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832
UID8460
好友
记录
日志
相册
回帖0
主题
分享
精华
积分10832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13-8-17
最后登录1970-1-1
在线时间 小时
卖家信用
买家信用
听众
收听
性别保密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下来,原来的德政变成苛政。
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画上一幅《流民图》,《流民图》被人带到皇宫里,太后看得泪流雨下,革命成功这么多年,她老人家没有想到人民居然还是这么苦!大宋王朝,改革面前,开始动摇,人民把帐都算在王安石头上。
再如教育,一直与科举紧密相连。宋人的科举内容,主考四书五经,子曰诗云。许多人皓首穷经,却不辩五麦。严重地脱离了社会实际!所以王安石要对北宋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从学习“四书五经、子曰诗云”,变成社会实用的刑名之学,理财之学。从前考试诗赋文章,变成考经世、济世、断案、理财的学问。
应该说王安石的顶层设计,绝对是OK。但到读书人哪里,他们都以为,经书,论语都没有用了,不能与时俱进,王临川的文章,变成了天下人捧读的新经典!许多人开始从王安石的文章中,寻章考句,以求富贵。时人无情,把这种现象都委责王安石。
应该说宋人在改革的时间上,绝对是把握住了改革的时机。但是没有回答好:怎样改革,才能达到目的的问题。设计绝对没有问题,但执行上,出了大纰漏。所以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虽然给积弱的北宋王朝,开出了“改革”这剂猛药。但因为用法不当,没能治好国贫民弱的疾病。也只几十年后,金人攻入东京,掳走了钦、徽二帝,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耻”!
王安石没有看到靖康之耻,公元1076年,王安石罢相,有机会看到了人民,对他的报复,当时的民间,有许多人已经把王安石看成,猪狗不如。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故事说,王安石一连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皇帝也风闻外边议论,有厌倦王安石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江宁府。宋时,凡宰相级别的官员解职,都要带个外任的职衔,到那地方资禄养老.
王安石离开东京,带一家老小,奔赴金陵.但荆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舟多日,情怀抑郁,人症复发。思欲舍舟登陆,观看市井风景,少舒愁绪。所以,他就舍舟登陆.
一连串故事就开始发生了.在登陆后,一路上,王安石受尽讥讽:荆公走进茶坊,正欲唤茶,只见壁间题一绝句云:
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余黎乐太平。
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 "
王安石眼睛白多黑少,所以有人讥称“王白眼”。
他走进庙宇。"荆公正欲瞻礼,尚未跨进殿槛,只见个壁外面粘着一幅黄纸,纸上有诗句:
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
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
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法误苍生。
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讽天津杜字声。 "
甚至如厕,他也逃不了被嘲弄的命运"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付一张毛纸,走去登东。只见坑厕土墙上,白石灰画诗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时,为负虚名众所推。
苏老《辨奸》先有识,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贤正专威柄,引进虚浮起祸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
最后,他不敢走大路,只敢走小路,借宿于家,但也没有逃得脱.他和随从们看到"老妪取水,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
最后,安石"不觉抚髀长叹道:事皆前定,岂偶然哉!作此诗者,非鬼即神。不然,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吾被鬼神诮让如此!人亦没有放过我啊,视我为猪、狗!悲哉!
冯梦龙整个故事按排得太神奇了,象是虚构。但我江准地区,到目前为止,许多老百性,唤猪,还真的和书里老妇的唤法相近,或者基本一样.如,三泰地区,农民唤猪:"拗(相公)罗、罗、罗,”或“罗,罗,罗,安(石)"!
安石变法,于国,于民绝对是两利之事。但最后却南辕北辙,德政变成苛政。到基层民众,变调走样,祸害非常,人民都是以猪狗视王安石!当为今世,后世,后后世倡言改革君子永鉴!
发贴说明:此文章让某杂文家,略改标题后,以“抄袭”的方式,发在11年6月19日的《杂文报》上,最后这位“杂文家”躲在天涯网站,向我发一道谦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