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非议《隆中对》,还出于另一种挥之不去的情节,这就是缘于崇敬关羽的忠义,惋惜他被害于东吴,也引发了一连串严重打击蜀汉的事件,故而对这方面进行的反思和检讨。有可笑的议者,竟然搬出虚实不分的《三国演义》小说责难起孔明,言及就是孔明建议,要关羽向襄阳发起主动攻击,用“反客为主”方式减轻来自于曹魏压力的。而后当关羽无论取得重大成果或者挫败时,均未见刘备、孔明等发一兵一卒,做出相应的支援,硬是让关羽孤军奋战,疲劳到被俘受死,此相当于“谋害”了关羽。
有人说了,关羽不是正执行着孔明“北向宛洛”的宏伟计划吗?怎未见刘备出兵秦川攻长安的大行动呢?哇塞!此时孔明竟有这样大的口气?看官须知,孔明当年的谋划中,还设有几大先决条件哩。这一是内部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是南抚百越,西和西戎,东盟孙权;三是待天下有变。这一切事项均未准备就绪,时机远远不成熟,怎就能轻率大举动兵呢?这里关键天下有变的时机,首先应当是在曹操内部引发震撼之事,或因其矛盾激化权力分裂而兵变动乱、首脑人物病重等;要么就是此起彼伏的有规模效应的民变。
可遗憾的是,直到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曹魏内部尚未有如此重大变故发生。其次,最好还要有东吴配合默契,策应在东面北攻曹营为佳。然而,此时东吴与荆州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了。这里面有两样因素的推动:一是关羽很看不起东吴诸人,对他们采取了相当的傲慢态度(如骚扰边境),也激怒了孙权(如漫骂以拒婚);二是极力赞同孙刘联盟的鲁肃不幸去世,其接任者吕蒙深怀野心,正与孙权密谋于攻击关羽,想要“收回”荆州。
除了《三国演义》里有孔明建议关羽进攻襄樊外,其他史料尚未有指出,是谁给关羽下达了北攻指令?此事古今研究者均未有清晰的解答。若以关羽当时地位判断,只能是刘备可以指挥了他,但却无史料证明有刘备下令一事。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对此认为,这是由于刘备正在与曹操争夺汉中,故命关羽出兵襄樊牵制曹军,以减轻他在汉中战场上的压力;问题在曹操兵退,刘备占据汉中后,关羽已完成牵制了任务,却仍不退还荆州,以致遭吕蒙偷袭败亡。
但是,我查看了相关史载,感觉吕先生的解析,在时间上存在矛盾。曹操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五月(公元219年)撤出汉中的,刘备即于当年的七月在汉中称“汉中王”的,而关羽进攻襄阳也是在七月份,并且应是在刘备称王后不久。因为费诗受刘备派遣,送“前将军”印信给关羽时,是在荆州城(即江陵)内。以上说明,关羽发动襄阳战役时(曹操此时正住在长安),已不存在为刘备牵制曹军的问题!另外,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先后共耗时接近三年,如果要利用关羽出兵牵制曹军的话,应当是在上一、二年才对呀!起码要在曹操亲临汉中之时,关羽出兵的这个时机方才恰当啊?
通过上述分析,我以为,应该刘备并无要关羽出兵牵制之意的,反倒是他相当看重于荆州要地,极寄望于关羽能够确保荆州不失。现在,我们只能依据当时形势推测:大约是刘备攻取了汉中,这大好的形势鼓舞了关羽,他便想到攻取襄阳,把曹操势力赶出荆州之境,减轻荆州北面的军事压力,以攻城掠地、立稳荆州的胜利来呼应刘备大哥。以此看来,关羽确实不该恃勇好强,轻举妄动的。
依据相关史料,我以为即便关羽想要出兵北进,理应在上年秋冬之时为佳。因为就在上年的十月份,宛城(今南阳)的守将侯音率众叛曹,并派人来荆州面见关羽,说要归附于他麾下。关羽对此当然高兴不已,但也并没有做出相应的配合行动。到了次年正月,驻守襄阳的主将曹仁,亲自率军北上,展开剿灭叛军侯音的战斗之时,也不见关羽趁机挥兵进攻襄樊,以策应或救援侯音,这有点不可思议。
诚如吕思勉先生所言,关羽是有一番本事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的荆州之失,就全盘否定于他。比如,刘备只要是分兵击敌或御敌,总是要关羽独当一面。又如,关羽本是陆军将领,却能率领(借用)刘琮的水军从夏口去接应刘备安全撤退;后来也能指挥水军擒杀曹将于禁、庞德,证明了关羽是很不简单的!然而,关羽发动襄阳战役,却又显得相当轻率了!
关羽进攻襄樊的胜败转换过程,仅历时了四、五个月。他怎会没有想到,襄阳乃曹魏南之门户,必将全力以赴坚守的。即便关羽耗时耗力一度攻取了城池,但在曹操居中指挥的大军压迫下,又能否守得住?而当关羽孤军奋战于襄樊前线时,其后方重地荆州,就大有遭到东吴偷袭的巨大风险了!作为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关羽并非没有意识到后方空虚的问题,只是他忽视了孙权等人的狼子野心,也轻看了东吴的实力,终使人们为他扼腕一叹!
话虽如此,却不能跟诸葛亮扯上牵连,赖是《隆中对》严重失误。相反地,正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造成了《隆中对》的扭曲,使诸葛亮“钳击曹魏”的北伐计划变为了泡影。可以设想,如果关羽据守荆州,不要擅自出兵北攻襄樊,孙权等人偷袭荆州的阴谋,将是很难实现的;也不会使刘备因失去右臂而痛心疾首,再铸大错。若如此,蜀汉的实力当是不可小觑的。
手指孤云 著 《诸葛亮真相》 花城出版社 2010年6月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