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080|回复: 1

[转载] 透过曹操墓,我们知道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隔着车窗我似乎闻见了烤白薯的香味,想买一块尝鲜。我下车与摊主聊天,让她找几个热乎的,她费力地打开烤炉,从两层篦子中挑出几块烫手的放在秤上,开玩笑地说:“这是曹操墓旁挖的,甜得很。”
  我乐了,这两天曹操墓不仅妇孺皆知,还能调侃。一个河南农村来的妇女,文化不高,生存道理却明白不少。
  ——摘自马未都的博客
  最近,只要碰到熟人,都会问我:曹操墓到底是真是假,曹操墓对许昌有没有影响?曹操墓在民间的轰动效应,已超过了秦始皇兵马俑,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因为这次关注它的不仅是考古界、专家、学者,而且关注更多的是网民和普通百姓,他们使曹操墓的发现与发掘成了最近考古界的爆炸性事件,超过200家的媒体对曹操墓的发现予以关注。曹操纵有在天之“72灵”,也不会料到会有如此的热议。混到这个分上的历史人物不多,作为曹操个人,不管咋说都值了。
  关注曹操墓的人如此之多,一方面是因为曹操个人的魅力,另一方面则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魅力。人们或许是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质疑,或许是对曹操的智慧太钦佩。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佞,是白脸还是红脸,因为见不到本人,所以才更加浮想联翩……
  曹操究竟是英雄乎?奸佞乎?其实史书上早有记载。
  首先,曹操20岁时即被举为孝廉。什么是孝廉,孝是孝子,廉是廉士。那时被举为孝廉,比现在的考公务员难多了。按规定郡国人口满20万的每年推荐一人,不满20万的两年推荐一人。一个人被举为孝廉,才有做官的资格。
  在史学家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三国志》中,他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桀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学对抗着史书典籍,街头艺人战胜了史界大家。从宋代开始,曹操的英雄形象开始退化。退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为迎合统治集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迎合民众猎奇的喜好。民间虚构了曹操生前曾设“72疑冢”等使人真伪难辨的故事。宋代地理名著《舆图备考》和《方舆纪要》等史籍对此就有了记载。后来在曹操去世1300多年后,明朝末年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了。为了证明曹操是一个阴险毒辣的乱世奸雄,这部小说把民间关于曹操“72疑冢”的传说作为素材写进小说(见《三国演义》78回“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寥寥数语,设置悬念,勾起读者无穷的想象。自此,曹操“72疑冢”的说法便开始广泛流传,家喻户晓了,这也成了后人探究曹操到底是英雄或者奸雄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曹操“72疑冢”相呼应的,是曹操被描绘成了生性狡诈多疑、无情薄义的乱世奸雄。在中国漫长的民间社会,曹操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超级奸臣形象似乎已经定型,并有诗为证:“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遗冢,直须发尽遗冢72,必有一冢藏君尸”。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变得错综复杂,曹操的真实面目更加迷离。曹操之谜和曹操墓葬之谜逐渐隐藏在历史的深处,似乎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
  如今曹操墓的出土,它会证明这什么,又告诉世人什么呢?
  首先,它告诉我们,曹操不是奸诈的代名词,他不仅没有设“72疑冢”,而且表里如一,清白坦荡。生前说葬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如今他还是在西门豹祠西原上。他的后事是按自己生前留下的《终令》安排的,他倡导的薄葬理念得到了证实。公元218年6月,曹操写了一道特殊的命令《终令》,《终令》这样写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是曹操的真实意图。一是墓址要选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二是墓田要选在岗丘地带的瘠薄之地,三是陵墓依照原有的高势作圹基,不准封土,不植树木。
  公元220年,在洛阳的寝宫,曹操留下他生命里最后一道命令——《遗令》。在《遗令》中,曹操除了交代要薄葬外,再一次提出将自己葬在邺城西面的高岗,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道《遗令》比两年前的《终令》内容更加细致,但对于墓葬地点的描述却是一致的。




上一篇:白璧微瑕:《辞海》中吕蒙卒年商榷
下一篇:曹寅曾亲撰《续琵琶》为曹操翻案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它告诉我们,曹操景慕先贤,有着忧国忧民的胸怀和情操。曹操一再交代把自己葬在西门豹祠附近,可见西门豹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他之所以愿意死后与西门豹为邻,表明他是一个仰慕先贤的人。因为西门豹在邺地除暴安良、开凿沟渠的英明也是有口皆碑的,同曹操在邺城的功绩相仿。曹操《终令》中交代的后事都是要以国事为重,不能因为自己的丧事而使领兵戍守的将领擅离职守,被敌人钻了空子,不能因为自己的丧葬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国家还在打仗,国力还不强大,人民也不富裕。曹操在两次安排后事时都是愿与先贤同眠一处和强调薄葬的理念,向世人表明了他的胸怀和志向。所以曹操墓出土文物中,最让专家兴奋的就是写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盗墓贼从曹操墓中盗出的也只是一些陶器、兵器之类。
  最后,它告诉我们,曹操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还是改革弊政的改革家。东汉末年,不仅政治腐败,而且奢靡之风盛行。曹操于建安十年(公元204年)9月,下了《整齐风俗令》。一是主张一切简朴。他自己曾说:“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曹操不仅从自己做起,还要求“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采食栗饭,无鱼肉。”由于曹操的以身作则,整个建安时期,社会上形成一种俭朴的风气。“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子之臣,与服不敢过度。”东汉末年的一股奢侈歪风,在曹操执政的年代基本上得以扭转。二是倡导薄葬,移风易俗。建安十年曹操下令“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曹操生前为自己选择的墓地是不占耕地的高岗薄瘠之地。曹操身处封建社会中期,能以天下为己任,不尊古,不循礼,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确实难能可贵,大大改变了东汉末年的铺张浪费厚葬之恶风。
  这次曹操墓的出土,不仅推翻了强加在曹操身上的“72疑冢”的传说和在百姓心目中的奸臣形象,而且进一步印证出文献中对曹操墓的位置、曹操的嗜好和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的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曹操墓还会告诉我们更多的内容,从另一方面讲,这些恰恰说明,许昌的旅游品牌打曹魏文化是明智的,是经得起时间和民众检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2-6 20:01 , Processed in 3.68276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