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三国志》的强烈倾向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作为史书,本应从历史角度看问题,不应有所偏袒,然而,三国的各个君主都已称帝,都应叙入纪中,而陈寿只将魏君主称帝,对吴蜀则称主。不难看出,作者受魏国统治者的影响之深。而在140*200mm版32开的《三国志》中叙述刘备的有21页,叙述诸葛亮的只有26页,这比起曹操的54页,孙权的36页,就少的可怜了;而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有个注提到“后陈寿编《三国志》,将‘魏’延为正统,言孔明入寇中原。”由此看来,陈寿对蜀有所不满。那么作为史学家,作者为何会有所倾向?鄙人翻读史料文献,究其原因有四:首先,陈寿虽原是蜀国人,但最终也归了晋,受到了晋也就是先魏的思想灌输,《魏书》由于渗入了统治者的意志,就不免有失实的地方。所以我认为,他只把魏叙入纪的作法也是被迫无奈的。
其次,陈寿父陈式,本是诸葛亮部下,四出祁山时,因不听号令,潜入萁谷口,落的损兵折将,他为了免遭军法处分,竟把罪责全部推前锋魏延,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将他斩首示众。因此,陈寿之于诸葛亮,乃至于蜀,是有杀父之仇的。
再次,陈寿在撰书前,魏、吴两国原已有历史著作,如魏国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有韦昭的《吴书》,因此,这些史书籍就成为陈寿撰写《魏书》、《吴书》所依据的基本史料。唯有蜀国无现成的史书。但根据陈寿的蜀国经历,也终于完成了《蜀书》,因此《蜀书》难免显得简略,单薄。
最后,陈寿的老师谯周,陈寿说他这位老师是饱学之士,诵读典籍,研精六经,颇晓天文,而且“潜识内敏”,但别人则说谯周是个朝秦暮楚、见利忘义的小人,是处心积虑,惟恐刘蜀王朝不灭的。陈寿既然把他看得很高,也难免不受他的影响。
由此看来,作者的思想倾向也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的。此书虽然有一定历史价值,且具有文笔简洁之优点,但对于晋的统治者难免有隐恶溢美的地方,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统治者的饿讽刺与揭露的态度相比较,显然是略逊一筹的。但《三国志》毕竟是史书,是以魏为正统的。那么,罗贯中的以蜀汉为中心的《三国演义》,是否是歪曲历史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