样要回答这样问题!

    北宋的中国,如果不改革,小了说会在外交上长期处于受欺凌状态,国家财政处于临崩溃境地;大了说,如果一旦发生战争,连军费都出不起,国家只能等着灭亡,老百姓也只有等着做亡国奴。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宋神宗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要给国家开刀,领导一场由上而下的社会变更-改革。

    在社会学领域,改革与革命是一对兄弟。

    改革有二个特征,一、由社会上层(统治者)自发。二、从社会上层(统治者)内部开始,由上而下,有序进行。

    与改革相比,革命却比较“暴力”,因为“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人民无在无能、昏庸、无法自洁的体制之下,摇手触禁,甚至生不如死!而且多数时候,社会管理者自我感觉良好,缺少基本的自知之明,所以,他们不可能发动一场自已对自己的改革,也就是说,他们不想给自己动手术,最后只能是改革的兄弟“革命”上场!

    “改革”是治病救人,只是让既得利益集团,略感痛疼;但革命却是杀人放火,是要所有人、全社会,流血牺牲。

    与改革相比,革命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的社会大变更。由外而内,如蒙古消灭腐败的南宋,满人消灭腐败的大明。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外敌入侵,我族我民,苦不堪言,痛不聊生,但站到社会学角度,只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优胜劣代。

    由下而上,就是民众造反、或者起义,站到社会学角度,免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墙,人活不下去了,就弑皇帝,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类社会学反应。

    宋神宗们是聪明的,他们在宋王朝可能的革命来到之前,选择了改革。但王安石们是急功近利的,让改革变成了另外一些人谋权、谋利的法门。如在新苗法中,春荒贷粮政策,改革后,变成一种面向农民的强制摊派。

    不管需不需要,都要贷!目的不在救民,在利息,而且被加上了各种苛捐杂税,王安石在鄞县的一分利,施行天下后,变成二分,三分利。有些地方抬得更多,逼得农民卖儿卖女。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28 23:21

几年下来,原来的德政变成苛政。

    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画上一幅《流民图》,《流民图》被人带到皇宫里,太后看得泪流雨下,革命成功这么多年,她老人家没有想到人民居然还是这么苦!大宋王朝,改革面前,开始动摇,人民把帐都算在王安石头上。

    再如教育,一直与科举紧密相连。宋人的科举内容,主考四书五经,子曰诗云。许多人皓首穷经,却不辩五麦。严重地脱离了社会实际!所以王安石要对北宋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从学习“四书五经、子曰诗云”,变成社会实用的刑名之学,理财之学。从前考试诗赋文章,变成考经世、济世、断案、理财的学问。

    应该说王安石的顶层设计,绝对是OK。但到读书人哪里,他们都以为,经书,论语都没有用了,不能与时俱进,王临川的文章,变成了天下人捧读的新经典!许多人开始从王安石的文章中,寻章考句,以求富贵。时人无情,把这种现象都委责王安石。

    应该说宋人在改革的时间上,绝对是把握住了改革的时机。但是没有回答好:怎样改革,才能达到目的的问题。设计绝对没有问题,但执行上,出了大纰漏。所以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虽然给积弱的北宋王朝,开出了“改革”这剂猛药。但因为用法不当,没能治好国贫民弱的疾病。也只几十年后,金人攻入东京,掳走了钦、徽二帝,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王安石没有看到靖康之耻,公元1076年,王安石罢相,有机会看到了人民,对他的报复,当时的民间,有许多人已经把王安石看成,猪狗不如。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故事说,王安石一连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皇帝也风闻外边议论,有厌倦王安石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江宁府。宋时,凡宰相级别的官员解职,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

    王安石离开东京,带一家老小,奔赴金陵.但荆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舟多日,情怀抑郁,人症复发。思欲舍舟登陆,观看市井风景,少舒愁绪。所以,他就舍舟登陆.

    一连串故事就开始发生了.在登陆后,一路上,王安石受尽讥讽:荆公走进茶坊,正欲唤茶,只见壁间题一绝句云:

    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余黎乐太平。

    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 "

    王安石眼睛白多黑少,所以有人讥称“王白眼”。

    他走进庙宇。"荆公正欲瞻礼,尚未跨进殿槛,只见个壁外面粘着一幅黄纸,纸上有诗句:

    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

    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

    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法误苍生。

    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讽天津杜字声。 "

    甚至如厕,他也逃不了被嘲弄的命运"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付一张毛纸,走去登东。只见坑厕土墙上,白石灰画诗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时,为负虚名众所推。

    苏老《辨奸》先有识,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贤正专威柄,引进虚浮起祸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

    最后,他不敢走大路,只敢走小路,借宿于家,但也没有逃得脱.他和随从们看到"老妪取水,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

    最后,安石"不觉抚髀长叹道:事皆前定,岂偶然哉!作此诗者,非鬼即神。不然,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吾被鬼神诮让如此!人亦没有放过我啊,视我为猪、狗!悲哉!

    冯梦龙整个故事按排得太神奇了,象是虚构。但我江准地区,到目前为止,许多老百性,唤猪,还真的和书里老妇的唤法相近,或者基本一样.如,三泰地区,农民唤猪:"拗(相公)罗、罗、罗,”或“罗,罗,罗,安(石)"!

    安石变法,于国,于民绝对是两利之事。但最后却南辕北辙,德政变成苛政。到基层民众,变调走样,祸害非常,人民都是以猪狗视王安石!当为今世,后世,后后世倡言改革君子永鉴!

    发贴说明:此文章让某杂文家,略改标题后,以“抄袭”的方式,发在11年6月19日的《杂文报》上,最后这位“杂文家”躲在天涯网站,向我发一道谦信。

笑有出头天 发表于 2013-12-29 08:23

所以说改革是一件不易的事儿,就算顶层制度设计再好,落到地方能否奏效会不会变样,也是改革者所必须关注和考虑的。王安石如此,司马光如此,当代中国更是如此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29 10:00

笑有出头天 发表于 2013-12-29 08: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说改革是一件不易的事儿,就算顶层制度设计再好,落到地方能否奏效会不会变样,也是改革者所必须关注和 ...

改革是件难度非常大的是,一来旧得利者阻碍,二来新得利者产生新的社会问题!{:gj2:}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8:57

改革永远是需要勇气的事情。而且即使规划正确,能不能很好执行也是个问题。

成都落阳 发表于 2013-12-31 00:02

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国家强大,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变法效果好成功了,百姓也会骂他,更何况变法还没成功。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31 11:43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0 18: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改革永远是需要勇气的事情。而且即使规划正确,能不能很好执行也是个问题。

是的,好的政策实行起来,可能根本成了另一回事!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31 12:27

成都落阳 发表于 2013-12-31 0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国家强大,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变法效果好成功了,百姓也会骂他,更何况变法还 ...

“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国家强大”这个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欠妥!{:gj2:}

成都落阳 发表于 2013-12-31 15:09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31 1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国家强大”这个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欠妥!

       市易法,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用市易法来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一法极易变为强买强贷,与民争利。
      方田均税,这一法重点就是清理土地实际情况,增加国家税收,名义上是要土地拥有多的富者多交税,可这多交的税收基本上都转到帮富人耕地的佃户身上了,国家只管税收增加,而不管佃户受到的加重的剥削。
      均输法,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 ,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将京城一带所需的物资从各地输送过来,国家是节省了开支运费,可商人的利益被大大损害。
       青苗法,这是立意极好的法,但也是被攻击最大的法, 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另外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实行中自愿原则被往往无视,强逼着百姓借贷,之后有强逼着百姓还贷,这两部分合起来危害极大,比如一家百姓春天向政府借贷了青苗款(不管是自愿与否,被逼更糟),秋天粮食收获了,可粮价却被政府强行压低收购,之后政府还要百姓加息还款。这样政府竟然还能从青苗法这样惠民之法里赚钱,而农民就会富中农者变为贫农,贫农者破产 。
       兴修水利先从当地百姓哪里摊收材料钱款,用民力兴修水利,不足者可以向中央借款,这简直就是无耻,兴修水利特别是黄河水利,岂是民力可谓,政府为节省开支,竟然节省到这种地方了。
       最后是保甲法之类的军事变法,将国家负担的国防任务转移到百姓身上,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百姓利益肯定会受损。
       王安石变法,其中一部分是想当然,扰乱了市场;还有一部分实行长远看国家百姓都会受益,但百姓都是比较短视的,一下子让百姓受到过大损害,百姓一定反对。而且变法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国家减少开支增加收入,如果没有很好的经济手段(显然王安石经济手段不怎么样),那这一切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全转移到百姓身上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3-12-31 15:13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3-12-31 1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国家强大”这个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欠妥!

我不知道王安石变法具体是什么内容,但是宋朝那个状态,感觉“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国家强大”未必完全不对。比如苏联曾经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极大的损害人民利益,但是能够把国家资源最大效益的调动起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它是有功劳的。那么如果真的通过牺牲百姓利益能够使国家强大,也不一定不是好政策,毕竟国家贫弱最终还是要百姓承担苦果。只是这样的政策更要看执行的能力了,弄不好决策者就是两边都不讨好,黑锅一个人背。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安石如何被民众视为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