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194|回复: 1

孔子之外最广为西方认识的中国文人是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语堂

  摘自:师永刚 冯昭 方旭 著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
  一如众多满腔热血的青年,林语堂早年思想左倾,在东西碰撞的大时代,他原选择了西化这条路,却又发觉,促进中西文化交融是他必需担负的使命,因此毕其一生,都在为中西文化交流而努力,做为中国知识分子,林语堂倾全力将中国文化与精神通俗化地介绍给西方世界,是他毕生的功业。
  面对文革的冲击,林语堂晚年选择到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台湾定居。但他并没有迷失自己的路向,尽管蒋介石对他极为礼遇,宋美龄还在林语堂夫妇八十双寿时,为文赞誉林语堂具有多方面的卓绝才华,是一位“十足完美的文明人”,但他始终与官职保持距离,一度婉辞考试院副院长的职位。
  林语堂著作等身,在中文的文艺创作方面,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他翻译“幽默”一词,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半月刊。虽然作品不多,但《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提倡幽默文学,形成一股风潮,所谓“幽默大师”的美誉自此加冕在林语堂身上;《人间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提倡性灵文学,成为中国第一本纯散文小品刊物;《宇宙风》半月刊则以畅谈人生为主旨,以言必近情为戒约。都让林语堂在中国文坛占有相当分量。
  这些提倡贴近人生的刊物,或许在现代社会不足为奇,甚至早已成为畅销书必备的要素,但上世纪初深受传统的束缚,过往中国社会对文章关于“文以载道”等主流要求,依旧深深影响着文艺工作者;纯情的“新月派”、左倾的“创造社”,虽然让中国文坛大鸣大放,却门户森严,笔战激烈。在这样严苛的环境限制下,林语堂于内师法清代名士袁子才等人,于外推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幽默的笔调写出寓意深远的文章,的确开启了中国写作新局。
  然而他对中文世界影响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造了“幽默”二字。
  他自己曾说过,“幽默”的意思或与“风趣”、“谐趣”相当,但是英文中的humor多指一种作者或作品的风格,译意仍不如译音的直接了当。但同样是译音,译法可有十数种,当时有人建议译为“语妙”,兼顾音与意,不失为一种选择,林语堂也认为不无可取。
  为何使用“幽默”这两字的组合?林语堂认为“凡是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静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最后还是“幽默”在中国生了根。
  “幽默”不仅加入中文的形容词家族,而且在中国语言里继续繁衍,现代人说“你刚才幽了他一默”,将“幽”与“默”变成动词与名词,已远超出英文humor的用法,可是林语堂始料未及的。
  译了“幽默”一词,其后主持《论语》半月刊时以撰写幽默文学闻名,成为大师级人物后的林语堂,每回亮相手里老端着烟斗,仍是想说就说、想笑就笑,使得外人对林语堂的印象总离不开“幽默”二字。夫人廖翠凤曾说自己原是很严肃的,但夫妻日久相互影响下,也越来越能接受幽默。
  林语堂说过,“凡做什么事,我一生都不愿居第一的”,有趣的是,中学和大学毕业,成绩都是第二名。他说向来喜欢自由看书,对功课不耐烦,也不肯认真;他的兴趣广泛,迷机械,好代数和几何,对自然科学和地形学有兴趣,但讨厌积分,当物理老师或英文老师都曾是他的志愿,不过如愿当英文教师后,他又投入中国古典文学,且着手改革汉字索引的方法,并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汉字索引制说明”,获得蔡元培与钱玄同的声援。
  为实现抱负,林语堂曾主张为整理汉字应彻底废除部首编排,因此二十三岁发起部首改变运动,自三十岁发表“汉字号码索引法”开始,又陆续研究出五种检字或拼音法,包括知名的简易输入法,但终究未能全面普及于华人世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上一篇:皇帝也幽默:中国历史上的搞笑年号
下一篇: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究竟如何流传到国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林语堂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起风行全中国,成为中学生学习英语不可不读的基本教材。只是此间仍有评论家指出,若论编纂英汉字典的功力,梁实秋依旧略胜一筹,林语堂所编的《当代英汉辞典》,普及率还是比不上梁实秋所编的《远东英汉辞典》。
  细观林语堂的艺术性格,不难发现他的情痴与文人特质,不难想象他为《浮生六记》的陈芸,以及《桃花扇》的李香君流泪的真情,乃至于肯定《浮生六记》是真正的旷世钜作。
  在浪漫之外,现实中,林语堂是极少数成功将中华文化介绍至西方的中国学人,早在青年时代,即将萧伯纳的《卖花女》译成中文;又由于林语堂学贯中西,不仅能以英文创作,还以英文形式将中国古典名著介绍给西方读者,林语堂曾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另一位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论林语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应如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他逝世消息时所述:“林博士以渊博的西方知识,导引他的国家和人民旧有观念现代化”。又如日本《每日新闻》所形容:林语堂“对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超越十名大使的价值”。更有人称许他最擅长“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向中国人讲西方文化”。
  “酒店关门时,我就走”,林语堂生前十分欣赏英国首相丘吉尔这句话,他认为,人生在世好比在小酒店独酌,但是酒店总要关门。他曾说,“生命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人生”;人“终必一死,终于会向烛火般熄灭”,不过更重要的是,人“虽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决心明智地,诚实地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式的豁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2-6 06:57 , Processed in 0.0983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