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斩于马下”
“斩于马下”是在中国古典战争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词组。它指的是一方将领(一般是骑马的)在战斗中将对方的将领(也是骑马的)从马背上斩落到马的下面,从而导致对方将领死亡。从语法上说,斩于马下是候补结构(动补结构),“斩”是动词,“于马下”是补语,两者连起来用是符合语法规则的。在小说中,被斩于马下的人一般都是有名有姓的将领,如果是无名小卒,还配不上这个词。例如:在《三国演义》第67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却说曹操提军将进,先令夏侯渊领五千军,往南郑路上哨探,正迎着杨任军马,两军摆开。任遣部将昌奇出马,与渊交锋;战不三合,被渊一刀斩于马下。杨任自挺枪出马,与渊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渊佯败而走,任从后追来;被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军士大败而回。
有人说,“斩于马下”是个褒义词,如果写正面人物被反面人物“斩于马下”,就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其实,,“斩于马下”是从古代传下来的语言,也不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它是个中性词汇,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在古典小说家笔下,并不把这个词汇当成是褒义词。另外,这个词汇在现代某些连环画作者笔下也不是褒义词。
例如:在小说《封神榜》(车王府曲本)里面,对抗商朝的周军将领也是正面角色,小说中的周军杰出女将邓婵玉就是个典型,邓婵玉年轻美貌、有情有义,可小说对她战死的情节却是这样描绘的;“可怜并无通名与报姓,被高兰英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例如:在小说《说岳全传》里面,作者是褒扬宋军的,和金国军队作战的宋军将领无疑是小说中的正面角色,小说中的宋军武将“欧阳从善”就是个例子。欧阳从善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可小说对他战死的情节是这样描绘的:“两人战到二三十个回合,欧阳从善手略一松,被完颜寿挡腰一刀,斩于马下。”
例如:在连环画《荆襄英烈》里面,抗击蒙古军的宋军女将杨秋英也是正面角色。她武艺高强、天真淳朴,可连环画对她战死的情节是这样描绘的:“杨秋英措手不及,被阿里术斩于马下。”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或短语一直沿用到现在,不需要另外翻译。例如,“斩于马下”是《三国演义》原著中出现的。可在现代人编写的各种《三国演义》白话本和连环画中,照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斩于马下”这个短语。不仅仅如此,该短语还用在其它场合,起着比喻和象征性的作用。例如:运动员A在比赛中打败了运动员B, 媒体就称A将B“斩于马下”。当然,A和B并不是像古代武将那样骑在战马上进行单挑。
斩于马上才是最厉害 斩于马下感觉好像很水的样子,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贬义 分析的很好 哦哦哦,过来学习了~ 虽然看不懂.但觉得好像好厉害的样子.{:msg26:} 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不明觉厉啊{:msg26:} 我的语文水平有限,斩都斩了有什么区别吗? 虽然看不懂.但觉得好像好厉害的样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