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史之乱,战乱使北方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陷入停滞。中国人对南方的开发力度加大。根据《吴地记》等记载,苏州人口由贞观年间的不到2万户,增加到唐僖宗年间的12万户。
季风的历史
气候对于中国的影响,根本在于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以季风为例,它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中国夏季的气温较高,热量充分。这样,像水稻这样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可以向更高纬度种植。同时,由于夏季多雨高温,使中国较其他同纬度地区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非洲北部、中东地区纬度相当,农业生产环境却天差地别。
如果说降雨给中国人的生产、生活都带来影响,那么旱灾更多体现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控制。
干旱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降水、土壤情况、地下水位以及作物品种等等。根据史料,唐代旱灾发生主要在3、5、6、7月,其中四分之三分布于夏季。在唐王朝早期的核心地区:关中、河南道、河北道,一般春季降雨量少却蒸发量大,夏季降雨直接影响全年的降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旱灾往往跨越几个月,历史记载的灾害事件往往是其发展到严重程度的时间。而在比较明确的记载中,春夏连旱更为突出。
根据目前学界的主流认识,在公元6至10世纪中国气候曾发生多次波动,即魏晋时气候上升进入“温暖期”,导致降雨、干旱频繁。到8世纪中期再次出现气候异常,柳宗元所在的永州位于湘江上游,但那时每年降雪都有将近一周,甚至出现暴雪。到10世纪后期,气温再次回升。
极端情况是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中叶,近50年中旱涝灾害各出现近40次,还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冰冻灾害。然而随后一直到唐朝灭亡的半个多世纪里,水旱灾害却大大减少。
气候波动大大增加了降水的随机性,或者部分地区降水过多,或者部分地区干旱频发。根据史料,同一年中水旱灾害并发并非少数。
同时,旱灾的时空分布也与人口及社会经济变迁存在吻合。很多学者曾将灾害记录作为判断古代气候的依据。但显然,人类活动在古代就已大大影响了自然灾害。
事实上,以唐朝为例研究天气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如何应对天气,乃是“盛世治灾”的样本。
夏季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但是其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平中2008年11月曾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变化的亚洲季风对唐、元、明等朝代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是给了已处于困境中的王朝以致命一击。
例如在北宋中后期,由于季风减弱,夏季降水减少、导致农作物减产,进而引发战争和农民起义。而对于唐、元和明来说,亚洲季风的大规模减退同样导致了王朝的衰退。因此,气候通过影响农作物生产,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此前,在2007年1月,德国学者豪格也在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称,由于夏季风的减弱而导致的干燥、少雨天气,促使唐王朝灭亡。
不过,时任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的张德二随后在《自然》发表文章,称唐代灭亡前的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
制度应对夏天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如何应对夏天的水旱灾害以及次生、衍生灾害一直是中国人的难题。
首先是如何认识灾害。“天命”曾是中国人对天气及自然灾害原因的唯一解释。邓拓曾这样说道,中国人脱离氏族社会后,经济政治生活都由单一阶级支配的体系已经建立,所以人们认为人间一切事物都可以由支配阶级进行统治,因此也受其影响。同时,受自然力的压力,又设想存在与人间统治阶级一样的天神。所以,天气、灾害都被认为由人间统治者的行为引起,受天神控制。
因此,那些年代,一旦出现灾害,皇帝首先要自责和检讨,并且采取“德行”消除上天的责怪,即“弭灾”。“弭灾”包括自谴、避居等等。后参加这种活动的往往还包括皇室亲属、各级官员,后来普通百姓都会采取类似行为。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人开始采取其他方式应对灾害。根据邓拓归纳梳理,历史上中国人应对灾害有消极救济与积极预防两种。消极救济又有临灾治标、灾后补救两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