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前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说明了太行山样子,其雄伟,其高耸,要爬过它何其艰难,“北”说明了曹操部队的行动方向。后两句同样是为了补充说明穿越太行山的险阻与艰辛:“羊肠坂”(太行山一斜坡的名称)的道路曲折盘旋,一路上坎坷高低不平,把车轮都损坏了。同时,为了烘托这场艰苦卓绝的行军,诗人接着用粗放的笔法,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萧条的树木,一种无情的烈风刮在行军部队的脸上,何其痛苦和难受。“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在行军的勇士的路旁,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这突显了行军路上的荒凉、恐怖和萧瑟,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靠”,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本来人口聚集的溪谷地带,现在可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便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的萧瑟和寒意,增添了无限的艰辛与困阻。 接下来诗歌转而写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里诗人用一动作“延颈”来开始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诗人行在千里之外,突然感慨颇多,感觉到自己心里很郁闷,很不开心,想停止这艰辛的征战,回到东方的家乡谯郡。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雄才大志,积极向上,敢于争斗的大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曹操,他再怎么狡诈,再怎么凶残,他的内心也与普通人一样,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可诗人毕竟不是思念家乡就软弱退缩之人,他把思乡之情安放在内心,继续出征。“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由于前进道路中的水深和桥梁断绝,部队在中途受阻,在中途徘徊,进退两难。“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原来的道路已经迷失,傍晚了又找不到宿营的地方,这便更加说明在部队在中途的无奈之感,辛酸之感。“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这里“行行”重叠表示行了又行,走个没完没了,这样人和马不停地走当然会感到饥饿。既然饥饿了,总要想点办法吧,没什么好的办法,只有背着行李去拾取柴火,只好用斧子去砍冰当粥喝。这种艰辛困苦的生活正好与前面翻越太行山的艰苦生活融为一体,共同说明了北上部队生活的艰难与辛酸。这生活同时也为诗人所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对于士卒的深切怜悯之情,同情之情,但诗人更加希望看到的是能早日消灭反叛的高干,早日统一全国,所以诗歌便这样结尾:“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在这里,作者就表达出了自己的愿望。《诗经·豳风·东山》,相传为周公东征归来的慰劳士卒之作。在这里,曹操自己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带领将士取得成功,然后凯旋。 《苦寒行》原为乐府旧题, ,推测其内容,顾名思义,当以抒写民间的寒冬疾苦为主。曹操却借用此旧题,来表现他出兵远征、消灭高干的重大斗争,抒写艰苦军旅生涯中的悲壮情怀,这在向民歌学习、拓展乐府诗的表现领域方面,无疑开了良好的风气。全诗描述的全都是自身亲历的军旅生活的景象和体验,其登攀险峰的感叹、怀念故乡的情思、担薪作炊的忧伤,无不出于诗人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十分细腻动人,与曹操雄霸之气相结合,给人别有一番韵味。此外,本诗极为本色,像是在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诗人的胸襟,语言上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沉雄,让人琢磨起来韵味无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