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61|回复: 1

一路向北的诸葛亮:只是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理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建兴六年,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旅,在他人生的最后时间里,他将他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建兴十二年,征战了七年的诸葛亮的生命与北伐一同结束,世人为他未能实现灭魏的理想而叹息,也许一切在冥冥中已注定。
  但最后的一路向北真的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众所周知,以蜀汉之力抵御魏已是不易,而诸葛亮却北伐妄图光复汉室,事实如此吗?在下认为不然。北伐,不为灭魏,只为巩固实力,以图后人实现光复汉室。
  从北伐的线路上看,诸葛亮是遵循着先陇右后关中的策略。诸葛亮北伐时期,荆州早已丧失,出师只有北方一路,而汉中就是诸葛亮的堡垒。汉中作为北伐的一个保障,其意义不言而喻。立国仅几年的蜀汉,由于失去了荆州的土地,实力锐减,尚不具备吞魏的资本。而要想吞魏,就必须巩固住进攻的堡垒,为战斗打下基础。而北伐的目的并非亡他国那么长远,毕竟自身的实力还是有差距,作为蜀汉的总指挥,诸葛亮必须要看清这一点。以弱敌强,蜀汉并非一次战争就能解决自己和魏之间的实力差距。所以要想亡魏,就必须要有长期的准备,而把汉中的周边地区纳为己有,加以巩固,进可攻,退可守,才有资本和优势的魏抗衡。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三国志蜀志黄权传》)。汉中的意义重大关乎蜀汉国运,更关乎对魏战争的成败,若能将汉中这个堡垒防御加强,对以后的作战都有保障。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三国志蜀志蒋琬传》)。雍凉在汉中的周边,是魏国和蜀国的接壤重地。蒋琬对这点的认识是相当正确的,也与诸葛亮的先陇右的战斗路线契合。而对于人口贫乏的蜀国来说,能争取到这一带的人口,极具意义的,诸葛亮才会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不管诸葛亮从哪一条路出师北伐,汉中都是大本营,若是想要兴复汉室攘除奸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若想达到此目的,汉中周边的巩固是必要的。蜀国兵力在三国中最弱,能够防守魏国进攻,靠的就是汉中一带的防守。多方面看来,巩固汉中一带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巩固汉中一带,对于北伐而言才是一个直接的目的。
  自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的关系从敌对又变为了同盟,相比之前来说更为稳固。蜀汉、东吴二国的实力都不及魏。合作对抗魏国也是二国间的共识。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三国志蜀志蒋琬传》),北伐当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那么简单,连同东吴作战也是一方面。但毕竟魏国国力雄厚,蜀吴二国才要并立对魏施压,若是单方面的作战想要动摇根蒂滋蔓的魏国都会是徒劳,北伐也就是与东吴配合对魏施压的二力之一。而东吴对魏作战,正是蜀的一个乘隙之机。在三国时期,只凭蜀吴其中一国之力都难以撼动魏国,互相配合作战才能取得一定成功。事实证明,在北伐期间,魏国处于防守一方,东西两线均无力进取。北伐也对蜀国的存亡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而北伐不仅是对国运的延续也是对魏施压的一个必要之举。
  蜀国地形险峻,自古易守难攻之地,也因为这一点,蜀国北边的汉中成了国家的屏障。但足以自守偏于一隅对于只拥益州之地的蜀国而言是无益的。诸葛亮常年北伐,劳军费财,给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不过北伐也让魏国消耗人力物力。就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看:
  第一次——张郃带5万自洛阳赶来,曹真也是从洛阳赶来;
  第二次——曹真已在关中,诸葛亮不过数万人,张郃仍带3万自河南城赶来;
  第三次——诸葛亮没有越过警戒线,魏国没派兵;
  第四次——兵力不详,但是有明帝前后增宣王兵的记载,可见兵力不少;




上一篇:孔明出剑阁震慑敌国,刘禅有剑阁成都不保
下一篇:军事家诸葛亮司马懿才能高低之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次——在东线也遭到进攻需要亲征时,一面令司马坚守,一面增兵2万。可见魏国对于蜀国并非全依靠雍凉之地的防守,时常是从中原调军增援。而北伐就能吸引魏国的注意力使魏国东西两面作战。魏国防守蜀国,也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而此时北伐就不仅是进攻,更是防守。诸葛亮多年北伐,魏国依靠的是陈仓山一带,也正是诸葛亮争取地点。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一直集中在汉中以北的多山地区,而此地也是魏国的据守之地,而诸葛亮北伐若能攻取这一带,不仅使魏国失去西面的防守保障,更为自己增加了保障。而这样的进攻更多是为了加强防守,以攻为守,也是在巩固汉中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实力。由此看来,诸葛亮的北伐目的并非直指灭亡魏国,而是循序渐进的在进攻中防守。                             
  若东西并立,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的分裂蚕食正是蜀国以弱敌强的策略之一,也是诸葛亮的北伐目的之一。但是这一点越到战争的深入意义越不大。诸葛亮北伐到了后期,多以占领巩固为主,若是是蚕食消耗,以蜀魏二国之力蜀国付出的代价相对于魏国而言是更大的,所以北伐蚕食魏国并非主要目的,但也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上文谈到,诸葛亮的北伐数次吸引了魏国从中原调取援军,这对魏国的经济是个极大的考验。众所周知,北伐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军粮问题,使得诸葛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一个这样的限制想要攻打一个实力强于自己的大国是相当有难度的。蜀之屯田事业似远不及魏吴,虽有督农之官,当仅设於汉中一郡,
  蜀志吕乂传:「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三国职官表:「蜀置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他郡无老。」
  案:蜀志蒋功传有「督农杨敏」,当亦屯汉中。
  诸葛亮之使军士杂耕渭滨,乃顿兵敌境时之权宜之计,
  蜀志诸葛亮传:「亮每患粮不继使已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三国食货志》)。蜀国军粮的问题一直是限制出师的一个大问题,而诸葛亮道后期也只能使军士杂耕渭滨,为顿兵敌境时之权宜之计。偏于一隅的代价便凸显出来,若能统治雍凉一带,直接与长安对临,魏国便压力巨大了。所以北伐一直争取陇右关中,以此为久驻之基,亦可缓解军粮的问题。北伐也就是在逐渐的蚕食消耗魏国。
  北伐对于蜀汉国运的意义是极其不一般的,某种意义上它维持了国力的平稳,而在此基础上巩固汉中一带,为他日夺取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北伐未能完全达到理想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期望,使得蜀汉后来能稳定的存活下去。诸葛亮北伐灭魏,那只是个人理想,而着眼于现实,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与意义更为实在。为蜀汉殚精竭虑的诸葛亮丞相,愿您在心中能有一丝宽慰,后人妄言。

  个人拙见,望诸君多家批评指教,莫吝惜才华,多加指导在下,有何纰漏愿诸君指正,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2-12 08:17 , Processed in 0.24573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