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5-17 00:36 编辑周瑜 甘宁 凌统朱才
徐盛 :黄武五年卒,子楷,袭爵领兵
张承:年六十七,赤乌七年卒,谥曰定侯。子震嗣。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1-12 04:04 编辑第一个是东汉的
虞诩,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人。
虞翻不用说了
虞翔, 吴官吏.章安人。有文思,任鄱阳太守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1-4 16:45 编辑弄错了,是长沙那个
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瑜留镇之巴丘,为晋扬州庐陵郡巴丘县,在今江西临江府峡江县北。瑜病卒之巴
丘,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在今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治。互见《魏志·武纪》建安十三年。】
三国志集解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1-4 16:45 编辑全部
吴书曰:大将军何进、太尉朱俊、司空荀爽三府辟为掾,皆称疾。
初,琅邪赵昱为广陵太守,察纮孝廉不就。
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6 15:13 编辑朱治
建安七年,权表治为(九真)〔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
周瑜: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建安十四年)
程普:
……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建安十四年)
吕范:
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建安十三年左右)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1-4 16:45 编辑熊孩子终于打发走了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1-8 13:01 编辑又回来了==
先上孙策吧原帖地址
http://tieba.baidu.com/p/1444438 ... 6&cid=0#17750867136
上图是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的木剌中的三枚,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木剌实物,现藏于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博物馆。上一楼中刘备的名剌是竹制的,朱然墓中出土的都是木剌。墓中出土的木剌,网上看到一张照片,我数了一下,至少有十九枚,可谓大量印刷,以备广发之用。
这三枚木剌的分发对象显然各不相同。
左边一枚,书“弟子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义封”是朱然的字,由于古人认为名字是父母所赐,与别人见面时由别人随便称名是对自己父母的不敬(名字只能自己自称,如孔丘常自称“丘”,或由长辈称晚辈,如孔丘常直呼其弟子之名,平辈之间称名为非礼),因此需要在名剌上书写自己的字,以方便别人在见面时称呼自己的表字,以避免尴尬。这一枚谦称“弟子”,应该是拜谒上司或尊者、长辈时所递的。
中间一枚,书“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这是向原籍同乡联络感情时所递的名剌。
右边一枚,书“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故鄣字义封”,这是问候乡里联络感情时所递的名剌。也就是向现居的丹阳郡的士族所递的名剌。
右边那个
名称:三国木谒
时代:三国·吴
发掘地址:雨山朱然墓出土
发掘日期:1984年6月
尺寸:纵:9.5(厘米)横:24.8(厘米)高:3.4(厘米)
重量::350(克)
形状内容描述:木质。长方形,素面,形制大小相同,行文相似。正面顶端中央墨书“谒”字,右起直行墨书“口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字体隶中带楷。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6 15:20 编辑熊孩子的问题
朱然见步骘--4 最右边的谒
朱然见朱据--3 丹阳朱然
有几个需要持名谒拜访--只有一个
朱然任左大司马是赤乌九年,直到赤乌十二年卒。
比左大司马官职更高的只有丞相步骘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1-11 23:28 编辑会稽有几个都尉-3
http://tieba.baidu.com/p/1561612320
东部/西部/南部都尉
玄兄良,字文鸾,随孙策平定江东,策以为会稽东部都尉
《三国志 张纮传》:“(建安五年)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三国志贺齐传》:“(建安元年)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八年也”王国维据《贺齐传》此段记载,“疑南部都尉即置於孙策进兵东冶之时”,认为后汉会稽南部都尉为汉末孙吴始置。而事实上,应如《宋志》等所载,后汉初年,即已分冶县地立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故在建安元年时,孙策命韩晏领南部都尉,而非孙策始设南部都尉之意。
三国志吴书小虎传 攻略
本帖最后由 温县司马懿 于 2014-2-26 13:00 编辑石亭之战有关地名---2
从曹魏方面来看:曹魏方面分三路进军,一路是司马懿,从从汉水下,目标是江陵。司马这一路基本可以忽略。
一路是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目标是寻阳。一路是贾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南下,目标是东关。(这个东关应该在夏口、武昌一带,不是后来濡须山上的东关)
曹休上表说贼有请降者(夏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请示深入接应。这时贾逵到达五将山。明帝准许了曹休的请求,并且下诏司马懿一路驻军,贾逵一路则向东与曹休合兵推进。
曹休军向皖进发,尚书蒋济认为进兵过于深入,易遭敌人断后,形势不利。
满宠上表,提醒曹休行军路线是兵之洼地,无强口很容易被敌人切断;但是表还未到,曹休已经深入。
秋九月,曹休率诸军抵达皖。吴军向安陆出兵,尚书蒋济认为吴军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反而在西面出击是很明显的假象,表明其必然要在东线展开强力的反击,应立即紧急进行增援。
贾逵发现东关没有吴军大军防备,认为吴军合兵于皖,曹休深入必败。于是水陆并进二百多里,抓到了敌人的俘虏,得知曹休已经战败,并且吴军已经派兵切断了夹石的退路。这时贾逵的部将中有人建议等待后方再派来部队后行动,贾逵认为:曹休主力已经非常危险,如不及时救援,将很快被消灭。而敌人以为我军没有后续部队,所以才敢于以少量部队切断夹石隘道。我们只要突然赶到,敌人必然惊走。于是贾逵军立即昼夜兼程,赶到了夹石,同时多设旌旗鼓号,果然如贾逵言,吴军退走,曹休得解。
吴军方面,暂时还没打算细读吴方面各人传记,也不太想直接照搬别人的研究,就先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