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坚决跟十余万民众一起走,尽管这样做有可能被曹操追上,也绝不遗弃百姓。与民众休戚与共,真是紧要关头见真情啊,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刘备的政治品格,这在古代政治家中是难能见到的。当然,民众对他的感激就不必说了。而最后,由于跟随的民众太多,部队行进缓慢,最终被曹操追上。刘备遭受重大挫折,妻子死难,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也差点失去,只剩下数十骑到达汉津。此时,正好遇到关羽的船队才幸免于难,得以由汉江至夏口。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虽然刘备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品格付出了代价,但他却赢得了万世千秋的赞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意思是说,刘备虽然面临颠沛流离的艰难,而他的信义却表现的很明显,形势逼人、情况危险下却不失言,最终必能成大业。
而刘备携民渡江,可见他弘毅宽厚,但其实事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三国那个动乱的时代,像刘备这样的人不会甘做一个平凡的人,他也有野心。而他的仁义则可以帮助他获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想必刘备一定深知其中的奥妙。而在此之后,他们到了长坂坡,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仓皇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刘备的兵已经是所剩无几了,而且是伤的伤、残的残。此时的刘备,逃得连老婆孩子都可以不顾了,又怎么顾得上老百姓?这场杀斗中赵云怀抱后主,冲出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其实在当时的战乱年代,老百姓真正想得到的是安全,只要可以保命就可以了。而此时,诸葛亮火烧新野,整个新野已是一片火海,老百姓有家不能回,不跟着跑又能怎么办?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跟着刘备跑呢?因为刘备在他们心里是仁义之君,而曹操在他们心里是奸臣、是汉贼,而且那时刘备同意诸葛亮烧新野时打的旗号就是要保护他们,是为了除掉他们心里所谓的汉贼。那么,曹操的追兵在后,刘备的败军在前,老百姓夹在中间,不是挡箭牌又是什么?
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为救刘备之子刘阿斗,孤胆英雄闯百万大军而七进七出,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于是,刘备高高举起孩子要摔在地上时,赵云赶快接住了孩子。看到这一点,大家都会想到刘备这一举动是在收买人心。没错,因为在场的人都大为感动,尤其是赵云,更是感激得五体投地,从此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
从这一点看来,刘备使的手段比起袁谭来要高明得多。在这场战役中,表面上是曹操赢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却是刘备。刘备携民渡江至少捞取了三方面的好处:
第一,刘备很聪明,因为他拿老百姓当了挡箭牌。事实上曹操即使再狠,他一个人也不可能把数十万的百姓全部杀光。就算是曹操真的能狠下心来杀那些老百姓,那他也要一刀一刀地砍,如此一来他也要砍一阵子,那时候刘备早已逃之夭夭了。
第二,刘备也可以从这一举动向世人证实自己是仁义之主。如果刘备不是一个"仁义之君",不是民心所向,这十几万的百姓会跟刘备逃难吗?
第三,曹操的追军在后,要想追上刘备也要把老百姓给杀掉,而这杀百姓的罪名自然是他曹操的,要不怎么能说"曹以暴,吾以仁"呢?若要这么说来,刘备仁义背后也隐藏着他阴险的一面。我们不妨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三国之主对于用人,可谓各得其妙。刘备独运用奸气,以谋人之术称道;曹操独运霸气,以御人之术为专;孙权善用痞气,以和人之术见长。
刘备善于谋人是众所周知的。所谓"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并非虚言。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虽然极为尊敬,但是从诸葛亮出山到赤壁之战这段时间,却没有给他任何官职,可见刘备虽说如鱼得水,但也并非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诸葛亮此时就连个小小官职都没有,这未免也就说不过去了吧?一直到诸葛亮一叶扁舟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后,才封了诸葛亮"军师中郎将"的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