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 发表于 2014-9-13 18:29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
   
   孙坚当年意外获得玉玺,先得罪袁绍,后来又被荆州刘表追击。结果误中埋伏,死于乱箭。他的儿子孙策,同样骁勇善战。加入袁术阵营,打了好几场胜仗,却始终未获重用。孙策知道袁术对玉玺垂涎已久,便以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得士兵三千,战马五百。言明为父报仇,事成尽速归还。一路上巧遇周瑜,收服太史慈。以无用的玉玺,换得有用的兵马,果然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取得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太史慈的信用卓著,对应着孙策的诚恳待人,令人十分钦敬。

  孙策丧父之后,投奔袁术麾下以图大志。他为袁术攻打庐江得胜归来,正好碰上袁术大宴将士。席间袁术无礼慢待,身边的谋士也轻言相戏,孙策愤然离去。

  回到家中,孙策追思父亲当年如此英雄,而今自己寄人篱下,不禁潸然泪下,恍惚之间仿佛看到父亲满头鲜血地看着自己,更加伤感不已。老将程普、黄盖入见,共商出路,孙策决定用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征讨江东,歃血为誓,以图大业。

  次日,孙策哭着拜见袁术,以报父仇、救母难为名向他借兵征讨刘繇。袁术说这是仁子之道,但一听借兵又马上推说不可性急。孙策说愿拿玉玺为质,袁术大喜,马上应允。要点解析

  1?孙策战胜归来,却备受冷落,是什么道理呢?

  从表面上来,孙策的确是备受冷落。虽然这不是为孙策准备的庆功宴,但他得胜归来,袁术理应让他坐在前面,以示褒奖。可袁术却丝毫没有想到这些,说明他根本不把孙策的胜利当回事儿。

  但如果换个角度,我们反倒认为这是件好事。试想,如果袁术视孙策为亲信,礼遇有加,孙策可能会永远追随袁术,最后陪他同归于尽。正是由于袁术心胸狭小,嫉才妒能,才造就了孙策后来的发展。所以,中国的阴阳文化告诉我们,事情要从两面认识,不能单纯只看表面。

  2?各种侮辱,对孙策是好是坏?

  面对相同的事物,态度往往决定最终结果的好坏。因此侮辱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孙策如何看待,怎样理解。如果孙策只知生气窝火,到处发牢骚,甚至当场对袁术拍案而起,那了不起就是发发闷气,疏解一下情绪而已,那么这些侮辱就是坏的。但孙策不是,他把侮辱当做一种教训,警醒和激励自己从此发愤图强,这才有了后来的江东基业。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孙策应该感谢袁术才对,如果没有袁术这样的态度,他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转折。

  3?孙策十分伤心,孙坚真的显灵吗?

  孙策在酒筵之上备受冷落,回到家中,想起当年父亲的英雄气概,对比而今自己的寄人篱下,自然悲从中来。孙策同父亲感情深厚,所以会把满腹的苦闷向过世的父亲倾吐诉说。冥冥之中,他仿佛看到孙坚现身,这是他与父亲血浓于水所产生的心电感应。中国人崇拜祖先,绝不是把祖先当做神魔鬼怪来看待,而是把他们作为遭遇难题和困境时的倾诉对象,这和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中国人的家族观念非常强烈,认为天底下彼此最了解的莫过于一家人。有些事情,不便与外人谈论,只有家人才是最可信赖的。即使家人已经过世,也可以继续询问,他会用一些以前互动的方式给予感应。孙策正是心存疑惑,借由向父亲发问,启发自己思考,从而获悉想要的答案。与其说这一答案是孙坚给出的,毋宁说是孙策自己动脑筋的结果。

 4?诸位老将如何劝导孙策呢?

  诸位老将提醒孙策,千万不可因一时受挫而意志消沉,否则孙坚在天有灵也会生气的。同时鼓舞孙策重振旗鼓,继承先父遗志,完成孙坚未尽的事业。这些话若是出于别人之口,孙策未必能听得进去,但这些曾经追随孙坚打天下的老将,对孙策视如己出,同时也寄予厚望,因此孙策会往心里去。

  一个人从小有伯伯叔叔教导,是非常幸运的。父母出于对子女的护犊之情,很难客观看待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而且子女因为与父母太过亲近,往往对他们的话也会不以为然。如果有关系很好的朋友,将自家的子女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换子而教”,这样便能发现一些以前无法看到的“盲区”。一些自己父母不方便说的话,借由叔叔伯伯讲给孩子听,效果也会大不相同。换子而教,是对个体家庭教育的一种必要补充。

  5?孙策以玉玺向袁术借兵,妥当吗?

  玉玺是死的,兵马才是活的,用死的玉玺换得活的兵马当然很合算。玉玺只能够锦上添花,并没有现实的作用;可是拥有兵马,却可以开创事业,这才是孙策最需要的。

  孙氏父子二人,虽然性格相似,但对待玉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孙坚为保住玉玺,不惜与众人为敌,白白牺牲掉性命;而孙策明白,与其守着不能发生功效的玉玺,不如以此向袁术借兵,借机离开袁术去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如果他还为了守住玉玺,耽误长远的整体发展,相信他是对不起玉玺,也是对不起他父亲的。好在孙策在这方面绝顶聪明,他懂得通盘考量,有所取舍,其远见卓识的眼光胜过父亲一筹。

  袁术虽然得到玉玺,但他无才无能,最后只会反受其害。他以为有了玉玺,就可以当上皇帝,那是痴人说梦。既有目标,又能够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才叫理想。袁术的皇帝梦,充其量只是自娱自乐的幻想而已。

  既有目标,又能够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才叫理想。

  6?孙策向袁术借兵,袁术怎么反应?

  孙策料到袁术不会平白借兵给他,所以没有一开口就说自己有玉玺,而是一见袁术就哭诉,表示自己要报父仇,因为替父报仇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理由。袁术不知道孙策会用玉玺跟他交换兵马,说父仇应该报,可是借兵免谈。孙策这时才道出自己手中有玉玺,问如果用玉玺作为抵押,能否借得兵马。袁术闻听喜出望外,马上改变了态度,当下答应借给孙策三千士兵,五百马匹。

  提出要求之前,要先给自己和对方设计好恰当的理由。孙策正是以报父仇作为自己开口借兵的理由,也给了袁术一个用兵马交换玉玺的台阶。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不可能进展得如此顺利,也难以收到这么好的效果。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连续运作的结果,值得我们好好去揣摩。孙策在整个借兵的过程中目标明确,把握袁术的弱点,运用合理的手段,再加上有效的实施过程,进而取得了理想的结果,这是从计划到执行都运作得非常好的一个案例。

孙策当下把玉玺交给袁术,第二日带上所借三千兵马踏上征途。路上,孙策巧遇故友周瑜,二人大喜,称能在此相遇真乃天意。周瑜得知孙策是拿玉玺换得的兵马,提醒孙策提防袁术日后不还玉玺。但在得知孙策的志向之后,周瑜大为感动,表示愿效犬马之劳,并建议孙策招揽张昭、张等文武之才,以图大事。

  孙策一行十余人探看刘繇营寨,刘繇部将太史慈请战捉拿孙策,被刘繇拒绝。太史慈自己出战拦截孙策,二人从马上打到马下,由山上战至谷底,不分胜负,最后时至黄昏,风雨骤起,双方大队人马赶到方才收兵回营。要点解析

  1?孙策先把玉玺交给袁术,安全吗?

  这样做当然不安全。因为袁术随时可能以玉玺本非孙策所有为由,在得到玉玺后拒绝交付兵马。但合理的冒险有时是必要的,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风险都不愿意承担的话,那也难成大事。之所以称为合理的冒险,是因为孙策的做法是建立在对情势准确的把握之上的。他明白自己与袁术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倘若提出先借兵马后给玉玺的话,袁术是断然不会答应的。因为万一孙策得到兵马而不给玉玺,袁术岂不是为天下人耻笑?另外,以袁术目前的地位,也不至于拿了玉玺不给兵马。

  基于这样的分析,孙策这才决定先交出玉玺,否则这门生意根本做不成。孙策擅于分析情势,敢于合理冒险,注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合理的冒险有时候是必要的,但要建立在对情势的准确把握之上。

  2?孙策和周瑜是什么关系?两人见面为什么都说是天意?

  孙策和周瑜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所以两人再次见面也是老友重逢,倍感亲切。

  孙策刚刚用玉玺换得兵马,正欲大展宏图。在这个节骨眼上,周瑜如同从天而降,在完全没有邀约的情况之下,与孙策不期而遇。让周瑜这么一个关键人物适时出现,实在是老天的善意安排。即使是在通讯如此发达的现在,就算事先有约,都可能要相互寻找半天,更何况是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之下。而这种看似不经意的邂逅,正是老天对孙策最大的眷顾。

  3?两人对玉玺的看法,为什么那样不同?

  面对同一事物,十个人会产生十种看法。我们要学会从对事物不同的评价,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孙策认为用玉玺换得兵马,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可是周瑜却觉得玉玺如此珍贵,所换的兵马不见得与它等值。由此可见,周瑜的认识充其量是一种英雄的看法,而孙策的远见才是一位创业主的胸怀。

  二人开始虽有分歧,但在孙策略微地点拨之后,周瑜很快恍然大悟,马上领会了以玉玺换兵马的真正意图,理解了孙策为成就事业的良苦用心,进而也更加地佩服孙策。两人如此之快地达成共识,可见默契程度之高。如果孙策讲了半天,周瑜丝毫没有领会,或是依然固守自己的看法,那么以后的合作肯定也不会顺畅。经过此番推心置腹的交流,两人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以前也许只能算得上交情甚厚,现在已经变成了志同道合,准备共创一片新的天地,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转变。

4?孙策胸怀大志,周瑜对他有什么建议?

  周瑜了解到孙策的雄心壮志,内心也非常振奋,于是便将自己心中的肺腑之言和盘托出。他建议孙策,若想成就大业,便要广揽人才。因为一切事情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人才,徒有志气和理想也是空谈。

  5?太史慈吸引孙策的注意,是不是表示孙策求人心切呢?

  孙策对周瑜人才为重的建议深表赞同,从他千方百计收服太史慈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想到做到,不是只有语言没有行动的人。孙策从一开始看到太史慈武艺超群,就萌生了收服之意。而太史慈却是桀骜不驯,言谈中更是透着轻蔑之意。如果换作从前,孙策肯定会恼羞成怒将其杀死,但此时的孙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当务之急便是招徕人才,不可能只是意气用事。

  太史慈不是一个见风转舵的人,就算刘繇如此排挤他,他也并没有因此想要转投他人。如果一看老板不行,就要离开,这样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去用他。正是因为太史慈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坚持,使孙策觉得他不光有一身武功,而且还有情有义,值得费一番周折将其收服。太史慈是经过很多的周折,到最后才改变态度的。而孙策虽然求人心切,但择人也是相当慎重,不只注重武艺才华,更注重品德修为。

  6?两人见面的心情如何?从马上打到山坡下,结果怎么样?

  此时孙策和太史慈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太史慈一心只想与孙策在武艺上一争高下。武艺高强的人十有八九都是这种想法,张飞开口就是:你敢跟我打个几百回合吗?关羽也是这样,提起谁都不屑一顾。所以不只是文人相轻,武功好的人照样看不起对手。这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身为一名武将,还未开战就认为自己必败无疑,那还怎么去打仗呢?

  但是孙策不一样。他不是一个喜欢争强斗狠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单靠武力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要知人善任,才能胜人一筹。孙策在群雄当中之所以可以后来居上,闯出一片天地,就是因为他有赏识人、说服人的大度量。

  孙策回到军营,命人将与太史慈混战撕破的战袍挂于帐中。众将不解其用意,只有周瑜称妙,大家请他解释,周瑜欲言却被孙策制止。

  孙策和刘繇再战却不见太史慈,孙策出马挟死一将、喝死一将,大破刘繇。得知太史慈在泾县招募兵勇要为刘繇报仇,孙策按照周瑜的计策三面攻打泾县,并在城东设下埋伏生擒太史慈。

  太史慈被押见孙策,孙策以礼相待,太史慈不予理会。孙策再三吐露对太史慈的英雄相惜之情,并称有帐内悬挂的战袍为证,太史慈终于被孙策感动,归顺于他。要点解析


1?周瑜明白孙策保留战袍的用意,孙策为什么不让他说出来?

  部属经常去揣摩老板的心思,其实是高度危险的。有些事情老板希望干部揣摩清楚,但也有很多事情老板是非常不喜欢部属这样做的。

  一件被撕扯得破烂不堪的战袍,对战将而言是耻辱和不详的象征。孙策将此保留下来,是有他特殊用意的。可是他并不希望此时就透露出来,因为万一最后结果不能如愿,岂不尴尬?周瑜看出玄机,想要讲明,这当中颇有卖弄之意,说明他的素养还是不够。老板有时并不希望部属把自己的心思琢磨得太透,所以部属不宜为出风头,随意将老板心中所想一吐为快。幸好,周瑜与孙策关系特殊,周瑜反应也够快,在孙策的示意下马上闭口不言,这才化解了一场危机。

  2?第二天再战,太史慈为什么并未出战?

  我们总以为身为老板,都希望自己的手下好好表现,其实并不尽然。老板与部属也有派系之分,让与自己不同阵营的部属表现越好,岂不是越让自己难堪?所以太史慈虽是刘繇的战将,但因他不是自己的亲信,刘繇也看不得太史慈太过能干。第一次太史慈执意出战,已经让刘繇怒气难平,第二次自然坚决不会再给太史慈出风头的机会了。即使派出的其他将领不是孙策的对手,刘繇也心甘情愿,觉得这是自己的权利。

  3?孙策攻破城池,为什么预留一条生路给太史慈?

  中国人非常聪明,发现平地难守,便砌砖围墙,这样城池就易守难攻了。攻城者若想取胜,必然死伤众多。而一旦城破,城中的人也难以逃脱。按照常理来讲,孙策既然能够攻破城池,定会有办法让太史慈无法脱身。只是孙策希望得到此人,所以才会预留一条生路,故意放走太史慈。可见,想要置人死地还是留有活路,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有时我们能够幸运地走出困境,千万不要把功劳完全归于自己,有人在暗中相助也说不定。

  4?生擒太史慈,孙策亲迎,太史慈有什么反应?

  如果太史慈一开始就马上表示投降,孙策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会认为此人太不可信,现在归降于我,以后还会再投靠别人,说不定一翻脸又把太史慈杀掉了。可见在紧急情况下,人的临场反应非常重要。但这种本能反应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也是一个人的命运。太史慈被擒后,完全是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的态度,反而使得孙策对他更加地敬重。

  5?太史慈看见孙策悬挂在架上的战袍,觉得怎么样?

  太史慈见到孙策悬挂着的破烂战袍,第一感觉会认为很奇怪,因为我们说过,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他转念一想,会觉察到孙策很在意两人之间的那场搏斗,慢慢也会认识到孙策为了收降自己,当时是手下留情了的。想到这里,太史慈难免会为孙策的良苦用心而有所感动。其实,这正是孙策的高明之处。人与人之间,与其不断地用语言去刺激、去说服,不如陈设一些情境,让对方在情境当中去感受、去领悟,这样无声胜有声的说服力更大。现在孙策就是用这种办法,他把破烂的战袍挂在那里,让太史慈自己去感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人与人之间,与其不断地用语言去刺激、去说服,不如陈设一些情境,让对方在情境当中去感受、去领悟。

  6?太史慈为什么愿意投降?

  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谈一谈。我们认为“三国”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三个国家。只是因为所拥立的集团不一样,所以暂时分成三个不同的阵营。这样理解就会明白,《三国演义》记录的是同一个国家里面不同势力相互竞争的历史。如果“三国”是三个国家,那任何人的投降都是叛国行径,那还得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牵扯到国家利益的问题,那是非常严肃的。只要通敌叛国,出卖国家利益,绝对是不赦之罪。

  太史慈的投降,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跳槽。孙策费尽苦心、招揽人才,而太史慈原来的老板又心胸狭窄、嫉才妒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太史慈归顺孙策,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所以太史慈的投降不是叛国,他只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势力当中,换一个阵营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太史慈请求回去收拾余部,第二天正午带兵而还。众将阻拦,孙策却坚信太史慈是信义之人,放他出营。

  见帐前地上立着一根木杆,孙策问是何意,众人说是立木为信,看太史慈是否会带兵而回。孙策取出父亲所传的宝剑,说用人宜先不疑人,他今天要以剑代木,立剑为誓,坚称太史慈必定归来。

  时至正午,太史慈果然如期带兵而回,并高声问道“我来迟否”。孙策大喜,称赞太史慈果真是仁义之士,并请周瑜在众人面前讲明了自己悬挂战袍求贤若渴的真正心意。

  后来,孙策经过大小数十次战争,尽得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了江东基业。要点解析

  1?孙策凭什么相信太史慈会去而复还?

  孙策有他的过人之处,擅于在分析形势之后,大胆地信任别人。之前他相信袁术,先拿出玉玺,而后借来兵马。现在他同样相信太史慈,在太史慈提出回去带旧部前来的时候,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虽然孙策嘴上答应得痛快,但心里会不会怀疑呢?相信多少也是有些犹豫的。然而心里犹豫,却依然让太史慈离去,这才是孙策身为统帅了不起的地方。如果孙策因为怀疑而拒绝太史慈离去,这将成为彼此心中的芥蒂,将来也难有默契。孙策费尽周折才将太史慈收服,但真正要想为己所用,还需要加以考验。如果太史慈经受住此番考验,那他们就完全是一家人了。如果太史慈就此离去,说明孙策还是看走了眼,这样的人不用也罢。所以,对于孙策而言,这样的冒险是值得的。

  2?诸将为什么立木为信,是不是心中有怀疑?

  诸将立木为信,以此计时,只待正午时分,看太史慈是否会如约而回,这当然是心存怀疑的表现。身为统帅,跟一般将领在见识上需要有所互补。诸将怀疑,这是人之常情。如果他们也都表示相信太史慈,那这个团体就很让人担心了。因为随便别人讲什么话都相信,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孙策相信,而诸将怀疑,这才是一个平衡的状态。

3?孙策用剑代替木杆,对天立誓,是什么用意?

  如果孙策上前直接把木杆拔掉,说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指责诸将不该如此,合适吗?也不合适,那就等于给部属一个负面教材,表示可以随便相信别人。但如果孙策赞同诸将的做法,那就更不对了。部属会想,我们以死相拼才将太史慈擒来,既然你也怀疑他会一去不复返,为什么还要把他放掉呢?这分明是不拿自己人的性命当回事儿。可见保留木杆不对,把木杆拔掉也不对。

  孙策把木杆拔掉,却把自己的宝剑插进去,这跟原先有什么区别?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明白:他这样做,一方面告诉诸将,他是相信太史慈的,但也理解诸将的怀疑之心;另一方面,当太史慈归来的时候,看到这种情形,也会明白孙策对他的信任之情。所以孙策的做法,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照顾了诸将的情绪,更表达了对太史慈的信心,是一举数得的良策。

  4?太史慈问我来迟否,孙策如何反应?

  太史慈分秒不差,正好午时赶到,他没有说“我来也”,而是大声问道“我来迟否”,二者有什么区别?说“我来也”,有可能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后才勉强来的;问“我来迟否”,则表示他根本就不会不来,只是关心时间有没有耽误而已。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千万要会听话。同样一句话,会听的人可以听出对方内心的本意,否则想要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孙策心想,我本来就相信你,你也没有迟到,皆大欢喜。

  同样一句话,会听的人可以听出对方内心的本意,否则想要了解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

  5?太史慈带来兵马,有什么启示?

  太史慈也是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现在虽然已经得到了孙策的信任和赏识,但是要在这个团体留下来,还需尽快改变之前因为厮杀所造成的隔阂。他没有吹嘘自己来了以后,能增强孙策多少实力,因为即使说者无心,听者也会有意。太史慈虽然如约而回,但是难保诸位老将对他不会还有成见。此种情况之下,自吹自擂,更加容易孤立自己,得罪众人。

  孙策正在创业之初,虽有父亲留下的老将扶持,但却缺少兵马。太史慈看出这点,所以为了感谢孙策对他的知遇之恩,主动提出带旧部兵马前来,这是最实际的行动,也是对孙策最直接的帮助。一个人要表示内心的感谢,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话,多用行动来表示。太史慈把兵马带来,全营士气为之一振,不仅让孙策更加看重他,也令所有将领深受感动,而且还使自己迅速地融入到了新的团体之中。

  一个人要表示内心的感谢,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话,多用行动来表示。
6?周瑜说明孙策悬挂战袍的用意,有什么效果?

  我们说过,孙策之前担心计划不能实现,不让周瑜透露他悬挂战袍的用意。而今终于收服太史慈,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现在再让周瑜说出当初的用意,会起到一种增强效果的作用。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包括太史慈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蒙在鼓里的。此时周瑜道出孙策计划的始末原委,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大家明白主公的良苦用心,既替孙策扫除了众人的疑惑,也树立了孙策胸襟广大、目光长远的领袖形象,自然令孙策十分高兴。

  作为干部,谈论与老板有关的事情,一定要注意时机、场所以及老板的心情。只有这三个因素都恰到好处,才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周瑜这次就是很好的例子。

仗剑天呀 发表于 2014-9-14 18:53

{:msg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