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三国游戏网(策略单机游戏无毒无插件无广告免费下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楼主: 温县司马懿

【笔记】《三国志满宠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15 12:47 编辑

秋,使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令宠向夏口。
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 【◎《通鉴》“洼”作“絓”。◎胡注:○絓,古卖翻,罥也。言其地险,师行由之,为所罥挂,进退不可也。○《孙子·地形篇》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若入无彊口, 【◎胡注:无彊口在夹石东南。◎《方舆纪要·二十六》:无彊口在桐城县夹石东南。◎姚范曰:无彊口即桐城之崇山镇。◎谢鍾英曰:今北峡关司东南。】

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 【◎沈钦韩曰:○《寰宇记》:南峡戍在舒州桐城县北四十七里。南峡山在庐州舒城县西南一百里,山有两峰夹道,故曰夹山。连峰夹嶂,绵亘甚远。○吴人断曹休归路,当在夹石戍西北也。满宠言“背湖傍江”,湖既是巢湖,在巢县西南十五里。盖无为镇本曰无彊,由濡须口以断夹石北也。◎谢鍾英曰:○《通释》:淮南有两峡石,在寿州淮水上者曰北峡石,在桐城者曰南峡石。南峡所以蔽皖也。○《方舆纪要》:桐城县北六十里。○《县志》:北峡关司两岩相夹如关,在桐城县北四十七里。○《一统志》:即古峡石。】

休战不利,退走。
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
是岁休薨,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
汝南兵民恋慕,大小相率,奔随道路,不可禁止。护军表上,欲杀其为首者。
诏使宠将亲兵千人自随,其余一无所问。





曹休传: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督休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吴主传:夏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休。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三国志明帝纪》: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於石亭,败绩。  )
曹休军由寿春从庐江南入合肥,向寻阳进军。
王淩传: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 休军失利,淩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满宠向夏口方向进军。

据贾逵传: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贾逵传前述:时孙权在东关,当豫州南,去江四百馀里。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於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於外,路绝於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  
蒋济传: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军至皖,吴出兵安陆,济又上疏曰:“今贼示形於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吴欲塞夹石,遇救兵至,是以官军得不没。)

关于东关:
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贾逵所要去的东关应该就是前述“当豫州南,去江四百馀里” 的“东关“。”时孙权在东关“结合孙权黄初二年之后一直身在在武昌,所谓东关应该就在武昌一带。
又《晋书宣帝纪》:“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
满宠传中“令宠向夏口”,夏口与武昌相距不远,正可以和贾逵传中“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呼应。
如果东关是指是吴国诸葛恪公元252年修建的位于濡须山上的东关,那么从西阳南下之后,贾逵的进军路线就和满宠的完全分开。满宠南下向夏口,贾逵向东进军,并且穿过曹休南下的路线,孤军东向至濡须,实在是十分奇怪。

整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曹魏方面分三路进军,一路是司马懿,从从汉水下,目标是江陵。一路是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目标是寻阳。一路是贾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南下,目标是东关。

曹休上表说贼有请降者夏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请示深入接应。这时贾逵到达五将山。明帝准许了曹休的请求,并且下诏司马懿一路驻军,贾逵一路则向东与曹休合兵推进。

曹休军向皖进发,尚书蒋济认为进兵过于深入,易遭敌人断后,形势不利。

满宠上表,提醒曹休行军路线是兵之洼地,无强口很容易被敌人切断;但是表还未到,曹休已经深入。

(孙礼: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

秋九月,曹休率诸军抵达皖。吴军向安陆出兵,尚书蒋济认为吴军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反而在西面出击是很明显的假象,表明其必然要在东线展开强力的反击,应立即紧急进行增援。

贾逵发现东关没有吴军大军防备,认为吴军合兵于皖,曹休深入必败。于是水陆并进二百多里,抓到了敌人的俘虏,得知曹休已经战败,并且吴军已经派兵切断了夹石的退路。这时贾逵的部将中有人建议等待后方再派来部队后行动,贾逵认为:曹休主力已经非常危险,如不及时救援,将很快被消灭。而敌人以为我军没有后续部队,所以才敢于以少量部队切断夹石隘道。我们只要突然赶到,敌人必然惊走。于是贾逵军立即昼夜兼程,赶到了夹石,同时多设旌旗鼓号,果然如贾逵言,吴军退走,曹休得解。

满宠传中还提到“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
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朱灵部或许也是其中之一?
1_副本.png


太和二年(AD228) 九月,大司马曹休薨。

满宠以前将军都督扬州军事。

都督区的建立是在魏文帝曹丕称帝前夕。延康元年(220),他即魏王位﹐将统治区内的沿边诸州分为五个都督区,分别以曹真都督雍凉,曹仁都督荆﹑扬﹑益,曹休都督扬州,臧霸都督青州,吴质都督幽、并,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军事。曹魏初置都督区时,都督与刺史各置。只有少数都督兼任所驻州刺史。
都督是最高军事长官,刺史的军事行动受制于都督。都督本身不具有行政权,但是有时都督兼领刺史,因而治民。


曹魏都督制与州制: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79787&fid=881569422

汝南士兵和民众慕恋满宠,扶老携幼,要随满宠一起走,无法阻止。护军上表请求杀掉带头的人。明帝下诏让满宠带走亲信部下的一千人,其余的人也不治罪。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21 15:11 编辑

四年,拜宠征东将军。 【◎《宋志》引鱼豢曰:四征,魏武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
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
贼寻退还,被诏罢兵。
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胡三省曰:上表言敌情,请不罢兵也。】
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太和四年(AD230),满宠被拜为征东将军。
征东将军:
《宋志》引鱼豢曰:四征,魏武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
《三国志职官表》中说,征东将军一人,二千石,第二品。武帝置,黄初中位次三公,领兵屯寿春。(魏武置扬州刺史,治合肥,后移寿春。今考征东皆屯扬州治所,故张辽、曹休、满宠皆屯合肥。见本传。诸葛诞以后屯寿春,亦见诸人传。惟张辽自合肥徙屯居巢,复屯陈郡,还屯合肥,复屯雍丘耳。)统青、兖、徐、扬四州刺史。(诸传中皆以征东等为四征,惟《傅嘏传 》:时论者欲伐吴,三征献策各不同。魏时征北不常置,故云三征也。《傅嘏传》注引司马彪《战略》云:三征盖指王昶、胡遵、毋丘俭,俭以镇南列三征中,盖征镇同,《毋丘 俭传》注亦云:三征同进。)资深者为大将军。

三国职官表中说满宠屯合肥,这个不知是怎么得出的。
本传中没有出现明确的屯合肥。虽然有多次满宠指挥救援合肥的记录,比如“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
合肥是魏吴前线,吴人进攻合肥,则集结周围州军救援。由统青、兖、徐、扬军务的征东将军负责,未见得屯兵合肥吧?
以及石亭之战时,征东大将军曹休的大军是由寿春出发。
本传后述满宠上疏,特别提到“合肥北远寿春”,应该是寿春有驻军才对。
(还是说征东将军本身拥有部队,作战时调动州郡的兵力进行协助?而寿春只是扬州州军驻寿春,无法有效集结或者接应,所以满宠上疏才会提到远离寿春?)
及其后青龙二年,权号十万攻合肥,满宠“驰往”,又田豫传中提到满宠将带兵救援合肥,可见满宠并非屯兵合肥才是。


魏太和四年,此时是吴黄龙二年。
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
孙权声称要进军合肥。满宠上表请求召集兖州、豫州兵力,两州兵力都集结到合肥。


吴军不久退兵。诏令命满宠解散聚集到合肥的军队(兖州、豫州州军回到自州驻防)。
满宠认为,敌兵大兴兵力而来却退还,恐怕不是本意。一定是佯装退却以麻痹我们,等我们解散驻军后,回军趁虚而入,在我方毫无防备时突袭。(掩:掩袭,意为突然袭击)
于是上表要求不要撤军。
十余天之后,孙权果然再次率兵到来。到达合肥,不能战胜(合肥防备完善,孙权无机可趁。),引军退还。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26 18:40 编辑

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 【◎《通鉴》:太和五年冬十月,吴主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扬州刺史王淩,吴主伏兵于阜陵以俟之。◎胡注:○阜陵县,汉属九江郡,魏改九江为淮南郡。○《晋志》曰:阜陵县,汉明帝时沦为麻湖。○麻湖,在今和州历阳县西三十里。】
辞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淩腾布书,【腾,传也,上也。】
请兵马迎之。
宠以为必诈,不与兵,而为淩作报书曰:“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
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
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
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淩欲往迎,勿与兵也。”
淩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胡三省曰:迸,北孟翻。孙权自量其国势之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于疆场之间
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而陷之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

初,宠与淩共事不平,淩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既至,体气康强,见而遣还。 【◎《通鉴辑览》曰:王淩为布所愚,而满宠能察欺诈,才识相去奚啻倍蓰。幸因宠能预防,淩仅亡其一旅。魏明既遣宠还,而不能穷治淩之辜,何以警庸臣坏乃公事者!】

【◎《世语》曰:王淩表宠年过耽酒,不可居方任。 【方任,方面之任也。】帝将召宠,给事中郭谋曰:“宠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余年, 【宠自建安初即为汝南太守,至太和五年移镇扬州,已三十余年矣。】有勋方岳。 【◎胡三省曰:自魏武以下以督州为方岳之任,谓其职犹古之方伯岳牧也。】及镇淮南,吴人惮之。若不如所表,将为所闚。可令还朝,问以方事以察之。” 【《通鉴》作“问以东方事以察之”。】帝从之。宠既至,进见,饮酒至一石不乱。帝慰劳之,遣还。】

宠屡表求留,诏报曰:“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



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吴青龙三年。
吴主传: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淩,淩以军迎布。

孙布派人到扬州求降,说:“因为路途遥远不能前来致意,特请派兵前来迎接。
”扬州刺史王淩上呈孙布的信,请求派兵马前去迎接。
满宠认为其中肯定有诈,不准予派兵马,替王淩信给孙布说:“你认识错误,迷途知返,想脱离灾祸归顺我们,离开暴政,改走正道,值得赞扬。
现在希望我们派兵迎接,但考虑到兵少则不能保卫你们,兵多则又易泄露机密。暂且秘密计划来成全你的志向,到时候再调度事宜(大概就是说,我们就不去接你了,因为人少了起不到护卫作用,人多又容易泄露。你们自己偷偷过来吧,到时候再见机行事)。”

王淩时为扬州刺史,满宠为征东将军,统青、兖、徐、扬四州,是最高军事长官。王淩出兵,需要向满宠请示。
满宠识破了孙布的诈降,回信先是赞扬孙布弃暗投明,转而很巧妙地回绝了派兵接应的要求,而是让孙布自己悄悄过来,把这个难题又踢回给了孙布。

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淩欲往迎,勿与兵也。”
恰在这时满宠被召入朝,临行前他命令留府长史:“若王淩想要前往迎接,不要派给他兵。”
《资别传》中说:如征东将军满宠、凉州刺史徐邈,并有谮毁之者,资皆盛陈其素行,使卒无纤介。宠、邈得保其功名者,资之力也。
本传后文也有提及“初,宠与淩共事不平,淩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
满宠恰在此时被征召入朝,是王淩及其支党运作的结果。

淩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王淩因为不能从满宠处索得兵马,于是就派遣了一个督将,率步兵骑兵七百人前往迎接孙布。孙布在夜里突然袭击,督将逃走,七百人死伤过半。
吴主传: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 淩觉而走。
孙权以大兵潜伏在阜陵打算突袭,结果王淩发觉撤走。

这里面满宠传中说是王淩派遣了一个督将,率步兵骑兵七百人前往迎接孙布。孙布突袭,督将逃走,带去的七百人死伤过半。吴主传的说法似乎是王淩自己去了,并且发现了吴军的埋伏,自己撤走。
无论哪个说法看起来,王淩损失都不怎么严重。无论是督军还是王淩自己去了,主将都生还,士卒也没被全歼,加上满宠不给兵,带去的士兵数也不算多。不过话说回来,因为满宠不给兵,王淩派过去的(能够调动的)都是属于自己的兵力,这样的损失应该还是挺心疼的吧。

话说吴人还真是喜欢用诈降,赤壁之战时候黄盖诈降(《周瑜传》),石亭之战前周鲂诈降,这一次又是孙布。最神奇的是曹休的前车之鉴才过去两三年,居然还真能钓到鱼。除了吴人手段高明,大概或许诈降之余,真降的也不少?又或者从中计的结果来看,吴人诈降设伏也都是小打小闹,只求占点便宜而已,即使中计,也无性命之虞?
想来确实是这种感觉,”孙权自量其国势之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于疆场之间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而陷之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

初,宠与淩共事不平,淩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既至,体气康强,见而遣还。

当初,满宠与王淩共事时不和,王淩的同党诋毁满宠年老力衰,言行荒谬,不合事理,因此魏明帝才召满宠入朝。满宠到京城后,身体康健。魏明帝见状,又要求满宠回到原职。
(嘉平三年王淩死时八十岁,此时王淩也是六十岁了。王淩支党既然拿老迈来攻击满宠,那么此时满宠年龄至少要比王淩大,否则这个攻击太不合理了。
前文满宠18岁时任督邮,在192年曹操到兖州辟为从事之前,满宠的生年下限是公元174年
此处可以猜测,满宠的生年应该在王淩之前,也就是至少应该在172年前)


这时满宠的脾气也来了,
宠屡表求留,诏报曰:“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
满宠不止一次上表,要求留在京城。
魏明帝下诏说:“从前廉颇为向使者表示自己身体健康,仍可带兵打仗,一顿吃掉斗米、十斤肉。马援六十二岁时仍请兵战斗,据马鞍顾视,以示可用。今你未老而自谓已老,怎不以廉颇、马援自比呢?要想法保卫边境,为国效力。”
明帝只得进行安抚,并以廉颇马援的事例来勉励满宠为国效力。也算有间接肯定满宠对国家的贡献吧。
马援也曾任伏波将军,有名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的典故即出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21 18:05 编辑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
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胡三省曰:谓陆逊若以兵围守,必经时而不能拔。】
又贼舍船二百里来, 【◎胡三省曰:句绝。舍,读曰捨。】
后尾空县,尚欲诱致, 【《通鉴》作“后尾空绝不来,尚欲诱敌”。】
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整军趋扬宜口。 【◎胡三省曰:○魏庐江郡治阳泉县。○《续汉志》:阳泉县有阳泉湖,故阳泉乡也。汉灵帝封黄琬为侯国。○《水经注》:阳泉水受泱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又西北入泱水,谓之阳泉口。◎赵一清曰:“扬”、“阳”古通,盖即此扬宜口。◎《一统志》:阳泉故城,在安徽颍州府霍丘县西。】
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遯。【各本“遯”作“遁”。】



太和六年(AD232),吴将陆逊向庐江出兵。有人认为应该赶快去救援。
满宠说:“庐江虽小,但是兵精将猛,定能坚守一段时日。
再说,敌军弃船深入二百里,后方空虚,正要诱其深入,乘机击败他们。
应当听任他们推进,只怕他们逃跑都不能够了。”
整肃军队开往扬宜口。

陆逊的反应也很快。
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遯。
敌兵听说大兵东下,当夜就逃走了。


关于扬宜口:
【◎胡三省曰:○魏庐江郡治阳泉县。○《续汉志》:阳泉县有阳泉湖,故阳泉乡也。汉灵帝封黄琬为侯国。○《水经注》:阳泉水受泱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又西北入泱水,谓之阳泉口。◎赵一清曰:“扬”、“阳”古通,盖即此扬宜口。◎《一统志》:阳泉故城,在安徽颍州府霍丘县西。】
公元140年的东汉地图和公元262年的三国地图,阳泉的位置没有变化
我在地图上找到阳泉的位置,阳泉口在阳泉县故城东
无论满宠当时在寿春还是合肥,都和“大兵东下”对不上。

03-7扬州_副本.jpg
暂且认为就是扬宜口此处的阳泉口。
阳泉口在庐江北方,满宠整军的目的地是否就是阳泉口?
是行军向此处陆逊撤退,还是根本想在此处等待决战。
“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难道是满宠一开始就打算放弃庐江诱敌深入,只是利用庐江抵挡这一段时间布置好军队,等待决战?

之前满宠分析吴军后尾空虚,
又贼舍船二百里来, 后尾空县,尚欲诱致, 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满宠的话我总觉得有想要断其后路的意思。“但恐走不可及耳”是说逃走都不能够,而后面陆逊得知大军动向的反应很大,即夜遯,当夜就撤兵了。
满宠如果在阳泉口设好埋伏,放弃庐江引诱吴军深入,陆逊识破完全不需要“夜遁”,大可以从容撤退。趁夜撤退的风险很大,夜遁一般紧急情况下才会发生。

显然趋扬宜口之后是有下一步动作的,而不是在扬宜口布置军队被动等待。
可能是南下与陆逊交战。
但是之前满宠已经否定了“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就算满宠否定的只是需要“快速”救援。
后面满宠又说“宜听其遂进”,打算听任吴军推进,此去救援又算是怎么回事呢?
而且就算是援兵将至,陆逊也不用那么着急撤军吧?

实在是想不通。

那么如果扬宜口不是此处的阳泉口,而是另有一地的呢?
比如是陆逊军队的后方?满宠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断其后路,所以不急着救援庐江,根本就是想断敌后路,全歼敌军?所以才会有“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的自信,甚至不在乎庐江的得失,因为从一开始满宠就把目标放在了这只吴军身上。庐江即使失守也无妨,因为这只吴军即使占领庐江也将成为孤军,灭亡是迟早的事。
这样陆逊得知满宠的动向之后才会如此着急撤退,因为即使打下庐江也没有任何意义,后路被断,那真是恐走不可及耳了。以陆逊的能力,自然明白其中的危险,所以毫不犹疑的马上撤军了。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猜测,无任何史料佐证(涉及陆逊的进军路线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这事陆逊本传没提到,其他地方也没记载,相关的资料太少,脑补分析的地方很多),只是觉得这样逻辑上更合理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21 15:47 编辑

时权岁有来计。
青龙元年,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 【◎胡三省曰:魏扬州治寿春,距合肥二百余里。】
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
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 【辈,当作“军”。】
然后围乃得解。
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合肥新城,互见《武纪》建安十三年、《明纪》青龙二年。◎《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洪亮吉曰:合肥,汉旧县,魏武置扬州刺史治此,后移寿春,有新旧二城。青龙元年,满宠表于旧县城西北三十里立新城。明年,吴主自将十万众至合肥新城,即此。◎谢鍾英曰:○《方舆纪要》:合肥故城,今庐州府治东北,一名金斗城,以合肥分野入斗度独多也。新城在府西三十里鸡鸣山北。◎胡三省曰:○《华夷对境图》:魏合肥新城,今为庐州谢步镇。◎弼按:○《一统志》:鸡鸣山在合肥县西北,亦名鸡鸣冈。○《方舆胜览》 :鸡鸣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肥水所经,上有龙井。】
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

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
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必以淮北为守。” 【◎胡三省曰:济言望风移戍,吴必劫掠无限,将限淮以自守也。】
帝未许。

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 【◎《通鉴》作“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胡注:○慑,惧也。○《孙子·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张预曰: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 】
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 【◎《孙子·势篇》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曹公曰:见羸形也。◎杜牧曰: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使来;我弱敌强,则示之以强形,动之使去。敌之动作皆须从我。】
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 【毛本“水”作“来”,各本皆作“水”,《通鉴》同。】
择利而动,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矣。”
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 【◎胡三省曰:赵咨盖必黄初初自吴使于魏者也。文帝重其辩给,遂臣于魏。◎赵一清曰:此别一赵咨,窃谓梅磵之说不然。 【梅磵,胡三省之号。 】 ◎侯康曰:此与黄初中自吴使魏之赵咨别为一人,胡身之合而为一,恐非是。】
诏遂报听。



当时,孙权每年都发动进攻。

青龙元年(AD233),满宠上疏说:“合肥城南面江靠湖,北面远接寿春,敌兵围攻合肥,得以依恃水势。官兵救援,应当先攻破其主力军,然后才能解围。应当转移城内的兵力向西三十里,那里可以依据地势奇险,重新建城来固守。这是引敌出洞而断其退路的计策。”

原先的合肥城面江靠湖,吴军可以发挥其水运便利之长处,步兵乘船渡巢湖、溯施水而临合肥城下;如遇战况不利,可以及时登舟撤走。
敌人灵活机动,自己方面的救援却又非常困难。
满宠注意到这一情况,上疏请求放弃合肥旧城,将防务西移,在离施水三十里处依山险修筑新城。

护军将军蒋济以为:“如此做是向敌人示弱,而且看见敌人的烟火就毁坏自己的城池,这是不攻自破。如果情形真是到了这地步,则敌兵必肆无忌惮地掠夺,必然只能以淮北为守了。”明帝没有同意满宠的意见。

满宠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他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于是重新上疏。
针对蒋济的“向敌人示弱”的顾虑,满宠引孙子的话来解释:孙子说:兵者,实为诡变之道。所以本来有能力,但却让敌兵认为贫弱而不能,予以小利麻痹敌人使其骄傲,而以为我们害怕了。这就是所谓形与实不必相符的道理。孙子又说:‘善于诱引敌人示以假象。’今趁敌兵未到之前,移兵城外,内布精兵,这是设假象而诱敌深入之道。诱敌远离水路,相机而动,则外能御敌,内能生福。”
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策很好,明帝下诏照此办理。

放弃合肥旧城建立新城的有利影响,在不久就得到了见证。
其后孙吴攻打新城,均无功而返。
再其后公元253年诸葛恪攻打新城不克,撤军时更是损失惨重,正是新城远水无法及时登船撤退的结果。

《晋书·景帝纪》: 帝于是使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等距之。俭、钦请战,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锋未易当。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诸将高垒以弊之。相持数月,恪攻城力屈,死伤太半。帝乃敕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26 17:52 编辑

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 【◎新城,即合肥新城,合肥新城见前。◎《方舆纪要》卷二十六:新城在庐州府西三十里鸡鸣山北,故址犹存。山在府西四十里,肥水出于此。◎《括地志》云:合肥新城,据今城三十里,或目为界楼城,以在庐、寿二州间也。】
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 【◎胡三省曰:大船向岸,船高岸卑,故谓舍船就岸曰下船,以自船而下也。◎赵一清曰:不敢下船,是以舍船上岸为下船也。】
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
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 【各本“城”作“池”,《通鉴》作“水”。】
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



这一年(青龙元年AD233),孙权亲自率兵,想要包围新城,【吴主传:(嘉禾二年)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但因为此城离水路太远,在水上停留二十天不敢下船。
满宠对各位将领说:“孙权得知我移城,一定会对于此有自大的言论。
现在前来展示其实力,邀取功名。虽然他不敢再推进,但一定会上岸来炫耀一下兵力,以示有余力。”
于是偷偷派遣步兵骑兵六千人,在合肥城的隐蔽处埋伏。
孙权果然上岸炫耀兵力,满宠布署的伏兵突然冲出来猛袭敌兵,杀死了敌人几百人,还有一些落水而死。

权得吾移城,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
如蒋济所言,曹魏移城示弱,孙权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举兵而来,想要趁机获取功名。
然而新城远水,吴人不再拥有水利运输等优势,更不像以往战事不利可以随时登船而去。孙权估计觉得推进太危险,又不甘心大举而来,无功而返,于是上岸炫耀兵力来试图挽回一点面子,然而这正如满宠所料,满宠的伏兵此时已经严阵以待了。
从此事可以看出来,满宠对于自己镇守的地方地理环境及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都了然于心,而且摸透了孙权的心理。

前文“孙权数扰边陲,复召宠为汝南太守”,满宠镇守汝南多年,经常和吴打交道,估计对包括孙权在内的吴将用兵的风格都非常了解了。而且满宠了解自己镇守之处的地理,清楚各个地方的军事价值,清楚吴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因此才出现多次料敌机先的事例。敌人一有行动,满宠就能够判断出他们的目的和下一步的方向,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26 17:55 编辑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
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
贼于是引退。 【权自将号十万,岂壮士数十人所能击退?按《吴志·孙权传》“嘉禾三年,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围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自帅水军东征,权退还”,本志《明纪》“青龙二年七月,帝御龙舟东征,权遁走”,是权之引退实以魏明东来,出于意外,遂暂敛其锋。而是年葛相云亡,东西掎角之计不行,江、淮之间数年无事,而魏乃得专意于辽东。此当日情势,兵谋之大略也。】



于是喜闻乐见的孙十万同学又不远千里来合肥送经验了。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
青龙二年(A.D.234)孙权自称领十万兵,到达合肥新城。
吴主传:(嘉禾三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满宠飞快赶往,招募勇猛之士数十人,折松枝作成火炬,又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掉敌兵的作战器械,又射死孙权的侄子孙泰。敌兵只好撤退。

虽然满宠十分英勇,但是孙权显然也不是就被这几十人吓跑的。虽然之前张辽给孙权同学带来了长久的心理阴影,以至于赦令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但是真正使孙权撤军的是曹魏方面援军将至,而且是魏明帝亲自东来。

吴主传中说“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据明帝纪:
(青龙二年)孙权入居巢湖口, 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 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
六月,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 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 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 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又 田豫传:

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 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
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 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適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

满宠当时想马上驰援合肥新城,但是田豫认为孙权的目的不是合肥,而是以新城为要挟,引诱大军出战。不如听任其攻城,合肥城坚固,不易攻下,正可以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趁其倦怠一举出击,可以攻克。田豫又进一步分析,如果孙权识破计谋,那么会自己退兵,合肥之围自解。如果继续进军,那么中计。田豫上书,明帝听从。
新城城坚,不易攻下。而实际上合肥新城又远水,吴军丧失了水路调度的灵活。(参见孙权初次攻打合肥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
有没有觉得这分析听着耳熟?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后尾空县,尚欲诱致, 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这简直就是把庐江换成了新城,陆逊换成了孙权而已嘛~
而且新城远水,吴军的水运优势被削弱,包括物资供给等应该也会受到影响。总之吴军作为进攻方,持久消耗应该是极为不利的。

而明帝纪中说,满宠向明帝建议,准备弃守新城,把吴军引诱到寿春。曹睿则让诸将坚守,并且说自己将要亲自征讨孙权。
田豫传说满宠要救援新城,明帝纪则说要放弃新城诱敌深入。


可能的情况是:满宠一开始想带兵驰援新城,如田豫传中所说,所以明帝纪中也才有征东将军满宠进军拒之”。可能是田豫向满宠建议,不如听任其攻城,合肥城坚固,不易攻下,正可以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时豫以太守督青州,听从满宠调度。)也可能田豫直接上书表达自己的看法。总之曹睿听从田豫的建议,制止满宠救援。
既然无法救援,这个时候可能满宠自己也意识到吴军的弱点。(说不定满宠会想起来对付陆逊时候自己的分析)于是转而向曹睿建议,不如放弃新城,诱敌深入到寿春。曹睿看到孙吴几次进攻都在合肥失败无功而返,加上合肥新城完全可能守住,不同意放弃新城。赦令诸将坚守,并且有意自己亲自带援军前去征讨孙权。
根据曹睿的部署,是让孙权攻城挫其锐气,而后自己亲征,满宠此时无法调动军队救援。估计他作为地区最高军事统帅,眼看着自己属于镇守地区的新城在自己眼皮底下打得火热,实在是坐不住,没办法什么都不干等着曹睿的大军来。所以,满宠决定去新城凑个热闹。
大军不让调,那就自己招人,于是募壮士数十人。(当年出任汝南太守,宠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余壁,诱其未降渠帅,于坐上杀十余人,一时皆平。史笔寥寥几句,然而当时风采,跃然纸上)
满宠就带着这数十人赶往新城,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还射杀了孙权的侄子孙泰。

满宠武力或许不及张辽曹仁等人,也没有单枪匹马往返冲杀万人之中的光辉记载。然而他的勇气,不输于张辽曹仁这些猛将。私以为,为将者之勇,不仅仅是战场上身先士卒的冲杀,更应该是对于局势冷静的分析之后,取舍权衡的果决。不仅仅是狭道相逢,勇往直前的锐气,更应该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局势不利时的坚守和承担。




另外,算是花絮?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帝攻打合肥的战绩大概如下:

出场:建安十三年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曹操当时忙着打周瑜,仅仅派了张喜带了千余人救援,沿途带上了汝南的地方军(可能是满宠任太守时募得的部分兵力。后面建安十四年有李通救援迎接曹仁,没研究过时间上是不是不冲突,不过李通部感觉不会轻易调动,需要镇守汝南接应,而且李通去救援合肥应该也会有相应记载才是。纯属个人感觉,不负责任的猜测下),中间蒋济献计谎称援军四万,结果援军还没到合肥,孙权自己退兵了。(孙权估计也没信援军真有四万,不过看看合肥总之是没机会打下来了)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 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这一战成就了威震逍遥津的“张八百”,以及。。。与之对应的“孙十万” 。最开始张辽领八百人突袭孙权,吴军大乱。(徐盛失牙旗、陈武战死之类)撤军的时候张辽又领兵追击,几乎生擒孙权。

第三次: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
青龙元年,如前所述,出兵新城,不甘大举而来无功而返,上岸耀兵中伏,被斩首数百。

第四次:嘉禾三年,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围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自帅水军东征,权退还
青龙二年,自号十万出兵合肥,守将张颖据城力守,城不能拔。中间还发生满宠带着几十人过来,从上风放火,搞得吴军十分狼狈,孙权侄子也被射杀。而曹睿的援军在后,孙权只得撤军。

毛爷爷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孙权作为一方诸侯,放弃建业优越的条件,不远万里来到合肥,锲而不舍的给敌将送经验,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对此,我只能说,孙权同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24 20:25 编辑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
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
遣长吏督二军 【宋本“二”作“三”。】
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
诏美之,因以所获尽为将士赏。

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征还,迁为太尉。
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
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
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
宠前后增邑,凡九千六百户,封子孙二人亭侯。
正始三年薨,谥曰景侯。


青龙三年(AD235)春天,(吴嘉禾四年)孙权派兵数千家到江北屯田。
到八月,满宠认为,正值庄稼收割季节,男女老少,布满田野。而屯兵的士兵离城有数百里远,可以突然袭击。于是派遣长吏督军沿江东下,摧毁各个屯兵营,焚烧许多谷物后撤回。
皇帝下诏嘉奖满宠,趁此机会将所获的东西全部赏赐给将士。


景初二年(AD238),朝廷因为满宠年老而召回京城,授以太尉官职。满宠不管理财资,所以家中没有余财。
皇帝下诏说:“阁下领兵在外,一心向公,有行父和祭遵的风范。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表彰你清忠俭约的高风亮节。”满宠前后增加的封邑共有九千六百户(孙权功不可没~),子孙二人封为亭侯。
长子满伟继承满宠爵位,另封一子一孙亭侯,亭侯也可以由嫡长子继承

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

行父即季文子
《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祭遵,字弟孙,少爱读书,后为县吏,投奔刘秀后,平定渔阳,讨伐陇蜀,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九。
祭遵常年征战有功,是随刘秀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
而且为人刚正不阿,从征河北,为军市令。刘秀的舍中儿(家奴)犯了法,祭遵把他杀了。刘秀发怒,令将祭遵拘捕。这时主簿陈副劝谏说:“明公常想要众军整齐,现在祭遵奉行法令不避权势,正是教化法令所需要的哩。”刘秀就赦免了他,令他为刺奸将军。


正始三年(AD242)薨,谥曰景侯。
“薨”,【说文】公侯卒也。《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满宠时为太尉,位列三公。

谥曰景侯:
景,武也。
汲冡周书周公谥法解(晋孔晃注):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由义而济(获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虑(喜欢深思熟虑,善于充分谋划)曰景”,“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26 18:24 编辑

子伟嗣。
伟以格度知名,官至卫尉。 【◎满伟,见《齐王纪》嘉平六年注。◎《文选·四十二》应休琏《与满公琰书》李善注:满宠子炳,字公琰,为别部司马。】

【◎《世语》曰:伟字公衡。伟子长武, 有宠风,年二十四,为大将军掾。 【冯本“掾”作“椽”,误,下同。】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幹欲入。 【◎《晋书·宣五王传》:幹字子良。】
幹妃,伟妹也。
长武谓幹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
幹遂从之。
文王问幹入何迟,幹言其故。
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
既而羡因王左右启王,满掾断门不内人,宜推劾。
寿春之役,伟从文王至许,以疾不进。
子从,求还省疾,事定乃从归,由此内见恨。
收长武考死杖下,伟免为庶人。
时人冤之。
伟弟子奋, 【◎赵一清曰:奋盖满炳之子。】
晋元康中至尚书令、司隶校尉。
宠、伟、长武、奋,皆长八尺。◎荀绰《冀州记》曰:奋性清平,有识检。◎《晋诸公赞》曰:奋体量通雅,有宠风也。】

【◎《世说·言语篇》: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引《冀州记》云:奋自吏部郎出为冀州刺史。◎又引《晋诸公赞》云:奋迁尚书令,为荀顗所害。◎《文选·四十》沈约《弹王源文》云:满奋身殒西朝,胤嗣殄殁。武秋之后,无闻东晋。◎李善注:晋初都洛阳,故曰西朝。后在江东,故曰东晋。◎干宝《晋纪》曰:苗愿杀司隶校尉满奋。◎荀绰《冀州纪》曰:满奋字武秋。 】


儿子满伟继承爵位(昌邑侯)。满伟以风格度量知名于世,官至卫尉。

      
满宠子满伟(承父爵,官至卫尉)、满炳 ,有一女嫁与司马懿之子司马干
       孙满长武(满伟子,年二十四,为大将军掾,)、  满奋(晋元康中至尚书令、司隶校尉)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22 13:16 编辑

陈寿评价满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

满宠立志刚毅,是因为内心坚定,不为外物动摇。这种坚定,一方面是来自对正义的追求,守高平令时,越权收捕不法督邮,不惜弃官而去。为许令时,收捕曹洪门客,曹洪报与曹操,不理,杀之不误。审问杨彪,荀彧、孔融求情,不听,考讯如法。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守樊城时,关羽威震华夏,城墙破败,守军疲乏,援军不至,自许以下人心扰扰,面对同僚弃城的打算,他站出来劝曹仁坚守,是因为撤退固然可以保全自己,但是“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国家却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满宠的勇和谋则是来自他自身谙熟军事,又注重地理气候以及对敌人心理的分析。他劝曹仁守城分析“山水速疾,冀其不久”,他识破东吴夜袭时分析“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宜为其备”,上疏请备无强口时分析“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孙权围攻新城时分析“权得吾移城,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果然都如满宠所料。正是因为他对敌我双方非常了解,因而才会多次出现料到敌人下一步行动并提前做好准备的情况,使敌人多次进攻均无功而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2-6 06:55 , Processed in 0.4874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