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14

古代人姓名称呼大全

转的。我看到的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b97a80100lwuv.html


先贴和三国有关的内容

1.曹丕应该如何当面称呼曹昂
2.曹睿如何当面称呼曹彰(曹昂死后)
3.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未做丞相之前)
4.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的老爸曹嵩
5.甄姬在曹丕面前应如何称呼挂了的袁绍(先子?)
6.三国时期以官衔互称 那如果司马氏的当了一个什么司马 那岂不是成了 司马司马

1、曹丕如何当面称曹昂。
这 个情况应该比较少,曹昂197年在宛城战斗中就挂了,当时曹丕才10岁不到,当面称呼
的情况历史无载。而当时两个人都无封号官爵,当时也无嫡庶区别(丕生 母为卞皇后、而
昂仅是归丁夫人名下,这两位夫人尊位相当)没什么特殊的称呼,就是弟弟称哥哥。汉代
称兄,可呼:兄、家兄、对长兄还可叫大兄,对死了的兄叫亡兄。哥字不可用,哥称兄,
是唐代才开始,唐之前哥只做一般男性之称。

《魏略》中记载,“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
家兄孝廉指的就是曹昂,“自其分也”是说按照“立长”的规矩,曹昂是曹操长子,如其
不死,家业传长子,皇位轮不到曹丕。“仓舒”就是曹冲那神童。

2、曹睿如何当面称呼曹彰(曹昂死后)

括号内条件不成立。曹睿出生时,曹昂已经死了八年,不存在曹昂生前他当面称曹彰的情
况。

曹睿和曹彰两个,因为身份变化较多,所以称呼上可能就会有变化。
除开特定身份,两人亲属关系为叔侄,曹彰为曹睿父亲曹丕同母的弟弟。按汉代例,父亲
之弟,可按“伯、仲、叔、季”,叫仲父。也可不按排行叫“叔父”,叔父多见。亦可简
称“叔”。而西晋之前,说叔侄关系,可共称为“父子”,汉代常见,晋起罕见。

而 曹睿后来做了太子、皇帝,曹彰也封了王,因此称呼又会有些变化。(注:两人从无君
臣关系,曹睿226年做太子、同年做皇帝的时候,曹彰已挂3年。)终曹彰 生年,曹睿爵位
不曾高过曹彰,所以曹睿当面称曹彰,只能尊称,如222年曹彰封任城王,曹睿同年封平原
王,他称曹彰可称“王父”或“王叔”,当然,也可按家庭关系叫叔父。

附:曹彰、曹睿两人的封爵年表:
曹睿:220年封为武德侯,次年齐公,再次年平原王。226年曹丕临死,为太子。同年即位
明帝,239年,挂。
曹彰:216年封为鄢陵侯。218年曹彰拜镇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218年曹操东还后,行越
骑将军。221年曹彰进爵为公。222年封为任城王。 223年,挂,谥:威。

3、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未做丞相之前)

周起,家奴为私产,很多时候可按家人之称称呼主人,即同辈家人怎么叫,仆人就怎么叫
。(但不可自高而下叫)

专仆人称主人,问题又分两个:一是曹嵩的家奴,二是曹操的家奴。汉代奴呼主,多叫公
、主公、明公、主,主公最常见,曹操家奴就应这么称。曹嵩家奴称二十岁就离家创业的
曹操,可叫“少主公”、“少主”。

4、曹家仆人如何称呼曹操的老爸曹嵩

参见回答3,另也可叫“太公”。尤其需提的是,您如要梦回系列的文学创作,切不可使用
“老爷”、“少爷”。老爷称主,自元代始见,且多用于戏文。少爷之称,清代中叶方才
得见。

5、甄姬在曹丕面前应如何称呼挂了的袁绍

首 先,甄女王无双与袁绍的关系:前夫的父亲——儿媳。称前夫:就是前夫。。。哈哈。
。。前夫挂,可称先夫、故夫、亡夫。相应地,称前夫的亡父,也可如此。 注:汉即汉前
称丈夫之父为“舅”,因此甄应叫袁绍为:“先夫亡舅”为最妥。注:不可称为公公、老
人公,这两个做丈夫之父称,宋代后方有。

6、司马氏的当了司马 该怎么叫

这实际上就是官称,不仅汉代,历来都有。

同时,古人的官称,并非只有“姓”加“官职”一种。就司马氏当了大司马一事,在称呼
上就有如下方式避免:

A用官职省称
B用官职古称
C用爵位称(如称张良为留侯)
D用地望称,一般有出生地、族望地、为官地三种(如柳宗元为河东人,称柳河东;孔融任
北海相,称孔北海。)地望称是尊称,无贬义。

总之,古人的花样多,是决不会留下“化肥会挥发”这样的称谓问题的。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16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1 02:37 编辑

引子——是谁那么先知先觉把雍正以后才出现的“大人”称谓硬塞给了宋代的包拯?是我们台湾伟大的电视编剧。。

想到这几年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破烂电视剧、破烂“重回古代文学”。这些东西一旦多了,就难免出现垃圾。垃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装B,特别是不懂B而装B是一大因素。有些作者一会儿模仿古文对白,一会儿参详古代制度习惯,可是他们经常忽略最基本的:古人的称谓。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有别号、有尊称、有蔑称,可是虾米朝代怎样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称君称亲称师都是有定式的,为了现代人识别方便改一些,没什么,但不能闹笑话,留硬伤BUG,或者故意装B还装成13。把明清时代的称谓放到汉唐的背景里,就等于是糊弄观众。例如说,前段时间好几部大汉类的电视剧,女主角叫爹地都是嗲声嗲气地叫:“爹~~”——实际上,爹作为老爸的称谓,是从魏晋时才开始的。大汉剧称“爹”,把时间提早了几百年,相当于某个明朝大戏里喊出了“老豆”两个字。。。
   
还有一个古装界统一无时段的称呼,就是称官员为“大人”。现在几乎所有朝代的电视剧、小说,对有品的官都介么叫,例如包青天里叫包大人。这就**UG了,下级和百姓对官员称大人,在明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就是明朝,也很少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了个笑谈,他祖父拜谒张居正时,被张叫了声“沈大人”,当时宾客都以为十分新鲜,因为“呼公、呼丈者多,更不闻有大人之称。”爷爷被人叫了声大人,孙子就郑重地写进文集,说明在当时用得极少,甚至少过我们现在叫脑残。

( 关于那个大人的称呼,作者这里写的好象不是很清楚, 貌似大人这个称呼汉代就有用,是游牧民族称呼部落头领。不过中原地区很少用。在唐代,大人是父亲的称呼。及元朝得有天下,这个称呼才普及开来。一般百姓称当官的人为大人。明清时期大人作为官场上的称呼已经流行开了。)

再简单点说,大家翻翻三国演义,就可以知道,几无文官被叫过“大人”。所以在梦回三国一类的小说里看到“陈大人”、“曹大人”,就觉可笑,这与唐明皇叫安禄山“X0后脑残”是一个效果。。。

因此不能不说,古装片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统一了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统一的古人称谓。实际上,大人之称,普遍行走官场,是自雍正开始(康熙类片子、小宝类片子里称索尼“索大人”鳌拜“鳌大人”都索超前意识啊),见《清裨类钞.称谓类.大人》:“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 ,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到了光绪末,因为局势乱,需要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大人就被用滥了,什么员外郎之类的都被称为大人,这可能也是古装片滥掉“大人”二字之源吧。。。

    当然,象《孝庄皇后》里那样天大的BUG,也索常见。而且,你知道为虾米清朝皇后皇太后都是“慈”字顺下来的,孝庄我们叫孝庄,慈禧我们却叫慈禧吗?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17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还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说几个你可能惯性思维从未想过对不对的:

秦始皇是不是嬴?

孔子是不是姓孔?

再来几个你可能会感兴趣的:

虾米叫“不分伯仲”?

虾米叫“待字闺中”?

“虎”作姓时怎么念?

屈原为虾米在《离骚》里自称“朕”?莫不是他当过皇帝?

为虾米我们叫叫汉高祖不叫他汉太祖?为虾米叫曹操又叫魏太祖不叫魏高祖?有时又叫他魏武帝?

为虾米有的皇帝叫哀帝、献帝介么不吉利的字?为虾米汉献帝那么惨了还不改个名字叫汉喜帝?

为虾米唐玄宗又叫唐明皇?什么样的场合用前面的,什么场合用后面的?

如果当着乾隆说“雍正”两个字,算不算不敬?会不会被杀头?

贞子?我国唐朝就有了!

知道吗,古代人有时会称自己妈妈为“姊妹”、“姨”(干,介个可能就被J-APAN学去了搞兽行。。。)

还有,古代人还可能称女儿为“处女”(今天当然所不行,例如你看到同事抱着小女儿逛街,招呼说:

“你家处女好可爱”。。。可能会被当街打。。。)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18

    好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一下被我们日益忽略而被韩国日偷夜顺的古代文化传统,就可以看看我接着写的。

    大家要明白,有些知识不当钞票使,我们视其为粪土,还不时有激进愤Q来打倒,破旧。可是,我们永远的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却在无时无刻地不在觊觎。懂一点,去争遗、申遗,总索好些。

说到称谓,首谈姓氏。作为普及帖,我就不详细考证诸多学术成果了,简单切入:

一、姓

    拆字就可看出,是从女从生,《白虎通义.姓名》载:“姓者,生也”(古老的母系社会啊。。。现在我们随爸爸姓,字却已经不能改成“甥”鸟。)

    先秦最古的一批姓,都是偏旁“女”的,例如:姜、姬等。我还见过有人姓“支”,不知他祖祖在母系社会是不是也“从女”带偏旁,要索介样,他就该烧香庆祝人类在生他之前就进入父系鸟。。。

    姓在古代十分重要,因为当时人口少,生活地点局限,古代人又十分聪慧地发现了近亲通婚的遗传学弊病。而姓作为“从女从生”的血缘区分标志,就产生了“同姓不婚”的规矩。(当然,现在不会这样了,主要是张王赵李之类太多。你假如姓刘,不找同姓就意味着配偶范围瞬间缩小上百上千万人口)

    在古代典籍中,《白虎通义》(最近白虎介个词莫名其妙地火鸟)载:“人所以有姓名何?所以崇拜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而且,这一习惯,连买妾时古人也严格遵循。见左传《昭公元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看来,还是有变通的方法。大爷看上小妞,害怕同姓,所以随便找大师算个姓就可以开工了。)

    “同姓不婚”的原则,在先秦时经常被王侯打破。因为当时姓不多,有时数国同姓。而在政治婚姻面前,很多规则是不值钱的。这一点,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中载有《同姓为婚》条。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20

二、氏

    还是简单说,姓不够用,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必须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是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贱。

    氏用来别贵贱,自然就会形成新的小圈子,与“同姓”有别的是,氏发展为“氏族”(大家、大族、望族的标准),《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由此可见,姓与氏,原来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先秦时期,古人一直是分开使用,严格区别,自秦开始,姓氏才合二为一。

    由于先秦时期姓氏分离,所以夏、商、两周,男子均称氏不称姓,妇女才称姓。有个大家可能已经很难接受的错误,就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这样的称呼是错误的。因为先秦王侯只能称国不能称姓,所以这两人应该被叫做“周昌”、“周发”(不索姓周,而是当时贵人以国为姓,称国),或者文王昌、武王发。

    为什么我们现在叫他们姬昌、姬发呢?习惯性错误,而且是上千年的习惯。最早犯错的是司马迁《史记》和刘知几《史通》。郑樵在《氏族略序》中就说,称呼姬昌、姬发的说法“三代(指夏商周)之时无此语也”,又说司马、刘两人“虽字长(司马迁的字)、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顾武炎在《原姓》中说:“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顾武炎还说:“考之于《传》(指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呼?”

    表小看上面的习惯性错误,这等于你看到杨贵妃后叫她“杨小姐”,会笑死个淫滴。现在严谨些的辞书、文学,就十分注意这点,大家可以翻翻,《辞海》就不介么称呼先秦的人名。

    而女子却完全相反。只称姓不称氏。姓之后,只跟个氏字了事,这在很近代还常见,如“张氏”“李氏”,出嫁之后,前面加夫姓仍旧不称氏,这也是大家常见的,如“孙留氏”、“张王氏”。(罗嗦一下,如娘家姓洪,夫家姓西,就念做“XI HONG SHI”;如果自己姓西,丈夫姓拉,就更惨了。。。)

    嫁给国君,就在自己的姓前加夫君的国名;嫁给一般人,就在前加丈夫的氏,这在先秦时代几乎无例外。
    如周王朝是姬、姜长期通婚,姜王后就不称姜氏,而称“王姜”。另以鲁国为例,桓公夫人叫“文姜”,宣公夫人叫“穆姜”。

    而大家熟悉无比的节烈先驱孟姜女,也不索姓孟名姜女,也不索姓孟氏姜的女子。孟姜女根本不是个姓名,而是先秦女孩非常普遍的称呼,和我们今天说的“张家大闺女”是一样的。“姜”是其姓,“孟”为排行老大之意,所以孟姜女 = 姜家大闺女,这就是女子称氏的代表。

    补充一个,先秦男子称氏,用以别贵贱,但广大下层民众,连饱饭都吃不鸟几顿,谁去管虾米礼制。穷人不称氏,原因是穷得根本不需要氏。

    再补一个,氏的取得是十分灵活的,有几十种得氏的方法。商鞅就索这样, 他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先以卫为氏,又以公孙为氏。“商”是他在秦的封地,大约索看到自己的产业兴旺,土地权证也下来了,所以又高兴地改叫“商鞅”。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21

三、几个“习惯性认知”带来的误解。

    首先,秦始皇姓虾米。我们接触的最多称呼是“嬴政”,嬴又是秦的国姓,所以秦始皇应是姓嬴无疑。
    无疑?且看:
    秦始皇得姓时,天下未合,姓氏也未合一,根据三代男子不称姓,秦始皇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索隐》说:“(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就算以秦时姓氏合一之俗,秦始皇也只能说姓赵。
    可怜吧?当过质子的小政,连名字都带道疤。而《寻秦记》(古天乐电视剧。。。)精彩剧情之赵盘改叫嬴政,如果项少龙真的回了秦朝,是喊不出“嬴政”的。


    第二个,孔子。是否姓孔名丘?很多书上介么说,唉,怎么怪得了韩国偷我们的文化瑰宝呢?就算中文专业的,也未必搞得清楚文圣先师姓虾米。
    孔子的孔,是其氏而非姓。孔子是宋国贵族遗后,宋是殷代遗民所建,孔子的姓应是殷代贵族之姓,即姓“子”。而孔子的氏,原来也不是孔,而是“公孙”,到孔父嘉时(注意,不是孔子的父亲孔嘉或子嘉,其人以公孙为氏,嘉为名,孔父为字),已有五代,氏用以别贵贱,所以自他之下的后代就不能再以公孙为氏,而孔父 嘉就以自己的字为氏,所以,有鸟孔子。
    是不是很复杂?源见:《孔子家语》卷三十九《本姓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第三个,屈原,不索姓屈,而是以屈为氏,称氏。屈原的姓,是生僻字打不出来,谁帮我贴个?
(芈,音mi,楚国王室贵族的姓。)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21

四、姓氏合一。

主要功劳还是赵政始皇帝。灭六国后,六国贵族大都 被斗翻了,用以别贵贱的氏就失去了原来的意思。而穷人们一看,呦,这不索原来的战国四大才子吗?他原来的氏很吊,我也用用。就这么氏就并姓一道了,氏再不是虾米尊贵的标记鸟。见《通志.氏族略序》:“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例如《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 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即先祖)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这里的以马为氏,实际上已经是以马为姓。(介么说来,伏波将军之后,西凉锦马超,差点叫赵超?)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22

五、有关姓氏的一些小P事:

姓有多少? 至今无法统计,百家姓连实际姓氏数目的零头都不到。就在写介个的时候,还认识了一位“日先生”。。。这姓,跟那个什么“操高潮”的操一样的惨啊。如果发个“日”姓双胞胎求取名的帖,必定会火。

赐姓: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赐姓以显示恩宠,如郑成功就被赐姓朱,叫“国姓爷”,但赐的姓也不一定索好的。有些皇帝讨厌人,会改个很新潮的姓氏给乱臣,例如,梁元帝下令将反叛的萧纪的后代改姓“饕餮”(很难想象萧蔷被叫做饕餮蔷。。。)

复姓省单姓:可能你身边的人就可以这么寻祖的哦。宋代《梁豁漫志》(第二字是别字)卷三《氏族》中说:“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

孩子跟谁姓?在古代,有时低贱之人为了上位,不惜选择更高贵的母亲的姓氏为姓,这在许多公主的后代中多见。而汉初名人夏侯婴的后代是比较离谱的。夏侯婴的曾 孙夏侯颇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母亲姓孙(有时平阳公主也被叫做孙公主),夏侯颇的子孙“更为孙氏”(见《汉书.夏侯婴传》)。可怜一代英雄夏侯婴,子孙居然跟着外婆姓。。。

几个冷死人的冷僻姓,一是姓,而壹又是另外一个姓。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姓,天、地、日、月、 星(星彩那**妹?)是姓,笔墨纸砚是姓,琴棋书画是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也都索姓。而“姓”、“氏”两个字也是姓(“查房!姓名?”“姓。。。姓‘姓明’。。。”“老子问你姓名!”“就就索姓姓,名字是‘姓明’”“你TM装蒜是不是?”“不是不是,就是姓,姓是我的姓。。。明是我的名。。。”“干!拖 出去踢JJ!踢到说为止!”)

比较特别的数字姓:后汉有兖州刺史叫“第五伦”,第五是姓。乾隆朝有个进士姓七十一,著有《西域闻见录》。

有些字作姓时,读音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虎字做姓时,念“猫”;
种字做姓时,念“虫”;
炔字做姓时,念“贵”;
缪字做姓时,念“庙”;
儿字做姓时,念“泥”;
繁字做姓时,念“婆”;
秘字做姓时,念“必”;
员字做姓时,念“运”;
祭字做姓时,念“寨”;
女字做姓时,念“乳”(好姓!)
奢字做姓时,念“啥”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23

六、名

《庄子》中说:“名者实之宾也”,即“名”为“实”所生,我们今天说的成语“有名无实”就索此意。《说文》对“名”字的解释更加实在:“名,从口夕,夕这冥也,冥不相
见,以口自名。”即:名是用来叫的。名 的源来:最先是“公名”,即神农氏、有巢氏之类,是表示一个或许多部落的共用名字(神农决非个人,这是争议日间缩小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个时候名多用来表示 某个专业技术过硬的集体氏族(神农务农,有巢搞房产,燧人做餐饮),到了尧、舜、禹,就渐渐有了个体化的名。(例如《说文》称“尧,高也”、“舜,大也”,尧、舜实际上就是高大伟岸的尊称,那个时候的马屁,好古雅。)

讲到名(实际上就已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名字),就有些笑谈:

成吉思汗有位将军,名字叫“鸭儿看”
金代有位功臣,叫“李咬住”(寒,幸好不叫李**住)
金代还有很多强人的名字很强大,但不很好。读《金史》,你会看到:完颜猪、于猪粪,《辽史》中还有王驴粪。是否当时牲畜及其粪便对游牧族太过重要?
《列子.汤问篇》有个叫“魏黑卵”的。卫宣公有个臣子叫司马狗,《元史》中还有叫郭狗狗的,以孝闻名;将军石抹狗狗,战功卓著。
上述这些丑名、恶名,除少数名字为音译,大多数都是一个原因:取贱名字好养活。现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二狗之类的名字,就索介个习俗。

还有个强人,不知道前段时间的《汉武大帝》里出过场没有。武帝的陈皇后,母亲是汉文帝之女(干,武帝**?),名字叫“刘嫖”。这就不是皇帝取贱名字好养活 了,皇帝不稀那几碗粥米滴。只是因为嫖字的淫亵含义,是从明朝才开始。(就象哥哥介个词,第一看电视《水浒传》都不觉得什么,现在再看,总觉得李逵叫宋江 “哥哥”的时候十YD。。。)

温县司马懿 发表于 2014-5-1 02:25

七、字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而“字” 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对于穷人,饱饭滴没有,字滴也没有。刘邦和他手下的一众战将,多是穷苦出身,所以都没有字,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韩信、英布、樊哙、夏侯婴等,都是只有名,无字。只有张良,身为韩国(不索朝鲜半岛那个,害怕又有高丽参看到了说张良是他们祖宗)贵族之后,所以有字,所以在《三国演义》才有许多次:“吾之子房也!”
到了汉朝,也非所有人都有字,一般还是读书人取得多。

另外,字可自拟,所以一人有多个字的事情很常见。例如关羽就是本字长生,又字云长。

而对字的说法,在唐以后,才称为“表字”(BZ,有见BZ)唐以前,无表字一说,所以写梦回三国小说的同学们注意了,表乱用“表字”。而表字之称,应是来源于《西京杂记》
记载西汉梁孝王的一句话:“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也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最后,对字的取法,在魏晋前,从古制,与名一样,大部分是一字。单字的名大家清楚,例如赵云之云,司马懿之懿,但子龙、仲达都是两字嘛。其实魏晋前的 “字”,大多都是一言,是两个字里后面那个。前面那个字一般是表示敬意和排行用的,不做实意解。以子龙之龙解为少、小,子龙可解为小龙。而仲达就俗气些,仲是古代兄弟常用的“伯、仲、叔、季”里表示家里的二兄弟,所以仲达又可解为“二达子”。。。对于不加敬语直接使用一言“字”的,也有很多,例如:陈胜字涉、项籍字羽(《寻秦记》结尾:“就叫项羽吧!”寒。。。)前此种种,自宋代洪迈《容斋五笔》可见。

而东汉以后,基本上字都变成了二言。也有了多言字。例如宋晁景迁字伯以父(莫非他伯伯X过他娘?)、隋代有个人名无为字无不为。南北朝时,有些游牧民族学习汉制,开始用字,不过很多是“胡名”的音译或乱译,很没水准。例如知名人物宇文泰字黑獭。

古代一直还有比较特立独行的人,名和字相同。《日知录.字同其名》载:“名字相同,起于晋宋之间。史之所载,晋安帝讳德宗字德宗;齐颜见远字见远;任孝恭字孝恭,至唐时尤多。”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人姓名称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