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愁飞
发表于 2014-6-23 22:29
我是如果 发表于 2014-6-23 22: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什麼責任?講來聽聽~~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也是隋朝权臣!
他本是北周将领,却与外戚杨坚(也就是隋文帝)交好,后来投奔杨坚,为隋朝立下莫大的功劳,为杨坚打下半壁江山!
隋文帝即位后,杨素又受命与突厥开战,而这一次的战争,也让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反隋的其中一个势力——杨玄感,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登场了!
杨素受尽荣宠,虽然后来杨素被架空职权,可是文帝依然非常尊敬他。
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情吧,也坑是因为他的野心使然,他选择了与杨广(隋炀帝)合作,帮助杨广登基,一路凯旋,军事实力在当时可谓恐怖。
据说他在辅助杨广后开始作威作福,为虎作伥,终于与杨广一起将大隋推向末日。
难道,他不该负责?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24 00:57
白愁飞 发表于 2014-6-23 21: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帝平陈之明年,江南复乱,偏今浙东西、皖南、闽、赣之地,遣杨素讨平之。
文帝平定南陈的第二年,江南又 ...
牧民者应该是指当权者,牧民是管理人民的意思。
比如《管子》中: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就是说国家的君主要注意四时农事。
我对这段历史不熟悉,尝试以我自己的理解翻译一下,错了勿怪。
通鉴述致乱原曰:“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凌驾于寒门之上。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差怨。民间复伪言隋欲尽徙之入关,远近惊骇。”
通鉴叙述导致动乱的原因说:“自从东晋以来,刑法宽和,世族凌驾于寒门之上。等到陈被平定之后,当权者全部更改了这些(应该是说破坏了之前的社会秩序,可能导致世族地位下降,寒门开始参与统治,我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完全是猜测。)。苏威重新编写了《五教》让百姓不分长幼都诵读。百姓都很有怨言。民间又传言隋朝想要将百姓全部迁到关内,大家都非常惊惧。
两个猜测
1、动乱的直接原因应该是传言要把百姓全部迁往关内。中国的传统是安土重迁,自古百姓都不愿意轻易迁徙,这样的传言势必会引发动乱。三国时期曹操曾经想要将淮南百姓内迁,结果引起百姓惊恐,逃向东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2、深一些的原因可能涉及到世族和寒门之间矛盾,可能隋朝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得到世族的支持。
离爨
发表于 2014-6-24 08:46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24 0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牧民者应该是指当权者,牧民是管理人民的意思。
比如《管子》中: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
没有记错的话寒门击败关陇集团(亦即大士族)的标志性是唐高宗废后事件,我对古代政治史也不是很熟悉,大概听闻而已。
长江东逝水
发表于 2014-6-24 09:17
杨素的确是个复杂的人物,论统兵作战,隋朝除高熲外未有其比,然他助杨广夺位,后来独揽大权,导致最后升无可升,只能苟且而活。最后杨广也畏其功高,屡次询问给杨素治病的医官杨素能死了没,杨素闻之,只能忧愤而死。此人称得上豪杰,但他的儿子杨玄感因父亲去世而对隋王朝产生敌对情绪,后掀起叛乱,然英雄之子却有勇无谋,只落得事败被杀,满门遭屠的下场,还是十分令人唏嘘的。值得一提的是,杨玄感起兵时,军师正是推翻隋王朝的枭雄李密。
白愁飞
发表于 2014-6-24 18:49
离爨 发表于 2014-6-24 08: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记错的话寒门击败关陇集团(亦即大士族)的标志性是唐高宗废后事件,我对古代政治史也不是很熟悉,大 ...
寒门的势力打从魏晋南北朝就不断遭到打压,虽然北魏时期有了逐渐抬头,能够与士族平分秋色,但是士族仍能依靠其士族的身份来打压寒门,这段寒门与士族的冲突似乎是这段时期历史上的一大特点~
白愁飞
发表于 2014-6-24 18:52
长江东逝水 发表于 2014-6-24 09: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杨素的确是个复杂的人物,论统兵作战,隋朝除高熲外未有其比,然他助杨广夺位,后来独揽大权,导致最后升无 ...
杨玄感就是个富二代,仗着杨素之子的名头,在叛乱时招揽到一批能人,可惜自己的实力实在是不济,若是他能有杨素军事才能,即便李唐与其争锋,似乎也有些难度啊……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24 19:35
离爨 发表于 2014-6-24 08: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记错的话寒门击败关陇集团(亦即大士族)的标志性是唐高宗废后事件,我对古代政治史也不是很熟悉,大 ...
隋是寒族政权吗?反对隋的主要是世族还是寒族?
白愁飞
发表于 2014-6-24 19:45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盖深有其意焉。本纪开皇:开皇三年正月,禁长刀大矟。九年平陈之后,诏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武力之子,具可学文。人间甲杖,尽数除毁。
对于停息武备,修明文教的治国方式,文帝非常想要实行。开皇本纪中提到:开皇三年正月,禁止百姓使用长刀大矟。平定南陈九年之后,文帝下诏禁卫军九重之余(九重何解?),镇守各地边疆,各地关于军事的活动,都应该暂停。所有武将或士兵之后代,都可以从文。所有的武器(应该是武器吧,这儿我也不大了解。),全部毁去。
这大概是因为江南事件,导致隋文帝决定钳制民间的战力而设定的吧~
加上文帝崇尚偃武修文之治,此举正好让群臣百姓知道他的想法,尤其是“武力之子,具可学文”这一项,更是军人的福音啊!要知道,军人在当时是非常不保险的一项职业,一旦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个国家会照顾你的家人?顶多就那一丁点的体恤金……
离爨
发表于 2014-6-24 20:15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24 19: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隋是寒族政权吗?反对隋的主要是世族还是寒族?
隋朝自然不是寒族。但隋朝的确有弱化士族垄断的举动,最明显的莫过于科举制的形成了。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24 20:17
白愁飞 发表于 2014-6-24 1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盖深有其意焉。本纪开皇:开皇三年正月,禁长刀大矟。九年平陈之后,诏禁卫九重之余,镇 ...
九年平陈之后,诏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
这句应该是说,开皇九年平定南陈之后,隋文帝下诏,除了护卫中央和镇守边疆之外的一切兵事都应该停止。
“禁卫九重之余”和“镇守四方之外”相对应,九重应该指中央,四方是说边疆。
估计是限制武力的措施,除了必要的镇守中央和边疆的兵力,削弱其他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