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好学所以川人多才,当川地注入文化养分的那一天起川人就在学习。他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山是他们的家山是他们的魂。他们也得益于山给他们的保护,所以即使三国这样战乱的时代到来,他们的日子也是相对安逸的。当荆州士子们在田野间成长的时候,西方的益州士子们也在山林间成长起来。 可惜的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的成长过程我们永远无法知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让人遗憾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个人,黄权。黄权的过去埋在了山里,当他出场的时候恰恰是益州发生改变的那一天,那一天刘备在和孙夫人聊天,那一天诸葛亮庞统在奔波内政,更重要的是那一天张松正在劝刘璋引刘备入川对付张鲁。 黄权的眉头一紧,向刘璋劝谏道,刘备威名在外,现在请他来,如果像对待手下那样对待他,他肯定会不满意,如果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那么一山又怎么能容二虎。如果客人安如泰山,那么主人则形同累卵了,现在只应该紧守边境等待时局稳定。黄权的劝谏很切中要害,但偏偏这样一针见血的犀利言辞打动不了脑残的君主。刘备何许人也,英雄也,刘璋何许人也,庸主也,天下哪有庸主请英雄来给自己当看门狗的道理。偏偏这种浅显的道理刘璋看不懂,刘璋看不懂有贤臣用最好的言辞警醒他他还是不懂,不懂就算了更有甚者他还把黄权给外派了。 刘璋成功的做到了开门揖盗外加亲小人远君子,做到这份上还不败落也难。一步步走向失败之后,坐在高唐上的刘璋无助的看向门外,外面已经被刘备的各种旗号遮住了双眼。大势所趋之下,刘璋的旗号纷纷倒下,人们都在喜迎新世界,可能刘璋自己也没注意到,在被湮灭的远处,被外放的那个叫做黄权的人,他的旗号依然是刘璋。 等到知道刘璋投降了之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刘备假黄权为将。裴注里有一段对黄权的评价十分到位,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黄权做到了一个忠臣该做的,他足够到位足够对的起刘璋了,毕竟很多事情不是他所能改变的。 刘备还没喘口气呢曹操就把张鲁打跑了,黄权这个时候进言让刘备接应张鲁,汉中是益州的门户万不可失。刘备派黄权领众将前去迎接张鲁,在路上张鲁就已经投降了曹操,黄权没有成为那个带领刘备进入汉中的人,但是最终占领汉中也是黄权的谋略而并非法正一人所计。 黄权的史料如此之少我们只能扣细节去推敲那些没有写在纸面上的东西,黄权到底在刘备身边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亲信近臣。刘备坐镇益州之后,在身边能直接说的上话的都是心腹之人,诸葛法正赵云等辈才有这个资格,这个资格黄权也有。并且刘备非常信任这个新人,让他领众将支援张鲁可见一斑,也许是黄权的才气折服了刘备,也许是贤臣为刘璋所做的那些被真正的明君看在了眼里,总之黄权很荣幸的成为了除法正之外对于刘备来说最亲信的新人。 然而时也命也,黄权并没有享受太久和刘备的相濡以沫。刘备一路走高成为皇帝,但是局势并不乐观,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了伐吴之战。当此成败存亡之机,黄权又站了出来扮演劝谏者的角色,黄权只点了一个关键,进容易退难,伐吴之战是风险极大的,那么就让我来当陛下身前的盾牌吧,黄权想自己当前驱刘备坐镇后方。 但是事与愿违,和刘璋那次一样,自己的主上并没有听从自己的建议。刘备让黄权当镇北将军都督江北军以防备魏军,虽然刘备一意孤行并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但是刘备是足够信任和亲信黄权的,最终安排黄权统众为侧翼,此为黄权第二次为帅,刘备在世时让其统众为帅的将军除了关羽诸葛亮还有哪个?只能说君臣缘浅,一次未采纳建议竟是永隔。夷陵之战刘备输的极惨,应了黄权的话,进来容易回去难,千辛万苦洒了多少热血刘备才活着逃了出去。 在江北的黄权眼巴巴的望着江南,只看到更多火光只听到更多喊杀声,自己却孤寂的成为了一个局外人。黄权自己的局面也非常不好,道路隔绝的黄权成为了没有妈妈的孩子,荆州彻底的没有了蜀国的颜色,自己成为了夹在魏吴两国中间的一块骨头。要么战死要么投降,黄权怕死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也许又不是。但是黄权是整个军队的统帅,他一个人抉择着全军的生死,这天旋地转的世界,包裹在身边的是一个个将领和一个个将士。黄权没有做一个艰难的决定,而是做了一个情理之中的决定,北降魏国。假使当时是两国争雄我相信黄权会殊死一搏,现实是还有一条活路可以走。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