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食俗八: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
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传统食俗九:蒸面燕
又叫做“子推燕”,用面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制作工序和蒸馒头差不多,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
传统食俗十:“清明狗”
是浙江地区人们在清明节时做的食品。先采一些嫩莲,再拌上糯米粉,就做成了,家里有几个人就制作几只,挂起来,直至立夏,煮熟后就可以吃了,民间流传“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的说法。
另外,有些地区在清明佳节还有食蛋糕、清明果、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食品的习俗。
【相关阅读】国人必知的六大清明节文化经典
一、十个经典名称
1、清明节,2、扫墓节,3、秋千节,4、踏青节,5、三月节,6、植树节,7、鬼节,8、冥节,9、聪明节,10、寒食节
二、十种常用祭花
1、白百合,2、马蹄莲,3、白玫瑰,4、栀子花,5、蓬莱松,6、排草,7、勿忘我,8、黄玫瑰,9、红玫瑰,10、天堂鸟
三、十种经典习俗
1、祭祖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自此,清明扫墓始盛行。
2、禁火寒食。禁火寒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为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后来,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禁火寒食也就变成了清明的习俗了。
3、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4、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另有说法: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人们插柳戴柳,有辟邪的功用。
5、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6、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7、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8、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9、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至有唐一代,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10、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到了唐代蔚然成风,此后,宋元明清,清明斗鸡习俗久盛不衰。清明斗鸡习俗,至今仍存民间,以河南开封最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