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杨广3次征讨,李世民第4次征讨均告失败,想想毛领袖那句话“自古能军者无人出李世民之右”隋间接亡于征讨高句丽,想想高句丽有多么难打吧……薛仁贵能灭,可见其实力。
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兵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做为地方长官,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于恢复和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史书说他这时抚养孤儿,赡养老人,治理盗贼,提拔任用高丽的人才,表彰奖励品德高尚、行为优异的百姓,一时间高丽人都非常喜悦,忘记了亡国之痛。(史书原文为“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从这里看出可以使人忘记亡国之痛,可见薛仁贵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出众的,同样他又当上了看门将军,不过是中国东大门的看门将军,公元669年 薛仁贵编撰《周易新本古意》这是世界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军事价值很高,很了不起。这时期是薛仁贵最风光的时期,是他人生的顶点,但是人会有低潮的时候,随后薛仁贵进入自己人生的最低点……
那就青海大非川之败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贵简单事迹的人,看见薛仁贵的评论总会说,唐初年薛仁贵青海大非川大败,是唐初最大的败绩,导致丢失西域等重大损失,我只能说我很无奈,当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时候,请不要妄加评论。
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61岁了,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带2万人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可是郭待封根本就瞧不起农民出身的薛仁贵,“耻在仁贵之下”完全违反他的命令……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大胜,占得先机,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让郭待封把粮草辎重送来,可是他慢慢悠悠,本来两三天的路程,他走了半个月还不到,薛仁贵每天都派10几个人去催,诶……最后被吐蕃军被包围住了,粮草辎重尽失,郭待封直接带着自己的2万部队逃至大后方,凭险据守,根本不管自己的主帅了。之后因为粮草问题薛仁贵只能放弃已经占领的城市,退回大非川,最后吐蕃纠集40万大军,薛仁贵用自己仅有的3万部队与吐蕃40万大军作战,让人敬佩的是,就是这样的差距,最后居然使吐蕃遭受巨大损失,虽然本方也损失严重,但是让吐蕃被迫同意议和罢兵,薛仁贵撤退。
大非川之战战败的根源其实还是源于唐朝的府兵制度的过时,和唐朝的第三代将领的匮乏,至薛仁贵,裴行捡后唐朝第三代将领几乎断代了,像后来的张守硅,薛讷,阿使那忠这些将领在薛仁贵死了将近20年才展露头脚,大非川之战前期选将当时成为唐朝最头痛的问题,以当时的情况看,主将的选择薛仁贵是绝对正确的,关键还是在于副将的选择,郭待封曾参与过灭高句丽之战,不过是做为李绩的副将,当然可以看成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实际上在灭高句丽战役上面郭待封并无实质的战绩,而大非川之战将其用为薛仁贵的副将也理所当然的是为了将其栽培.曾经刘仁轨上表提拔薛仁贵长子薛讷为薛仁贵的幅将,不知什么原因被朝廷否决,以至于薛郭两人的矛盾显现出来.薛仁贵是个伟大的军事战术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儿子以外,其实就是个草包,一个天才却由一个草包来做配合,那只会拖人家后腿。
根据大非川战前薛仁贵的分析和整个战役的具体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贵是对整个战局有着一个相当客观的分析,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速战速决的战法在青海高原的广阔地带是对唐军有利的,而郭待封却以樟气和高原反应为理由将粮草缓慢押运,导致整个战役的蹦盘,其主要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苏定方灭了西突厥后,安西都护久于战事,郭时封压个粮草的路程,薛仁贵两天就到达了,他居然用了半月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我实在不懂,薛仁贵据说是每天派十余伺侯去摧,结果吐蕃军队反应过来后组织了长途奔袭,将郭待封合围,逛了20天的街不被包围那才是怪事。
大非川之战的战败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唐军安西都户久与战事,实战经验薄弱,安西兵战斗力不行。
2:唐朝政府队是仓促应战,战前准备不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