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09年12月27日,一则曹操高陵被发现的考古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轰动,同时也招来各方质疑。安阳西高穴大墓墓主是否为曹操?从已公布的发掘信息看,哪些证据可信?哪些证据令人生疑?还有哪些证据有待补充?兹采取文献与考古互证的方法,梳理有关证据及疑信点,谈点浅见。
一、文献中所见曹操高陵
高陵即高平陵,又称西陵,其地望在邺城西,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之上。文献所记西陵最早者为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二十五年又作《遗令》: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曹操卒后,曹丕作《哀策》:“卜葬既从,大隧既通。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魏文帝集》卷一)曹植《诔》曰:“敦俭尚古,不玩珠玉……既即梓宫,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闼一扃。尊灵永蛰。圣上临穴,哀号靡及。群臣陪临,伫立以泣。”(《陈思王集》卷一)这两篇作品描述了曹操遗体安葬的场面,也反映了西陵的基本状况。魏黄初年间,高陵建有陵屋、祭殿。曹操部下老将于禁从吴国回到洛阳,文帝曹丕派人于陵屋之壁图绘关羽水淹七军逼于禁投降故事,又命于禁“北诣邺谒高陵”(《三国志·于禁传》),于禁观图,因惭愧发病而死。黄初三年,曹丕作《毁高陵祭殿诏》:“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明帝太和四年“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秋七月,武帝卞后祔葬于高陵。”(《三国志·明帝纪·后妃传》)曹魏时王沉官修《魏书》、鱼豢私撰《魏略》和晋初陈寿所撰著《三国志·魏书》,均载及高陵。陈寿之后,陆机于元康八年在秘阁阅“魏武帝遗令”,慨然叹息,撰《吊魏武文序》(见《文选》)。从文献材料反映的情况看,魏晋时期曹操高陵的地理位置是清楚的。
到了十六国时期,高陵见诸文献记载就不多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漳水,言及西门豹祠,却不曾提起高陵。隋唐以后,地理书中虽有高陵的记载,然大多是转抄且较为模糊。《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邺县”条曰:“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所记仅是大概方位。元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中记魏武高平陵,“在邺镇西南三十里,周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明嘉靖《彰德府志》曰:“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相互转抄的迹象明显。文人诗文中也曾记咏西陵,如唐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高丽,过邺,作《魏太祖祭文》;沈佺期等写有《西陵诗》,然其中并未具体描写高陵。时至北宋,高陵地处情况就不清楚了,于是出现了“疑冢说”,将邺西北北朝墓群演绎为“曹操七十二疑冢”。文人作《疑冢诗》以讽操:“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北宋王安石)“安排死去千年事,刻画生前一寸心。”(金萧冰崖)“荒城寂寂无烟火,疑冢累累半野田。”(明周朝中)讹说流传,曹操西陵就变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后世曾有寻觅曹操西陵者,宋俞应符有诗说:“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诗人之气,不切实际。元纳新为找到高陵,“登铜雀台,西望荒郊烟树,永宁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西陵也’。”后又将北朝墓群误作“曹操疑冢”,“按辔其间,自午抵暮,纵横出入墓中,不知所向。噫!何其用心之诈也,使操能见武侯八阵图,则有愧多矣。”(《河朔访古记》卷中)1922年磁县乡民于彭城镇西十五里丛葬地开井为茔,得古墓,“室之四壁涂垩如新,中置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叙乃魏武帝操也。”邓之诚认为此墓即高陵,说:“前五十年发石室十余处,唯皆无棺,至是真冢始现。”(《骨董琐记全编》卷三)但是后来又证实这并非操墓。由上可见文献所记高陵愈益迷茫,由是生成诸多传说,扑朔迷离,困扰人们千余年。
二、新近考古发现的“高陵”
2009年考古发掘的西高穴大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所列依据有六条:1、这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结构类似汉魏王侯墓,与曹操的身份相称。无封土,符合“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文献记载;2、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3、墓址与文献、鲁潜墓志记载完全一致;4、墓内装饰简单,符合《遗令》所嘱,随葬品应是曹操日常所用;5、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6、男性遗骨经鉴定为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
上一篇:万年歌: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预言解密下一篇:毛泽东点评曹操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