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清东陵发生了第二次盗陵大案。这次被盗的陵寝主要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皇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被盗陵寝之多,损失之大,超过了孙殿英制造的第一次大盗案。
1945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日)是景陵罹难的日子。这次盗陵,既不是官盗,也不是军盗,而是以土匪为主,拉拢一些当地不法分子,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盗掘的。当盗匪挖开景陵地宫,揭开康熙帝的棺盖时,突然从棺内喷出一团火焰来,立时就把正探头往棺内探看的田老七和关老七两人的脸烧坏了。这两个人都是东陵人,这一烧,给这两个人的脸留下了永久的记号—伤疤。村上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伤疤的由来。至今还有一些老人记得这件事。
棺内为什么会喷火?是人为的防盗装置,还是磷火?如果是前者,到1945年康熙帝已入葬220多年了,况且每年地宫里都有一二月时间存有大量积水。火药及其喷火装置早已糟烂变质失效了,不会再喷出火来。如果是后者,磷火火力很弱,决不会有这么大的烧伤力。那究竟是什么火?真是令人费解。
谜团四:景陵地宫什么样?
清朝在关内的9座皇帝陵,我们已经知道了6座陵的地宫是什么规制。只有孝、景、泰3个陵的地宫我们还不清楚。孝陵是清朝在关内仿明陵建的第一座陵。其地宫很有可能接近明陵。景陵是第一座使用棺椁,实行土葬的陵寝,对泰陵肯定有较大的影响。景陵可以说承上启下。所以说景陵地宫是关键。裕陵地宫及其以后的地宫,除道光帝的慕陵地宫为四券二门外,其余均为九券四门,石门上有八大菩萨雕刻。景陵地宫什么样?是九券四门吗?石门上有没有菩萨雕刻?据1952年探视过景陵地宫的李正先生回忆说:
第二个去看的是景陵地宫。和我一起下去的有遵化公安局的那位局长和东陵的巩所长。其余的人在洞口外拽绳子。我们三人是从地表的盗口钻进去的。洞口不大,里面仅有一块石料大的入口。我们也是一手持枪,一手举着松明子,用绳子系下去的。第二道石门也是半开着的,顶门石都是错位的。有一扇石门也是错了位。第二个券里有水,到膝盖。第三个券里水很深,水齐胸深,凉得可怕。再往里是道圆券,圆券上面有石雕装饰。门上有个洞,顺洞往里看,券里全是水。水面与洞口平。所以最后的券未能进去,里面的棺椁也未看到。整个地宫是石券,石门上有雕刻,是什么雕刻记不清了。壁和券顶有没有雕刻,因天黑,记不清了。但最后的券门是圆的,上面有石雕装饰记得很清。
根据李正先生的回忆推测,景陵地宫是由多道石券构成的。其中所说的“圆券”是什么样?“圆券”上的“石雕装饰”什么样?他并强调石门上有雕刻,这些雕刻是八大菩萨吗?这些现在都弄不清楚。景陵地宫什么样,现在还是一个谜。
谜团五:光绪年间不明真相的大
隆恩殿也叫享殿,俗称大殿。殿内供设皇帝和皇后、皇贵妃的神牌,是陵寝祭祀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因此,隆恩殿是陵寝地面上最重要的建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二月二十日早晨,景陵隆恩殿檐际突然起火,继而火光四起,迅速漫延。在陵上值班的八旗官兵和内务府官员赶来,打开宫门时,火势更加猛烈,金蛇乱舞,烈焰腾空,整个大殿已变成了一座火山。难耐的高温,加之瓦片石块乱蹦乱飞,人根本就不能近前。所以眼睁睁地看着隆恩殿在雄雄的大火之中化成一片灰烬。景陵隆恩殿内供放着康熙皇帝和4位皇后、1位皇贵妃的神牌。景陵大碑楼这场火是继光绪二年(1876年)孝陵神功圣德碑亭被烧后,清东陵发生的第二次大火灾。祖陵大殿被烧,事情何等重大!东陵守护大臣载泽、寿全和马兰镇总兵丰升阿急忙将这件事上报朝廷。光绪皇帝听说景陵的隆恩殿被烧了,非常震怒,立刻派户部尚书赵尔巽、军机大臣兼户部右侍郎铁良为钦差大臣专程到东陵查办此案。两位钦差大臣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了东陵,他们用尽了各种手段,折腾了十几天,既未查出火因,也未拿到凶犯,只得回京了。他们在写给光绪帝的奏折中无可奈何地说:火自上出,查无可疑形迹。对此光绪帝也无计可施,只得对守陵官员进行了一定的处罚。最后不了了之了。
隆恩殿到底为什么起火呢?是不是像孝陵神功圣德碑亭那样,触雷电起火烧掉的?景陵大殿起火那天是农历的二月二十日,那天既没有下雨,也没有打雷。当时天气还比较严寒,也不是打雷的季节。雷击起火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