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leo 发表于 2024-3-21 14:52

为什么中国古代都城里皇城不居中?


本来是居中的,即东汉洛阳,一度被认为是最合周礼的布局。但实践操作发现一大坨宫城皇城摆中间,居民从城东到城西得绕一大圈,实在过于麻烦。把宫城分成南北两块,中间留条通道出来吧,且不说一般的平民官员能不能、敢不敢走,皇室还得大费周章修条高架桥出来沟通南北两宫(复道)。所以曹魏邺城改成了皇城居中北,坊市居南的布局,大家互不干扰。这个布局一并影响了隋代修筑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布局。
https://pic4.zhimg.com/v2-2c5e5a84dc6fcad4d3b7a88b59f57867_b.jpg
红圈部分即沟通南北两宫的“复道”。但这图画得早,新的考古成果是复道位置应该更靠西,即北宫正南门,南宫西北门的位置https://pica.zhimg.com/v2-a04d676f0015b77010dafc0e297b0f68_b.jpg
https://pica.zhimg.com/v2-e23515bddef9224283f76c59311e98d2_b.jpg
邺南城,北朝后期的东魏兴修。注意北面的凤阳、永阳、广阳三门,即曹魏邺城/邺北城的南三门。由于漳河改道,冲毁了邺南城北半部的诸多遗址,因此很多考古工作现在只能靠推测其实周礼很多时候也就听个响,实际操作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国齐国临淄的宫城在西南角,唐洛阳的宫城在西北角,因为那里是高地,便于排水和防御。
https://pic3.zhimg.com/v2-605dba124d2408ba04059b691c703548_b.jpg
西南角红圈位置是高地,也是战国田齐临淄的宫城所在https://pic2.zhimg.com/v2-18f4d7b9a802354fb235896480a6415f_b.jpg
秦咸阳现在没法做大规模勘探,但目前认为咸阳没有城墙(大秦甲士的胸膛即是咸阳城墙,斯巴达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啊),而且城市布局人为设计不多,大部分城市肌理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被项羽一把火给点了。汉初是拿秦咸阳东边的一个别宫兴乐宫做临时办公地,改名长乐宫。高祖七年营建未央宫作为新正宫。但汉初国力颓败,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直指长安,汉惠帝时期处于防卫压力,急筑长安城外墙,但当时的渭水走向限制了北城墙的走向,所以汉长安城的北墙修得跟狗啃似的。为了加强长安城北方的城防(以及扩充人口、集中管理关东豪强),汉初施行陵邑制度,前六个皇帝里有五个的陵(文帝灞陵除外)旁修筑了五座小城,即陵邑。后来这五座城成了长安的富人别院聚居区,即白居易笔下的“五陵年少”。
至于洛阳,因为地处腹地,而且着手大修洛阳城都是汉代强盛期了,所以修得更符合周礼的规定,宫城居正中。
https://pic3.zhimg.com/v2-30f91206277b080a0a9ee28d011c4b2c_b.jpg
汉长安与五陵邑(武帝茂陵在图外左边,截图失误了),自西往东分别是武帝茂陵(图外)、昭帝平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景帝阳陵。文帝灞陵在东南方图外很远,而且没有陵邑。汉长安城东边的红线长3公里,做比例尺参考用北宋的东京城最早是五代后梁依唐汴州城改造而来,最初的设计也是和唐代一样,宫城居中北,宋东京的内城布局还能看到早期布局的遗存。这时候得引入一个概念叫关厢,古代大城市门外道路两侧常会有自发形成的聚居区、乡野集市,即关厢。后周显德五年(958)兴建外城,把旧汴州城外的关厢及其他居民区,做了新的规划整合,北宋时期有局部改建,但总体布局定于后周时期。至此形成了北宋东京城的“四面居民区、内城居正中、宫城居内城中北”的格局。反而在无形中达到了最近似周礼的“宫城居中”的效果。
https://picx.zhimg.com/v2-aa451a26420ed447b1a9b939d7377b13_b.jpg
1926年北京地图,深色部分为建成区,左下角为紫禁城。红圈部分分别为东直门和朝阳门外的关厢
https://pic2.zhimg.com/v2-bfbba5800f14b82b97c0786dce2c53f5_b.jpg
宋东京(开封)城。内城大致就是唐汴州城/后周东京城,可见宫城依然居中北。明南京、北京两城比较特殊。明南京它宫城是内城东边凸出了一坨,市民区、集市和官衙都集中在西边,背后就是钟山和玄武湖。至于东边的较为稀疏的外郭城居民要去西边的繁华区,反正钟山和玄武湖也绕不过去,多走两步权当锻炼身体了。
https://pic3.zhimg.com/v2-66d7dda17b19fe78cf2f43b4b7fa24ac_b.jpg
明南京城内城,红圈部分即为宫城
https://pic2.zhimg.com/v2-42322fa3bf92c0ad7869c690d64a3edf_b.jpg
明南京城+外郭城,红圈依然是宫城,外围大圈的外郭城其实人口稀疏,大部分都是田明代北京城是基于元大都而建的,元大都也很特殊,它宫城在整个城市的中南,正南门进了就是宫城,而居民区主要在北边。朱棣迁都到嘉靖扩建这段时间里,明北京其实和西汉长安比较像,城墙内基本都是宫殿、府衙和贵胄住所,民众是以关厢的形式住在城外的。嘉靖时打算像宋东京城一样新筑第二圈城墙,把外郭城也包进来,但财政不足以支持*,所以打算一期工程先修南边。结果终明清两朝也没有搞二期工程,所以老北京城吕字形布局就这么留了下来。所以严格来说,北京城的布局还是内城居中北,只是外城没修完而已。(*明朝之前烧砖用柴,成本极高,所以明清之前大多数城墙其实是夯土修筑。明中后期之后烧砖用煤,成本大幅下降,但也不是北京这么大规模的夯土包砖用得起的。)

https://pic4.zhimg.com/v2-f65d1693a37d84c7f6401d1cca2163f5_b.jpg
元大都,红圈为宫城所在,绿线为明北京城北墙所在https://pic3.zhimg.com/v2-aec778b6906d7b3ef1321937d74fb9c6_b.jpg另外,至于题主你担心的唐长安城的城防问题。首先,北边的五陵区虽是富人区,但仍然有军事堡垒的用途。其次,唐长安城北边是一片面积甚至比南边城区还大的禁苑(紫色框内),只是一般网上搜到的唐长安城平面图鲜少提及,因为确实没啥东西,除了较小的离宫别院就是皇家猎场、马场。至于唐代时的汉长安城,虽然这时汉代宫殿早已破败不堪、损毁严重,但唐皇室仍整修作为离宫别院使用。禁苑除了作皇家游乐园外,也担任了羽林军与首都戍卫军的驻地与训练场地的功能,武库、马场也在北边,所以其实最能打的都在北边。(胸膛即是城墙×2)几个红框位置是皇家禁军的主要驻地,即所谓的北衙护卫,与护卫官署、外郭城的南衙诸卫相对。https://pic1.zhimg.com/v2-42dc5673532d0299b48e016d948e4eee_b.jpg再看大明宫内,可见护卫大明宫的精锐部队驻地都在北半部。
https://pica.zhimg.com/v2-ad9ff1d79a6c7a5398a6a665a0576702_b.jpg
大明宫北半部图,杨鸿勋《大明宫》P25

https://pic2.zhimg.com/v2-fc05c1833c3bf310c6d8171a881beb6d_b.jpg
大明宫南半部分,可见左右金吾卫驻地所在https://pic4.zhimg.com/v2-d6bd9b9efa621e236a0eea7bdf561bcf_b.jpg
https://pica.zhimg.com/v2-334bdea93efd926bcf1cbd2d67c2bfc0_b.jpg
红框部分除了是小儿坊(给皇家养狗养鸟什么的)外,也是左神策、左羽林、左龙武军的驻地最后,唐朝其实重点在于外围防御,即把守关中各个关隘的防御,他们也知道长安城摊子铺得太大,一旦兵临城下处处是破绽,所以长安几次被攻破,都是外围关隘一破城中贵胄就立马抹油跑路,最典型的就是玄宗那次,潼关第一天破,第二天立马跑路,三天后安史军几乎没什么阻碍就攻入了长安城。

作者:EdwardGLi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12088/answer/34290326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Brain 发表于 2024-3-21 15:22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jiaoj069 发表于 2024-5-25 13:44

路过的帮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中国古代都城里皇城不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