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郫县何氏世系初探
建安十八年,汉末名将赵云率军入蜀,在江州与张飞、诸葛亮分兵,赵云沿外水平定江阳、犍为二县。要面对赵云的两个倒霉蛋分别是江阳太守程畿和犍为太守何宗。他们面对赵云也没有多少考虑的余地,不论他们有没有抵抗,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投降了。何宗在后来先主登基的时候还发表过一些很玄乎的言论,而且他的老师是精通孟氏《易》的任安,所以何宗在投降之后还可以跟熟读《易》的赵云交流一下。何宗出自郫县何氏,因为他向赵云投降了,凭借赵云的大名,他自然也为人所熟知。但历史上郫县何氏最著名的当数西汉末期的司空何武,何武在西汉时期以及何武后人在魏晋时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但遗憾的是,何宗到底是不是何武的后人,或者是不是何武兄弟的后人,在可靠的史料中,我们都无法得知。
蜀汉时期的郫县何氏人物中,比何宗记载更详细的有何祗,关于他的记载主要来自《益部耆旧传杂记》,在《张嶷传》里面也露过一小脸。但只从裴注《三国志》的记载,我们无法看出何祗是郫县人,这个出处还要参考《华阳国志》。关于他的事迹大家可以去翻翻书,这里我只提一个细节,何祗在担任成都令的时候,还兼任了郫县令,这也算是本县人当本县县令的一个例子。(每当说到本县回避,本郡回避的话题,总有人说有特例,然后列举某某例子,在以往我跟别人的讨论中已经见得很多了,我的观点是的确有很多特例,但汉代任免地方官时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事实。)
以下是综合一些比较可靠的史书中关于两汉魏晋郫县何氏人物的总结。
以上只是可靠度较高的史书的记载,如果加上各种族谱,可以脑补的东西就多了。
《四川总志》卷三十六《氏族谱》:郫县何氏,汉自何武死后不绝,赤幸矣。子况载武丧如北邙山瘗焉。庐其下公孙述诛蜀,平,况以丧归,葬郫县东南。(按《史》:武兄霸,弟显,兄弟五人皆有名;按《志》:武后曰随,显后曰包,兄弟五人。包子攀,又皆有名,曰英、曰宗、曰祗,虽见之志第,曰郫人尔,莫知为武后否也;按《谱》:武二世孙曰英,五世孙曰宗,宗子攀,然英见之志第在武兄弟前,攀父曰包,又与谱异,或者谱为未详,不然何氏世世有谱,当为蜀氏族第一矣。然自汉至晋武弟显之后犹传如志云,亦盛也,谱远不可考。或居长安,或徙江南。)
指《汉书》。
《汉书》中并没有何霸的记载。
指《华阳国志》。
指某本何氏某本族谱,具体叫什么名字不详。
对于这段记载中的族谱部分,可信度是很低的。何宗是不是何武的后人,这不好说,但何攀不可能是何宗的儿子。《华阳国志》已经说好何攀是何包的儿子。而且何宗的儿子在何双之后应该再也没有很著名的人物。陈寿说不给何宗立传的原因是失其行事,如果何宗的儿子或者孙子也在当官,那么陈寿想给他立传的话,问问他的儿子或者孙子就行了。
更多的探讨待续。 达内坎普邀请您访问牧羊三国爱好者互动平台
http://www.muyangsanguo.com/?fromuid=3827 达内坎普邀请您访问牧羊三国爱好者互动平台
http://www.muyangsanguo.com/?fromuid=382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