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钢 发表于 2014-4-26 10:54

吴国篇——诸葛恪

       诸葛恪,字元逊,祖籍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父亲为诸葛瑾,叔父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均官至上水校尉,弟弟为诸葛融。其父诸葛瑾经鲁肃推荐,这才为东吴效命的,诸葛瑾为人胸怀宽广,温厚而诚信为了东吴跟蜀汉的同盟关系做了很大的贡献,深得孙权信任。在吕蒙病逝后,诸葛瑾代替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在公安。孙权称帝之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恪年少成名,才思敏捷,从小就以神童著称,辩论应机,莫与为对,而孙权又对诸葛瑾深深信任,所以孙权更是对诸葛恪青睐有加,凡是孙权问到的,诸葛恪没有回答不上的,孙权对诸葛恪甚是喜爱。由于家庭与集团董事长都对他有利,这才造就了诸葛恪的性格缺点及最终诸葛家族的悲惨命运。
       诸葛恪成年之后,即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向太子孙登待讲道艺,并为宾友,为左辅都尉。后来又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诸葛恪被誉为神童,有许多例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恪得驴。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众目睽睽之下,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借此来嘲弄诸葛瑾。六岁的诸葛恪正好随父前来赴宴。诸葛恪看明情况,在众人的好奇、担忧和注视下,马上跪拜孙权说,请把毛笔给我,我也想写两个字。孙权见诸葛恪中了戏耍之计,十分开心,想急于知道诸葛恪又会弄出什么鬼名堂,忙让人把笔递给他。诸葛恪提笔在“诸葛子瑜”下面续写了“之驴”二字,讽刺挖苦的含义顿然全无,在座的宾客都哈哈大笑,赞叹声接连不断。孙权不得不把驴赏赐给了诸葛恪。再有一个例子,有一天,有一群头上长白色羽毛的鸟落在宫殿的屋顶上。孙权就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说这是白头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一旁的张昭以为诸葛恪说白头翁是在嘲笑自己满头白发,就对孙权说,诸葛恪在胡说,我从没有听说过有叫白头翁的鸟,你让诸葛恪能找出一种名叫“白头母”的鸟来吗?诸葛恪反应极快,马上说,还有一种鸟叫“鹦母”,请张公去找出名叫“鹦父”的鸟来,好吗?张昭答不出来。因为鹦母本身就有公母,并没有公鹦母就叫鹦父这一说法。众人笑了。这类表现诸葛恪才思敏捷的例子举不胜举。然而诸葛恪的才智常常表现在耍小聪明上,而且往往用在取悦孙权上,与他叔叔的大略雄才以及父亲的忠厚仗义相差甚远。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而屈伸进退,实际上他却忽视了做人应当把握的是非原则和品行节操,过分相信和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扬“才”而抑“德”,从而招致君忌民怨,终遭杀身之祸。
       诸葛恪在公元234年,向孙权觐见,扬言三年平定丹阳山越,并能征召四万名兵士,众人皆不信,其父诸葛瑾更说“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诸葛恪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孙权出于对他的喜爱,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另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授官仪式完毕后,孙权还特意命令摆好仪仗,兴作鼓吹,引导簇拥着他回家。到任务,诸葛恪调集将领,外筑城墙,在秋收时抢收粮食,使得山越无粮可食,只好出山投降。诸葛恪又下令,投降的山越人不可监禁,只能屯聚,需多加安抚,不能加以怀疑,擅自拘禁山越的官员将被处罚。山越出山,出于没有粮食,心中还是怀有二心的,当时县长胡伉知道他们的心思,绑了一个名叫周遗的心怀异心的山越,结果被诸葛恪给斩首了。至此,山越知道官府是真心接受他们,这才纷纷安心投降。三年后,诸葛恪收编越人十万,选其中精壮四万人入伍。孙权嘉赏诸葛恪的功绩,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公元245年,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公元252年,孙权病危,又召集诸葛恪、孙弘、孙峻、滕胤、吕据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
       公元252年,诸葛恪在东兴征集人力,重建以前未完成的大堤,魏国认为吴国入其疆土,十二月司马师发兵攻南郡(今湖北荆沙)、武昌(今鄂州),并令安东将军司马昭为监军;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步骑七万攻东兴,欲毁坏大堤。诸葛诞提议三路进军伐吴,由王昶、毋丘俭为诱敌各攻打南郡、武昌;诸葛诞与胡遵为主主力,率兵七万架浮桥攻东兴。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援军到东兴。并命寇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等作前锋。丁奉亲率三千人攀山赶往,下山后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由于魏军无防备,丁奉率本部人马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到达。魏军见状便惊恐慌而逃,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的死者皆有万人,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等得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并留下大批军需物资,被吴军缴获。吴军在东兴大捷,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东兴之战获胜后,诸葛恪有轻敌之心,从而导致孙吴的败亡前奏。
       公元253年春,诸葛恪不顾东吴众臣的反对,执意伐魏。出兵二十万,五月包围新城。新城守将张特率三千士兵据守月余,城将破,张特行缓兵之计,假意投降,实则想彻夜修葺城墙,诸葛恪不察。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魏国知吴军疲病,于是命司马孚、毋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土卒受伤染病,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敌人捕获,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朝廷急招几次,这才缓慢回军。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建业,更加独断专行,官员们见他个个屏气而行。同年十月,孙峻与吴主孙亮定计设置酒宴诛杀诸葛恪,公元253年,这位年少被称为神童的诸葛恪退出了历史舞台,被诛杀在酒宴之上,祸连三族。
       诸葛恪本为聪明之人,却扬才抑德,作为东吴的一时统帅,却不能查明时机,可谓是成也逸才,败也逸才。诸葛恪的才干是东吴少有的几位之一,但是他却没有东吴真正擎天柱的气魄,最终导致败亡。独断行行至末路,江东英杰魂归天~!哀哉哀哉~!~!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4-4-26 10:58

感觉有马谡的影子

百炼钢 发表于 2014-4-26 11:03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4-4-26 1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觉有马谡的影子

马谡一直为军中的参谋,不像诸葛恪一样,长期的执掌一方,马谡有错误可谓是没有适才而用,他的专长不是领兵作战,而诸葛恪完全就是飘飘然了.......他有能力,却没有势,那种可以让所有人甘心为他卖命的势能~!

zyy1983 发表于 2014-4-26 12:12

诸葛恪还是非常有才干的,平百越就能证明,还是因为他触及了孙家皇族利益所以招来杀身之祸

秦少龙 发表于 2014-4-26 12:18

有小聪明,无大局观

小米胖胖 发表于 2014-4-26 17:32

厉害厉害呀

百炼钢 发表于 2014-4-26 22:58

zyy1983 发表于 2014-4-26 12: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诸葛恪还是非常有才干的,平百越就能证明,还是因为他触及了孙家皇族利益所以招来杀身之祸

诸葛恪的才干确实出众,他缺少的只是东吴众将的谦虚跟大度~!

wf1574292684 发表于 2014-4-27 08:40

睚眦必报是性格缺点   少时成名也是原因成名太早会让人有飘飘然的感觉 导致以后的性格缺点 最终不能善终 {:gj20:}

百炼钢 发表于 2014-4-27 14:09

秦少龙 发表于 2014-4-26 1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小聪明,无大局观

对呀 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

江东德王严白虎 发表于 2014-4-27 15:24

锋芒太露且气大于才,所以结局可惜不可怜。。。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吴国篇——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