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传统观念认为刘备是仁君,而曹操是奸雄,甚至是狡诈的小人。现代人一般倾向于认为曹操是英雄,或者是可爱的奸雄,或者是真小人;刘备则有假仁假义之嫌。
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部分数据(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对于刘备、曹操的传统评价受到《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但早在北宋的时候,在社会的一般观念里,曹操和刘备就分别处于道德评价的两端。苏东坡提到,当时民间说书人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三国演义》只是强化了这种观念。现代人对曹操有了比较多的正面评价,在中国的帝制结束之后,曹操“篡汉”的罪名已经基本无足轻重,对曹操的功业基本给予了肯定。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对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曹操甚为心仪,认为曹操为中国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且极为欣赏其文采。聂绀弩为《三国演义》写的序也是一篇尊曹贬刘的文章。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易中天“品三国”则认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或真小人。总的来说,曹操的形象越来越被美化,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刘备却变得不太招人喜欢了。
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之中,刘备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而这是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不甚悦读书”,但刘备最早曾在当时的名儒卢植门下读书,稍后又周旋于陈元方、郑康成间,陈元方为汉末名士陈寔之子,父子俱以德行而被世人推崇,郑康成则是一代儒学宗师。刘备儒家思想较为浓厚,行事较为合乎儒家的礼法观念,这在传统史家那里已有公论,也是他得到社会一般观念认可的主要原因。陈寿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刘备遵循儒家礼法的一个很突出的例证是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客居荆州时他就劝刘表遵守儒家的礼法观念,立刘琦为继承人,他自己在确定继承人时,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子刘禅。刘备在遗诏中告诫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儒家与诸子主次分明,体现了刘备对二者关系的看法。
刘备知人待士,襟怀坦白,而且仁慈爱民。但他在道德方面并非完美无缺,这也正是现代人认为刘备有假仁假义之嫌的原因。刘备在道德方面最为人诟病的应是取西川一事。刘备取西川,于德有亏,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要想在当时的情势下立足,并进一步一统中国,必须取得西川。但刘备不愿做不仁不义之人,所以要考虑取得西川的方式问题。刘备应刘璋之请入川,相会于涪,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没有同意。之后,刘备从刘璋求兵资救孙权,“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刘备对此非常不满。张松献西川的谋划泄露后,刘璋收斩张松,“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大怒,还攻成都。可以说,刘备最终找了一个不太站得住脚的借口,夺取了西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但于此事则评论:“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裴松之也认为刘备取西川,是“违义成功”。
赐死刘封也是违德之事,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决定,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帝王家事,正应了孟达在策反刘封的信中所言,“势利所加,改亲为雠”。但与曹操相比,刘备没有妄杀臣属的行为。
上面这两件事反映了要求一个政治家的道德完美,是不太可能的,普通人反而比政治家更容易做到道德完美。但这决不意味着马基雅维里式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信条就应成为政治家的信念。与曹操、孙权相比,一两件事情的违德不能否定刘备是一个仁厚之人,那种认为刘备伪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一定要求一个人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道德的,才不算伪善,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呢?陈寿评价,“先主弘毅宽厚”,可谓恰如其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