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4 18:46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6-4 18:51 编辑

(25)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翻译: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停下来把自己的烤肉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注释:
行炙人:传递菜肴的仆役
辍己:指自己停下来不吃

杂谈:
顾荣,是顾雍之孙。西晋末年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弱冠即仕于吴,吴亡,与陆机、陆云同入洛,号为三俊。

晋书中记载的这个故事略有出入:
《晋书 卷六十八》:初,荣与同僚宴饮,见执炙者貌状不凡,有欲炙之色,荣割炙啖之。坐者问其故,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及伦败,荣被执,将诛,而执炙者为督率,遂救之,得免。
顾荣看到传递菜肴的仆役相貌不凡,后来司马伦兵败,顾荣被抓住将要被诛杀,先前那个仆役做了督率,于是救了顾荣一命。

这样的故事,历史上见得多了,最有名的大概是中山君的故事。
据《战国策》记载: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楚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给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的两个勇士。”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4 19:08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6-12 21:24 编辑

(26)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力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翻译:
光禄大夫祖纳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生性非常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义听到他的好名声,就把两个婢女送给他,并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奴仆的身价比婢女多一倍。”祖纳说:“百里奚又何尝比五张羊皮轻贱呢!”

注释:
祖光禄:祖纳,字士言,东晋时任光禄大夫
王平北:王乂,字叔元,王雄之子,王衍之父

杂谈:
这应该是开玩笑祖纳得了两个婢女,把自己卖了做了别人的中郎。祖纳于是用百里奚的故事来回答,巧妙的反击,又以百里奚自比,也看得出志向远大。

祖纳擅长围棋。时因诸王争权,时局动荡,祖纳于是醉心围棋,用以消愁解闷,自称“忘忧”。
祖纳的异母弟祖逖,也就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
《晋书》:(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祖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王乂的父亲王雄,是曹魏时期的幽州刺史。王雄受安定太守孟达(不是蜀降将孟达)的推荐,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
王雄与田豫不和,他的党羽为了让他能做乌丸校尉,诋毁田豫扰乱边境,致使田豫迁为汝南太守。
《三国志·满田牵郭传》……幽州刺史王雄支党欲令雄领乌丸校尉,毁豫乱边,为国生事。遂转豫为汝南太守,加殄夷将军。

王雄后来如愿得到了乌丸校尉的官职(以幽州刺史兼领乌丸校尉),之后他做了一件很有名的事——派遣刺客韩龙刺杀轲比能。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后幽州刺史王雄并领校尉,抚以恩信。比能数款塞,诣州奉贡献。至青龙元年,比能诱纳步度根,使叛并州,与结和亲,自勒万骑迎其累重於陉北。并州刺史毕轨遣将军苏尚、董弼等击之,比能遣子将骑与尚等会战於楼烦,临陈害尚、弼。至三年中,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

轲比能被刺身亡,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息。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4 23:06


(27)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翻译:
周镇从临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还来不及上岸,停泊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探访他。当时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船很狭窄,而且雨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哪里能超过这种情况呢!”立刻起用他做吴兴郡太守。

注释:
胡威之清:胡威的父亲胡质为官清廉,做荆州刺史时,胡成从京都去看他。胡威回家时,他只给了一匹绢做口粮钱。胡威一路上自己打柴做饭,胡质手下一个都督在途中常资助胡威。胡威问明情况后,把那匹绢给了都督,并把这事告诉了父亲。胡质认为这有损于自己的清廉,就把那个都督抓来打了一百棍,把他开除了。

杂谈:
为官清廉的故事。

陆绩卸任离开郁林时,除有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外,再无别的东西可带。负责运送的船家说:“舟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于是搬了一块大石头用来压舱。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陆氏在姑苏 ,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00:03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6-5 01:03 编辑

(28)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翻译:
邓攸当初避乱,在半路上扔下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一年以后,询问她的身世,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逃难来的;回忆起父母的姓名,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事业有成就,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便不再娶妾。

注释:
历:经过。
讯其所由:询问身世。

杂谈:
放弃自己的孩子,保全亲人的孩子,这件事很多人做过。虽说是美德,但是这样的取舍,不免心酸。

饥荒时期,夏侯渊曾经舍弃自己的幼子,保全了亡故的弟弟的女儿。
魏略曰:时兗、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夏侯渊这个侄女后来被张飞掳走做了妻子,所生女儿嫁给了后主刘禅。夏侯渊战死,她向张飞请求安葬他。后来夏侯霸投奔蜀国,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他说“这是夏侯氏的外甥”。夏侯渊舍弃自己幼子救护这个侄女,后来也算阴差阳错又保全了他的儿子,有这样一位堂妹在蜀,对于夏侯霸下决心投奔蜀国,多少有些推动作用吧。
初,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张范之子张陵及他弟弟张承之子张戬被山东贼抓住,张范亲自见山东贼要回二子,山贼便将张陵归还。
张范答谢说:“诸位把孩子还给我,这份好意是很厚重的。人的感情虽然偏爱自己的孩子,但我怜惜张戬的年龄更小,请允许我用张陵换回张戬。”山贼欣赏其人有义,将两人一并放回。
《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兒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关于邓攸弃子,晋书中还记载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
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邓攸和妻子商量,抛弃自己的儿子之后,儿子傍晚时候自己又追了上来,第二天,邓攸把他绑在树上,然后弃之而去。
狠心至此,我不得不以最大的恶意揣测,邓攸这到底是真的迫不得已,还是一场表演,成全他的德名?难道真的困窘到了如此的地步,连一个孩子也无法保全?那么放他自生自灭可不可以,为什么要断绝了他的生路呢?
我无法想象那个被绑在树上的孩子,该是怎样看着自己的父母远去。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00:28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6-5 00:36 编辑

(29)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翻译:
王悦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克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王悦就高兴,看见王恬就生气。王悦和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要去尚书省,临走时,长豫没有一次不送他上车。王悦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王悦死后,王导回到尚书台,上车后,一路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一直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

注释:
王长豫:王悦,王导长子
敬豫:王恬,王导次子,放纵好武,不拘礼法簏:竹箱

杂谈:
《晋书》有这样的记载:先是,导梦人以百万钱买悦,潜为祈祷者备矣。寻掘地,得钱百万,意甚恶之,一皆藏闭。及悦疾笃,导忧念特至,不食积日。忽见一人形状甚伟,被甲持刀,导问:“君是何人?”曰:“仆是蒋侯也。公儿不佳,欲为请命,故来耳。公勿复忧。”因求食,遂啖数升。食毕,勃然谓导曰:“中书患,非可救者。”言讫不见,悦亦殒绝。悦与导语,恒以慎密为端。导还台,及行,悦未尝不送至车后,又恒为母曹氏襞敛箱箧中物。悦亡后,导还台,自悦常所送处哭至台门,其母长封作箧,不忍复开。
王导曾经梦见有人用百万钱买王悦王导,就悄悄地为儿子祈祷。不久挖地掘土,挖出了一百万钱,非常痛恶,把这些钱全部都埋起来。到了王悦病得很严重时,王导的忧虑达到了心急如焚的地步,好几天吃不下饭。一天忽然看见一个人身材相貌非常魁梧,身穿盔甲手持大刀。王导问他是什么人,那人说:“我是蒋侯。你的儿子身体不好,我想要为他祈福保命,所以就前来了,你用不着再忧虑。”于是向王导求取食物,一吃就是几升。吃完后,那人突然对王导说:“你那当中书郎的儿子生命走到尽头,已经不可救了。”那人说完就不见了,王悦也命殒气绝死去。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论这个故事了。这个神是来骗吃的的吗?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00:40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6-5 13:03 编辑

(30)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翻译:
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谈论竺法深,就说:“此公素来有名望,而且受到前辈贤达的赏识、赞扬,又和先父是最好的朋友,不该谈论他。”

注释:
桓常侍:桓彝,字茂伦,曾任散骑常侍
深公:竺法深,是一个德行高洁、善谈玄理的和尚

杂谈:
同前所述,古人认为不随意评论别人是一种德行。

竺法深,晋代僧人。因为佛教传自印度,印度古名天竺。故当时僧人以竺为姓,而不同于现世以释为姓。名潜,或称道潜,字法深。俗姓王,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人,出自琅琊王氏。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00:45


(31)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翻译: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让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的人,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注释:
庾公:庚亮,字元规,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的卢: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

杂谈:
的卢马和刘备的故事,世说新语中后面会提到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00:52


(32)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翻译: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过一辆很好的车,不管谁向他借车,没有不借的。有个人要葬母亲,心想借车,可是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别人不敢借,还要车子做什么呢!”就把车子烧了。

注释:
阮光禄:阮裕,字思旷,曾被召为金紫光禄大夫,不肯就任。

杂谈:
阮裕是阮籍的族弟,以爽快无私著称。
王羲之曾评价他“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冥,何以过此”,说他宠辱不惊,即使古时候的隐士,也不会超过他。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0:18


(33)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翻译:
谢奕担任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翁犯了法,谢奕用醇酒来罚他,到了老翁醉得过头了,还不停下。谢安那是七八岁,穿着青布裤,在哥哥膝边坐着,劝道:“哥哥,老翁可怜,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谢奕于是变了脸色,说“阿奴想要放他走吗?”于是就把他放走了。

注释:
太傅:指谢安。谢安,字安石,谢奕的弟弟,后任中书监、录尚书事,进位太保,死后赠大傅。

杂谈:
谢奕为官,惩罚别人不以法律,宽恕别人又以小孩子的可怜,这个官当得恐怕太随性了些。世说新语里还有关于谢奕的故事,但是都不是什么正面形象。
谢奕的女儿,就是著名的才女谢道韫,世说新语也有她咏絮的故事。

这篇应该是赞赏谢安宽厚。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6-5 10:26


(34)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翻译:
谢安非常敬重褚裒,常常称赞:“褚季野虽然不言语,但气度弘远(大概说是一切都了然于胸)。”

注释:
褚公:褚裒,字季野,东晋时期名士。

杂谈:
褚裒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皮里阳秋
《晋书·褚裒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其言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后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作“皮里阳秋”。
是说他不评论好坏,但是内心有所褒贬。
前文里说过很多次了,不评论别人是德行,而内心看得透彻,又不开口的,就更是有德之人了。

《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的鲁国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世说新语》翻译及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