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货币单位
转载至武田家的明国武士吧。一个基本的假设:在日本幕末明初与日本战国时期白银价值不变(银本位)。
1609年幕府官方比价:
金1两=50匁=4000文=4贯
“金一两”在此处应当指相当于纯白银(指中国的官银,纯度较高)1两的黄金,而非1两(37.5克纯金)。
当时幕府的银币是银8铜2,那么50匁银等于40匁白银。那么1匁实际上相当于四分之一钱。那么所说匁是两的简体字,但实际上指四分之一钱白银,实重0.625钱。
另日本战国时期铜钱制作比较差。一文永乐钱当4枚日本铜钱使用,所以这个实际上是白银一两=1000文的中国法定兑换比例。因此银1匁=100枚永乐钱=1疋。
古今货币的价值比较:
按庆长大判重44钱,含金67.3%。银29.4%计算,实际含金29.612钱,银12.93钱,则大判1枚=银10两=400匁白银=160钱,其中银12.93钱,金29.612钱,则金银比价为(160-12.93):29.612约1:5。这个也是大明朝的官价,可见幕府也是银本位的。当然日本的重量钱比中国的钱要轻1.3%。,
到了明治初年,大判1枚(银10两)=74.7186日元(《日本国志》上P489),则
银1两=7.47186日元,1日元=540.5文=永乐钱135文。
而根据幕末明初20元金币与1元银币金银含量的比《日本国志》上P490),得出当时金银比价为1:16.18,比当时国际的1:15要高。
战国时期的确有金银币存在,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米(石)和铜钱(包括渡来钱和私铸钱)计价。而且处于战乱时期,并没有完全统一度量衡,所以考证起来是很复杂的,不可能一概论之。战国时比较出名的金币是甲斐武田的甲州金,纯度约为80%,其兑换比率为
1两(15克)=4分=16朱=32朱中=64丝目=128小丝目=256小丝目中
甲州之后出现的金银币还有丰臣时期的天正大判、博多御公用银,到江户时期才开始使用统一的金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
小日本的冶金能用么~~~只有拿天朝的用咯 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
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顶丁丁顶顶顶顶 啥也不说了,楼主就是给力! 学习了,感谢啊~~ 果断回帖,如果沉了就是我弄沉的很有成就感 还是以米(石)和铜钱(包括渡来钱和私铸钱)计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