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
刘备这个人,曾被曹操称赞“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个人,集合了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一大批忠义之士,甚至在刘备最低潮的时候,也不曾负于刘备;这个人,在袁绍大军压境之时,曹操却坚持要先讨伐刘备,因为“此为英杰,当首先伐之”;这个人,在自己被曹操击败的时候投奔袁绍,被后者派出袁尚骑百里出迎,袁绍自己也亲自出城迎接;这个人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建功伟业,却一直被各路诸侯小心对待,待若上宾。曹魏势力的的总设计师,战略家郭嘉曾对曹操说过:“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所以,刘备绝不像三国演义里表现的那样猥琐,天下也绝对不是哭出来的。刘备这个人,一定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一种领袖气质,一种王者之气。另,有一件事情还可以说明,刘备还是个性情中人。这件事就是:鞭打督邮!
在三国演义里,鞭打督邮是张飞干的。他把督邮绑到木杆上,拿着鞭子抽。但事实上,这件事是刘备做的。事情经过其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差不多,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刘备。打完督邮之后,刘备把大印扔到他脚下,还朝他吐了口痰,就转身走了。
由此可见,刘备并非软弱之辈。
接下来我想批判楼主的第二句话:“以至于赤壁一战将曹操统一天下的霸业毁于一旦,开启了三国混战的历史”。
我的看法是,不管诸葛亮辅不辅佐刘备,赤壁之战都是铁定会发生的了。且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发挥的作用很小。但没有赤壁,就没有诸葛亮的成名。
事实上,赤壁之战的总指挥官,是周瑜。整个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军事部署和行动,都是周瑜一手谋划,诸葛亮从未能参与到战事指挥中枢。因此,“以至于赤壁一战将曹操统一天下的霸业毁于一旦”这句话,是不准确的。抗击曹操的是周瑜,指挥部队的是周瑜,战略部署的是周瑜。不管有没有诸葛亮,曹操在赤壁都必然是失败的。周瑜甚至可能不需要刘备那一万多人的兵力就能击败曹操。
但为什么我说,没有赤壁,就没有诸葛亮的成名呢?
因为,诸葛亮在出使柴桑的时候,展现出了十分过人的外交家风采,不仅让孙权意识到抗击曹操的紧迫和必然,还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的结缔。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亮相,就让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人!诸葛亮的名气从此迅速的传开,曹操还寄过杨梅给他。
三国人物中,除了曹操,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有非常清醒的头脑,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有气节,有德行。有人批判他军事上是个矮子,这点我承认,诸葛亮确非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也有人评价诸葛亮一生不敢涉险,对于这点,我不敢苟同。因为,投靠刘备,就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赌博!
确实如楼主所说,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候,后者还仅仅是个寄人篱下的小小诸侯,军屯在新野这个小地方,随时都可能被曹操消灭。但也正如我所说,一定是刘皇叔身上展现出的某种领袖气质,打动了诸葛亮,让他心甘情愿追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场豪赌,诸葛亮为此压上了自己所有的赌注。
除此之外,我认为理由有二:
一、诸葛亮与刘备很对脾气。北方的曹操,枭雄,有谋略,性格大度但暴戾,喜好财色美酒,诸葛亮未必看得惯;南方的孙权,大胆果敢,却缺乏气度,这点从他先后杀掉的数位文臣武将就可看出。而相比之下,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的刘备,与诸葛亮似乎很合得来。
二、在刘备这里更容易建功立业。曹操身边的谋臣,出众者太多,郭嘉,荀彧,贾诩,和后来的司马懿,能力都未必在诸葛亮之下;孙权身边也有周瑜和鲁肃,一个是军事奇才,一个是国家战略总设计师,在这里诸葛亮也很难出头。而刘备身边,缺少的正是一位军师,一位未来的总设计师。在他这里,诸葛亮更容易混一些。
估计他是肯定混不到诸如在蜀汉集团内部如此这般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言听计从,恩信莫及的地位呀!前边有权二代的二荀,早早就占稳了位置的奉孝,子阳,孝先,季珪。外加老资格的仲德,公仁,子恪,元常等辈。像武侯那样家世寻常,郡望未隆,在论资排辈儿的曹魏宫廷之中,啥时才能熬出头儿来啊?你懂的。 诸葛当时还年轻。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会跟着曹操混默默一统天下么。。。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刘备这个人,投奔谁谁倒霉,除了曹操,全被克死了 曹操不差诸葛亮。刘备却如鱼得水。 一、诸葛饱受战乱之苦,有北方军阀混战的原因,所以可能讨厌意图代汉(书香门第,学识都是为了效忠汉室)的曹操。
二、曹操手下,派系林立,士族集团太多,诸葛挤不进去,在士族集团笼罩下,他很难位极人臣。 刘备这个人,投奔谁谁倒霉,除了曹操,全被克死了。至理名言呐。伯珪,恭祖,本初,景昇,概莫能外呀! 可能吗?这都不可能的... 只是来耍五铢钱。。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知鱼之乐焉知鱼之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