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便不能不说曹操的政治头脑。曹操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从史书中可以了解到,曹操在位期间,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颁布一系列法令,对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在那样的乱世,竟也有一方乐土。并且曹操的果断,以及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思想,无一不体现了其政治的风格。有一则故事是曹操与官渡之战后,曾经与袁绍营中搜出许多曹军中将士给袁绍的书信,他并未大怒,却一把火将它们悉数烧尽,并对众人说,假使是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留下后路,因此不怪他们。因此曹操是善于笼络人心的,也许正因如此,才会有这么多将士追随吧。另外,还有一则故事,曹操领军经过麦田,下令“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当他小心翼翼从麦田中走过时,一只鸟突然飞起,惊了曹操的马,踩坏了一片麦田,于是他自己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其实割发在中国古代是很可怕的举动,古人认为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是不可以随意断发的,断发与断头是同等的,是大逆不道,另外,短发在当时也是短发是低贱的象征,当时只有奴隶是短发的。因此,在看到曹操割发代首后,我们赞叹的,不应是曹操的奸诈,而应是曹操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最后,稍微分析一下曹操被贬为“奸诈小人”形象的原因。其实在唐代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敬佩曹操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以阿瞒自称。但到了后来,民间慢慢以刘备为正统,因此刘备最大的威胁——曹操便成了牺牲品,尊刘贬曹之风盛行,曹操便成为了戏曲里“白脸”曹操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说到周瑜,这段词是不可能不提到的。苏东坡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周瑜英姿勃发的形象刻画的异常完美,成为了周瑜迷们的最爱。
由于生长于福建,而福建在三国时地属江东,因此从小,我对江东有着莫名的好感,而江东之中,周瑜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在了解周瑜之前,请允许我们“俗”一回,从周瑜的外表说起。《三国志》中说:瑜长壮有姿貌。能在《三国志》中被描写外貌的,大都相貌出奇,一是出奇的俊美,一是出奇的丑陋,而周瑜显然属于前者。当时江东百姓皆称呼周瑜为“周郎”,称呼孙策为“孙郎”,这是对其外表的赞美。常有人戏称,或许当时孙策与周瑜相见时,因为对方面容英俊,才义结金兰。另外一提,江东百姓的“孙郎”“周郎”之称,也可以体现他们对百姓亲切的一面,百姓对孙策、周瑜如此的爱戴,实在难得。
周瑜的军事才华并不在曹操之下,甚至可能比曹操略胜一筹。从赤壁之战来看,周瑜火烧乌林,一把大火烧尽了曹操的一统梦。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周瑜以区区三万人(孙刘联军共不到五万人,刘备近两万人,但只参与了对曹操的追击,并未参与火烧乌林)破了曹军金二十万。不仅如此,若对手为不懂军事的袁绍之辈便罢了,但周瑜对抗的是也打过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的曹操。若曹操的军事才华不容置疑,那么周瑜的军事才华也不应被忽略。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以及赤壁战中诸葛亮的一切行动,纯属编造。当时诸葛亮在刘备军中做后勤工作,而且是在后方,他促成了孙刘联盟是真,舌战群儒是假,智激周瑜亦是假,因此,赤壁之战,功劳应属周瑜。
周瑜在音乐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三国志》中记载: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我也学了几项乐器,深知其中不易,若非精通音律,是不可能达到酒后辨音的程度的。这样的率真能够看出周瑜性格中的可爱,但也令闻为其对音乐的敏锐而拍案叫绝。我也曾看过别人分析,在古代,“乐”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若乐尚不成乐,国何以成国!周郎顾曲,更体现了其对社会,对天下的担忧。
《三国演义》的读者们常常拿“三气周瑜”来说事,认为周瑜气量狭窄。其实不然,并且正好相反,周瑜器量广大。《三国志》中对周瑜的评价为“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据《江表传》记载,程普自恃为孙坚旧将,曾看不起周瑜,多次倚老卖老,与周瑜作对,而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最终程普被感动,感叹道:“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诸葛亮与周瑜可能面都没见过,何来的嫉妒?且诸葛亮当时在刘备麾下只是宾客,而非军师,名气也不大,因此周瑜不可能嫉妒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