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魏国名士刘晔
另一个与贾诩颇为类似的是魏国名士刘晔。刘晔的生平和智谋我不多说。相信熟读过三国的人不会不知。堂堂的东汉皇族血脉、被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
劭赞为“佐世之才”、初投曹操便在蒋济、胡质等五名扬州名士中崭露头角、定计灭陈策
张鲁等等已经让七显得卓尔不群,还有两次闻名于三国历史的未被采纳的大谋略劝曹操进
攻西川和劝曹丕进攻东吴(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天下就没有刘备;
如果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天下就没有孙权。当然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无不体现了刘晔
过人的计谋。其它还有事先料中了魏讽、孟达、公孙渊的造反(貌似比较大的造反都被他
提前料到了),如此眼光深远,见识卓群,真乃奇人也!
初观刘公之韬略,便可知此人及善于把握别人的心理。而刘晔在官场上简直把他的这
一优势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刘晔混迹于官场总的来说与文和相似,“晔在朝,略不
交接时人”。但是他为了自保所采取的揣摩迎合之术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最经典的一件
事:
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
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
,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
,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
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
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
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
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
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
,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
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
变持两端到了这种境地,能将同一件事的站在两个相反的立场上说地头头是道而不引
起怀疑,从而在曹睿和杨暨中间两头逢源,也可以算是非常恐怖了。
所谓过犹不及,具有一切超一流谋士素质的刘晔,将过多的心思放到了明哲保身这一
方面,也就难免不玩火自焚了。他最后的结局,也是颇另人感叹的。
“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
,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
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很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代名士刘晔,也因为这件事情而被拆穿、贬官,最后在
忧郁中死去。不光如此,还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拍马逢迎的笑柄。可叹~
刘晔的一生,也许注定是个悲剧。汉室皇族血脉的身份不但没有让他吃香,反而严重
http://img.baidu.com/img/iknow/qb/select-search.png
看见他,我想到,霹雳车 晔者,汉室之胄却不思兴复汉室,不思宗族反惜才之未能全展,吾虽爱其才却不惜其人。 刘晔的工S印象深刻 不太知道这人爱上
此人不太出名,但好用 出身决定了他的结局。
这人是谁呀 治国是能臣,乱世就作用不是很大了!~ 算是大发明家
页:
[1]