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后世的读者很多都因为招安而讨厌看《水浒传》,尤其是讨厌宋江。用鲁迅的话说,他们先是做强盗,但终于又做奴才。其实对于梁山群体来说,招安的确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在书中附会的九天玄女一事,实际上为招安带来一个宿命的影子。而人们真正厌恶的可能是招安对于宋江个人的意义,他明显利用兄弟们的义气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这让读者不能原谅。为他的个人目的而牺牲众多好汉的生命。而且将很多追求自由痛快人生的好汉们带进有着种种条条框框的体制内,使他们的生命力被阉割,实在是可恶。更可恶的是他们用鲜血捍卫的是个腐朽堕落的王朝。整个招安过程带着很浓的阴谋意味。
在好汉们沉迷于108人聚义的美梦里还不曾清醒的时候,招安就开始进行。先是宋江与柴进等人一同进京试图与老百姓同乐,作为民间假想势力的首领,宋江素服进入皇权中心的所在地——东京。他们试图走后门拜见天子。作为一贯具有仇女心态的英雄们,走一个青楼女子的后门,而且用尽奉承话语,破尽钱财,表现出他们前所未有的低姿态。宋江第二次去李师师家时有幸“偷看”了皇帝。然而,这一拜地为奴的机会被李逵破坏了。可以说这是梁山与皇权的第一次偶然接触。整个场景带有游戏化特征,将一个重大的事情放于烟花之地在打情骂俏中去完成,显得不伦不类。唯一的成果是皇帝知道了招安的可能。结果引发了两方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吴用为首的梁山反对派拒绝招安,而以四大奸臣为首的官方反对派拒绝接纳梁山好汉。接着,双方开始了磨合和广泛的接触。他们采用的方式是战争。结果梁山因多次得胜提高了招安筹码。反对的奸臣们只好沉默,任由招安。最后民间的势力压倒了官方的反对派,赢得了进入官方的资格,在此基础上,好汉们再次以低姿态(走李师师的后门)乞求官方的接纳。宋江明显依靠实力控制了局势。以皇帝为首的朝廷虽有无奈但最终还是大张旗鼓地接纳了宋江等人。书中用了大量的铺叙文字来表现这个梁山与皇权握手言和的场景。暗示出小说的言说者对功名利禄的心理补偿。作为宋江一伙,这是他们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这一过程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股势力的复杂与矛盾,以及梁山处在一个极为不利的位置。这一结局意味着英雄侠义的叙事最后走向巅峰,很快便走向完结,就像宋江长期的布局终于尘埃落定一样。
招安后,宋江带着众好汉开始为朝廷效力。小说用忠义家将演义式的笔法展示了招安的结局。他们由先前的“水洼草贼”变为正义的天子之师,受到天子恩德的笼罩。他们换上了朝廷的官服光明正大地出征,走到当年大宋王朝建立之地陈桥驿时,宋江举行了一个宣告仪式——斩杀了一名军校。这位军校的做法合情合理,而且对腐败的宋政府提出了异议,但违背了军法。宋江的做法与《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很相似。他的行为表明:他将尽力遵守朝廷的法令,而不论人情。这意味着梁山军队由匪类变为皇家军队,他用这位军校的血来洗刷众好汉的匪气,在他们每个人头上悬上了一把刀。宋江表现得像一个纪律严明的大宋将帅而不再是江湖大哥。他与众好汉的关系也由先前的江湖大哥与弟兄的关系变为体制内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他们完全作为宋政府的武力支柱而存在,就像晚清时期曾国藩的湘军与清政府的关系一样。但是强大的武力存在对一个王朝来说永远是个威胁,宋江等人想要得到宋政府的信任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一直处在体制的边缘,仅有虚名而无实权。这意味着皇权对他们心存畏惧与猜忌,并未完全接纳,他们最终的命运可能像湘军一样被自行解散。而且宋江对忠心的理解渐渐进入不太清醒状态,他愚蠢地将自己作为忠臣良将,而忽略了梁山群体所处的不利位置。
方腊的称帝,表明他要取代宋政府的统治。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宋政府必须予以镇压。宋江认为机会到了,主动要求出征。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宋江的头脑已经完全混乱,当初威逼宿太尉的好方法也没有用上。在最后的征战中,众多的好汉迅速死于非命,而之前的战争,他们几乎无人死亡。最后他们只剩下36人。一方面他们功成名就,为朝廷完全接纳,一个个加官进爵;另一方面梁山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完全消解,最后以宋江的死划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这时候四大奸臣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局势。宋江本人也痛苦地饮下了朝廷赐予的毒酒,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赖以威胁朝廷的军队,而且他必须对众多好汉的死有个交代。他最终为他的愚蠢与贪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最后,皇帝终于感念他们的忠义,为他们立庙设祭,塑了金身,用虚无的荣誉肯定了他们。这一结局表面上似乎在消解悲剧氛围,实际上使小说带上更为虚无的悲凉意味。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忠君报国,最后一个个走向死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强盗的罪名得到洗刷,大部分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罗真人、智真长老都劝宋江不要过分迷恋功名。但是,面对奋斗多年才得到的果实,宋江舍不得丢掉。他接受了政府的官职,衣锦回乡。他的人生算是成功了,目标已经达到,却不知是用多少兄弟的鲜血换来的。而且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保住一个腐朽的王朝,不知道有何意义。
结语
宋江一生,处心积虑地做人。当押司的时候,吏道纯熟,上下都打点得很好,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修炼了权谋,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极好的名声。这些都是他后来耐以在江湖立足的条件。怒杀阎婆惜后,他走出郓城那个狭小的天地,一步步走向梁山,他的绝大部分人脉资源都在黑道,上梁山他才能发挥优势。很快他开始追求权力,先是将新旧头领分开,接着借出征巩固自己的势力,一步步地架空晁盖。晁盖死后,他又运用高明的权术夺得寨主之位。他对权力的欲望是想借此要挟朝廷招安,他希望回归正统,而且这选择虽然被很多人唾骂,但终归是正确的。显出他作为领导、统帅,比之于其他人,都是高出很多的。
他非常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搞好人际关系,也善于把握机遇,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他在江湖上能呼风唤雨的原因。他是个与典型的梁山好汉像武松、鲁达、李逵、阮氏三雄等很不相同人物,或者说他身上根本不具有典型好汉特征如直率、武功、力气、好酒、反叛等等。但最终他得到了兄弟们的信任,利用这信任,他又换来了荣华富贵。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封妻荫子,入朝为官。这是封建时代很多领导人一贯的做法。他们成功地欺骗了大众,是个表明很仁义,实际满心权诈的人。其实他贪心,贪权、贪吃,只是平时掩盖得比别人好而已。这些贪,最终使他丢掉性命。总体看,他是个很有点像岳不群的阴谋家,是个被权力异化的悲剧人物。
最喜欢这个地方了,个个都是大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